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必须要依赖于自然界,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作为“社会化的动物”的人,又是自然界的主人,它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并在劳动的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支配自然,使自然界不断改变,为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的需要服务。所以说,人口──态──经济──文化是互为因果的循环圈。从生态学的角度讲,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由光、热、大气、水、土、岩石等无机物质和动…  相似文献   

2.
人口问题是全球五大问题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人口问题,是民族地区和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发展的战略方针之一是增强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加速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从“两种生产”理论看人口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生产”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是社会生产这一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了人的两重性——自然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指出:“马尔萨斯撇开了人口运动的这些一定的历史规律。这些规律由于是人类本性的历史,所以是自然的规律。但仅仅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人的自然规律,而这种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受人类本身历史过程制约的”。恩格斯也从一般意义上分析过人类自身和社会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这两段话,明确地指出了人口与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因素。人类社会出现后,人类自  相似文献   

3.
哈尼族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除了人类自身的生产以确保人类繁衍之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始终是人类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便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一个民族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资料的生产,亦即对生存环境的控制、改造和利用程度。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制造和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结成一定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对科技引发生态危机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荣花  田君 《前沿》2007,3(2):174-175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创造了高度的现代文明;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又造成了生态危机。这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诚然,生态危机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但不得不承认生态危机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益显著。本文从科技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实践三方面理性地思考生态危机的根源,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维新 《前沿》2010,(9):163-168
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主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文明的历程往往忽略了人与生态自然的结构,历史深处的忧虑被现实证实之后,人们不得不重新审阅自己走过的路程。《淮南子》对先秦生态自然思想作了系统总结,是古代生态自然保护最完善的论述。文章就书中生态自然观略作探讨,以明其对当今我国生态自然环保建设的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不同的社会历史文明时期,对应着不同的文明观。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基本上是以顺应自然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人们视天为畏物、为神,畏天、敬天。在中国古代老子哲学中,称为“天道自然”。在古希腊哲学中,赫拉克利特则称之为“逻各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顺应自然,服从自然。这个时期是人类顺应自然生活的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的能力加强,人类的自我意识观念也不断强化。这时,开始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开始改造和利用自…  相似文献   

7.
李恩来 《求索》2008,(4):112-11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根本的生存性关系。在现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控制自然”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形成经历了从“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的转变过程。但是这一观念导致了双重的伦理困境:即日益严重的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生态伦理困境和人与人关系异化的社会伦理困境,这使得人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构建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13,(17):10-14
“如果蜜蜂从世界上消失了,人类也将仅仅剩下四年光阴。”说这话的人。是爱因斯坦。蜜蜂虽小,却是地球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人类关系密切的1000多种植物靠它授粉,山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中的显花植物也靠它传粉,来完成大自然的生存和繁衍。一旦蜜蜂消失,将造成地球生物链的断裂。人类经历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以人的需求和欲望为中心,不断向自然索取,导致生态惨遭污染破坏,物种加速灭绝。资源过度开采浪费,不仅使人类生存面临严重挑战,也使许多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只有改变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危机,人类才能进入生态文明。而进入生态文明,首先必须“生态觉醒”。  相似文献   

9.
人是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不可能脱离自然生态环境生存和发展。但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又是能动的,人具有社会性。人类改造自然生态环境的能动性和人类社会生产劳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可分性,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后果也具有二重性。人口的增长不能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限制,因此,我们对人口增长突破环境人口容量即地球承载能力的后果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充分认识中国人口增长的环境容量限制,促进中国资源环境的人口超负荷承载量向适度人口规模转变。  相似文献   

10.
通常流行的对人的本质定义是"人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自从珍妮·古道尔的黑猩猩研究以来已遭受到根本性的质疑,并且尚未找到解释人类起源的更为适当的替代方案。从哲学的高度精确界定人的本质,应该是:人是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的动物。结合现代心理学观点,能够合情合理地系统解释人猿之别、人的直立或手脚分化、语言的产生、人的历史、自我意识的产生和人类精神结构的形成以及人类自由的起源等问题。对人的这一新定义在人类起源和人的本质的研究中容纳了当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的定义可以兼容,同时也为一种新的哲学视野打开了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11.
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实践目的中不仅包含着实践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且内在地存在着一种驱使人去实现这种目标的“力”。这种“力”是什么呢?就是感情、情绪、意志等社会心理因素,其中主要是意志因素。实践的目的意志与目的本身都根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深层结构——需要之中。需要既是人作为人类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繁衍、进化的内部要求,又是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2.
求生和繁衍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就迄今的人类历史而言,求生和繁衍问题,在生物学的个体层次好像只是配偶双方的事,在群体层次(从家族、部落到国家)则还受到群体多层次利益的驱动,而且,无论是在个体层次还是在群体各层次,繁衍能否发生、能存活多少及  相似文献   

13.
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同时,通过世世代代的不断繁衍、提高、更新,从而完成自身的再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及人口质量,不仅直接制约着其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七十年代初期,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  相似文献   

14.
一、社会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统一社会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两个方面。恩格斯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前一种生产,称为物质资料生产,亦称为物的生产,即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它是通过劳动加工使自然界原有物品包含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后一种生产,即人类自身的生产,亦称人的生产,是指人类为了世代延续,即为…  相似文献   

15.
李克 《新东方》2010,(1):1-5
人类为谋取生存资料进行的物质生产和人类为繁衍后代进行的自身生产,都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由单面到全面的永无止境的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过程。人类生存欲望、对于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也是无止境、永不满足的,而这正是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动力。为不断满足人类生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人类就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交流思想、创造发明,进而提升为科学、技术并转化为生产手段,从而生产更加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资料,把人类从后天的人为的在“物和人”双重奴役下解放出来,真正获得全面、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曾说:“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族的繁衍。”这两种生产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密切联系的。这两种生产辩证统一的结合,构成整个人类社会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并在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则是把这两种生产密切联系起来,是人类社会进行这两种生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卫生工作在这两种生产中的作用,从人口生产看,在于它保证人的健康出生、成长、寿命延长,保证人种和民族的繁衍。从物  相似文献   

17.
李洪志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抛出所谓的“历史循环论”,胡诌人类迄今经历了81次以上从繁衍到毁灭的循环,现在又到了接近毁灭的“未劫时期”。“历史循环论”不仅是对历史常识的无知,而且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公然挑战。人类社会决不是象李洪志所宣称的那样从繁衍到毁灭的简单循环,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矛盾运动的自然历史过程。 一、“历史循环论”是历史唯心主义 李洪志认为“真、善、忍”是宇宙的根本特性,“任何物质都有佛性——真善忍,那就是构成宇宙的东西”。这样,李洪志就把世界本源归结为某种精神实体,把“真、善、忍”这类属于精神范畴的东西当作是人类产生以前早已存在并与宇宙同一的根本特性。李洪志还把“佛性”说成是永恒的、千古不变的,制造释加牟尼转世的理论信条。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和世界的物质统一  相似文献   

18.
马恩始终将自然史和人类史进行结合研究。“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双和解”理念包含深刻的共同体哲学意蕴:就建立人同自然和解的生命共同体而言,人类应遵循规律,确立自然是人类无机身体的意识、人类需要的边界意识以及“生态理性”意识;就建立人与人和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人类需要充分理解群体存在与群体意识、个体存在与个体意识、类存在与共同体意识,在个体发展方面强化类意识,在类发展方面强化共同体意识;从“天人合一”到“生命共同体”和从“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彰显了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而全球化时代,这一中国智慧可以为人类携手共建全球治理新秩序提供具有终极意义的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19.
《时代主人》2007,(9):1-1
是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是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的最基本手段。 古典经济学最初只把土地和劳动算作是生产要素,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人投入了劳动。  相似文献   

20.
“性”是人生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是人类得以繁衍生存的必需。两性是社会组成的最基本要素,两性关系更是社会关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一个社会中,“性”以及两性关系便和它的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密不可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虽然儒教把性作为自然的功能加以接受,没有内在的罪恶感,但性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苟且之事,是不能公开讨论的,因此更不用说教育了。而在两性关系中,更是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压抑着两性的正常交往,更不必说两性交往的正确知识的传授了。当代大学生了解性别在自我发展中的角色,学会在平等沟通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