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得出的科学论断,也是做好新时期宗教工作的基本任务和要求。认真做好新时期宗教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揭阳论丛》2002,(1):27-29
揭东县是一个宗教工作重点县,有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三个宗教,信教群众2万多人。自揭东置县以来,县宗教管理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建立了县级宗教爱国团体,做好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和年检工作,促进了宗教活动正常化,通过落实宗教房产政策,调动宗教界积极性,同时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做好宗教界上层人士安排,支持宗教界坚持“三自”办教方针,引导他们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使之激发爱国热情,逐步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注定其必然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社会。各种宗教要生存,要发展,都必然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问题,始终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  相似文献   

4.
杨晓萍  何源章 《世纪桥》2009,(11):144-145
宗教与法律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抑恶扬善,法律不仅从外部环境上影响宗教,还从宗教的内容上对其施加影响,体现出二者良性互动的可能性、重要性;实现法律与宗教的良性互动,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和谐新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引导农村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衣芳 《发展论坛》2000,(11):59-60
目前,我国信教群众中绝大多数在农村。积极引导农村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农村和农民工作的重要内容,应当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宗教在我国农村现阶段的基本状况   宗教是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时期宗教还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农村宗教活动的特点主要是:( 1)信教群众人数众多;( 2)信教群众以妇女、老年人、文盲和半文盲为主;( 3)农村信教群众地域分布以贫困地区、偏远山区为主;( 4)信仰动机以功利性为主,且信仰层次较低…  相似文献   

6.
李菡 《发展论坛》2002,(7):61-62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在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人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如何完成这一重任,需要我们把握我国现阶段宗教问题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做出积极的探索。一、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是我们正确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地阐明了宗教的本质、宗教存在的根据和消亡的条件、宗教的社会作用、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政策等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以虚幻的形式,颠倒地反映…  相似文献   

7.
汤新华 《新湘评论》2004,(10):44-45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宗教工作的成功经验所得出的科学论断。准确把握这一政策的精神实质,对指导新世纪新阶段的宗教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和实践的总体情况来看,伊斯兰教存在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础。但是,现在一些地方确实又出现宗教与社会主义不适应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办法是讲政策、讲管理、讲引导。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正确对策有六条。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当代世界和当今中国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要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看待宗教,正确认识宗教具有的社会整合、社会控制、心理调节和社会交往等社会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重新审视宗教,关键要思考和回答宗教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现象,宗教是消极力量还是积极力量,宗教是冲突因素还是和谐因素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宗教是当代世界和当今中国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要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看待宗教,正确认识宗教具有的社会整合、社会控制、心理调节和社会交往等社会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重新审视宗教,关键要思考和回答宗教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现象,宗教是消极力量还是积极力量,宗教是冲突因素还是和谐因素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好二者的关系,以便在工作实践中不背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而人们的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心理基础,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因此,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积极面向社会心理领域,探索和发展新的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3.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以来,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特征、内涵及如何构建等问题,理论界、学术界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已经陆续发表、出版了一些高质量的文章和著作。认真梳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而且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超大社会视角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大社会是中国最大国情。以超大社会的视角研究中央与地方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中国历朝各代的兴衰,当今世界其他主要大型社会的集权与分权的权衡,为构建适合超大社会发展要求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足以借鉴的智慧。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与地方关系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实现中央与地方权限的集分平衡。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治理学说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对国家治理的彻底超越而达至社会自治,其核心是实现治理权由政府向社会的回归.历史的演绎使这一经典命题不断走出人们纯抽象思辨的"黑匣子"而成为可感知的现实政府与社会关系的传统模式和现代形态存在着控权与放权、自然经济主线和商品经济主线的根本分野;中国转型期的政府与社会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兼容传统控制型模式和现代释放型模式的"复合式形态".此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动力模型和较具说服力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全面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迫切要求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17.
十六大紧紧围绕一个主题;突出了一个灵魂--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一个精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总结了十三年来改革和建设的基本经验;规划了新世纪之初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制定了我们党的行动纲领;完成了新老交替;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权保障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对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既是目的,又是条件,它是和谐社会题中之义。通过发展人权事业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应当特别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是:保障生存权,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公正司法,切实保障人身权利;发展民主,全面实现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的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伟大创举。它蕴含着多层的价值体系、深刻的哲学理念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并彰显出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观、全面协调的社会发展观以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社会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通过社会分配方式作用于和谐社会建设。要使经济增长的成果为绝大多数人所享有,化解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必须通过社会分配使经济增长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