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全文如下。为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创新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进一步鼓励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增强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对劳动者吸引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现就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2.
资本家的资本是怎样得来的?中学《政治经济学常识》在《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一课里指出:“资本积累的真正来源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不是资本家“省吃俭用”的结果。然而学生并不满足于书上的结论,他们常常要寻根问底:难道所有资本家第一次投入资本主义生产的本钱都是剥削工人劳动得来的吗?这  相似文献   

3.
刘国斌 《两岸关系》2003,(12):38-39
今年7月7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内参》2003年第153期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广东东莞市一台资企业严重侵犯工人合法权益,被迫与厂方解除劳动关系职工上了“黑名单”,几十名从这家企业走出来的工人一直无法找到工作》。  相似文献   

4.
自1995年《劳动法》实施以来,按照《劳动法》“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的规定,我省各类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全面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度。按照《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可长、可短,具体由用人单位根据生产工作需要与劳动者协商确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打破了原来企业职工中的“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线,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特点和要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基本内容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早有提示,但没有使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6页)列宁也指出,社会主义生产是为了“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使他们获得自由的全面发展”。(《列宁全集》第6卷第11页)斯大林继承了马克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最先出现“对抗”这一概念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在讲到工人劳动产品的异化时指出:“工人在他产品中的外化……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对抗。”但是,此时马克思还没有涉及到对抗和矛盾的内在联系。后来,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这标志着马克思的认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编外用工已初具规模。但《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事业单位内部却出现了管理制度不统一、相同岗位不同福利等一系列问题,使事业单位的“编内”人员处于《劳动合同法》执行的边缘状态。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所研究生对恩格斯提出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科学”的著名命题展开了讨论。现将讨论中的若干问题综述如下:一、剩余价值理论形成的时间比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时间晚,是否与“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科学”的命题相矛盾有三种看法:1.有矛盾。因为剩余价值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时尚未产生。论据:(1)一八四八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但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劳动和劳动力分开,而把工人向资本家出卖的“劳动力”写成“劳动”,把“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写成“劳动价格”。因而就不能区分雇佣工人的劳动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得不出必要劳动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剩余劳动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科学结论;(2)剩余价值理论相对成熟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标志是一八六七年问世的《资本论》。这样,就形成两个难题:如果坚持“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科学的话,就得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归于《资本论》;如果坚持《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的话,就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可以不要剩余价值理论这块基石。  相似文献   

9.
高兹认为蕴含在“消费得好些”、“生产得少些”之中的是走出异化劳动、劳动自主、实现劳动解放;工人在劳动场所通过权力分散和自主决定实现劳动闲暇一体化,在劳动中实现对劳动时间的自主掌握,用“足够”规范生产和消费,通过劳动解放达到生态问题的解决。高兹的劳动解放观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把生态问题融入劳动解放丰富了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对解决中国民生问题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对代表的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办理,并答复了代表, 代表反馈表示满意。 2005年,省政府就提高职工技能素质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工技能素质工程,加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实施职工技能素质工程的工作目标:“十一五”期间,每年培养技能型人才70万人左右,到2010年,全省技术工人的总量由目前的343万人增加到700万人,初级、中级与高级技能人才比例达到40:45:15,初步建立起一支以初级工为主体、中级工为骨干、高技能人才为龙头的结构合理、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工人队伍。  相似文献   

11.
《民主与法制》2010,(7):59-59
据《工人日报》报道.“发展经济为了什么,不就是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这其中,当然包括提高职工的收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总经理陆启洲,一直在关注媒体“5位一线工人代表“生活压力账本”的连续报道。许多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劳动的价值必须得到尊重,随着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只要企业效益允许,首先要给工人涨工资。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由于我国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起步晚,基础薄弱,发展速度快,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一、《仲裁法》内含人事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把劳动仲裁单列了,但未列出人事争议仲裁,人们据此认为人事争议仲裁没有法律依据。事实上,《仲裁法》起草时人才流动、人事争议仲裁已经出现,但考虑到我国的特殊情况,起草者当时研究把人事争议仲裁放在劳动仲裁里面,同时提出劳动仲  相似文献   

13.
《时事资料手册》2006,(6):28-28
11月8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批转发布实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长期专项规划。  相似文献   

14.
一、国共合作前,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19世纪末,当孙中山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虽然看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带来了“善果”,但也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恶果”。为了使中国能够“取那善果”而“避那恶果”,孙中山在不断阐明他的民生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地揭露和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恶果”。第一,指明资本主义制度下使用机器的社会后果,是工人失业挨饿,做牛马奴隶。孙中山指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资本家所获”,皆由工人之劳力而来”。“世界一切之物产,莫不为工人血汗所构成”。工人在机器生产中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使英美财富增加“数千倍”。工人创造的财富本来可以满足全体人民一切合理的需要,使“家给人足,乐享幸福”、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自机器发明,利源尽为资本家垄断,工人劳动终身所生之利,尽为资本家所享有”。尤其严重的是,机器的广泛使用,使大量的工人被机器排挤而失业。因为“机器与人工之比较,其生产力之差竟有至百倍者。既机器之生产力较人工之  相似文献   

15.
新编《政治经济常识》(上册)中讲述了“社会主义工资与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区别”。讲清这个问题,对教育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很重要的,下面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所有制基础不同。一定的工资制度属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产品分配问题。资本主义工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工人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卖劳动力而受资本家的雇佣,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工人的劳动  相似文献   

16.
刘秀 《理论月刊》2023,(7):63-70
学界关于诉诸劳动价值论能否实现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批判存在异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劳动不断生产工人贫困”的事实也是从“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前提得出的。这一矛盾包含在斯密关于商品价值构成的两种规定性中,一方面强调“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值”,另一方面又从工资、地租、利润三个方面来构成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指出问题的症结是把“劳动所得”同“劳动应得”混淆起来了,并进一步阐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不等同于生产同等劳动所耗费的商品。这样就从劳动价值论推进到剩余价值论,揭示了工人无法买回自己劳动产品的真实原因;也在科学地辨明“劳动所得”不是“劳动应得”的意义上,建构起未来社会超越按劳分配、实现按需分配的现实方案。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几乎没有发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概念。1875年8月,在恩格斯参与下,马克思曾帮助修改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约翰·莫斯特所著《资本和劳动卡尔·马克思<资本论>浅说》,其中写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前提是工人有较高的生活需要,因此,它不能把工作日限定在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所必须的时间内。但是,在这里,……工作日将比在现代社会中大大缩短,因为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将参加劳动,资本主义经济中那种不可避免的力量浪费将得以避免,并且随着工人的全面成长,社会劳动生产力将取得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9.
在“七一”讲话中 ,江泽民同志指出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以此为契机 ,国内理论界迅速掀起了研讨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新热潮 ,涌现了一批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南京政治学院赵学清教授主编的《劳动与劳动价值新论》 (以下简称《新论》 ,解放军出版社 2 0 0 2年版 )就是一部在理论创新方面较为突出的专著。仔细研读此书 ,感到“新论”二字名副其实。1 《新论》结合新的实际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新论》以大纵深的历史视野和宽广的全球视野 ,揭示…  相似文献   

20.
初探强迫职工劳动罪的立法、认定与司法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有效遏制“三资”和私营企业违反劳动管理法规,强迫职工劳动和损害其人格尊严事件的发生,新修改的《刑法》增加了“强迫职工劳动罪”这一全新罪名。本文从立法角度,论述了增加该罪名的意义,以及该罪名的主客观构成要件和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从司法实践角度,阐述了如何在审判实践中认定该罪名,以及该罪名与其它相近似罪名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