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作文选的“水”有多深有一位初一学生的家长发愁自己的孩子不会写作文,问我怎么能让孩子学会写作文。  相似文献   

2.
孩子说谎的两个原因 “不说谎”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假话连篇的人,即使他以世俗的标准看有多么“成功”,他实质上也不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道德一直悬空着。孩子天生是不会说谎的。如果说某个孩子有说谎的坏毛病,这一定是他的成长环境出了什么问题。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另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首先,是模仿大人。虽然没有一位家长故意去教孩子说假话,即使经常说谎的家长也并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说谎,但如果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为了哄孩子听话,经常用一些假话来骗他,或者是家长经常对别人说假话,不时地被孩子耳闻目睹,孩子就会慢慢地学会说假话。还有一种情况,比如家长出于成人社会里的某种掩饰需求,经常说些虚饰的话,虽说并无道德上的不妥,只是一种社会交往技巧,但如果被年龄尚小的孩子注意到,也会给孩子留下说假话的印象,教会他们说假话。  相似文献   

3.
顾建梅 《检察风云》2012,(10):76-77
一直以来,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既喜爱又困惑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总是希望孩子能这样或那样。却偏偏事与愿违。有些家长会感到沮丧,觉得是自己的孩子不听话,而另一些家长则会产生好奇,是怎样的想法才使孩子形成这种行为?我们知道,孩童的思维模式和成人的大相径庭,了解其认知状况,对于家长进行当下的爱的合理教育更有助益,这也是对未来家庭教育的一个良好铺垫。  相似文献   

4.
张惠明 《江淮法治》2013,(15):50-50
众多家长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系统综合地安排各种补习班.有些抱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往往很少询问孩子的意愿.把家长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一到暑期都提前将孩子的时间安排好。各种辅导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我认为.中小学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希望家长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别将整个假期的时间都交给补习班。  相似文献   

5.
陈霄 《政府法制》2012,(34):28-29
当我们还在为山西太原一5岁女童因不会算术题,被老师狂扇70耳光而欷欺不已的时候,浙江温岭一男童又被幼儿园老师以“取乐”的方式揪着耳朵上提悬空离地20厘米。那一瞬间,孩子有多痛?而目睹这些照片和事实之后,家长有多痛?  相似文献   

6.
2017年10月,一条帖子在网络上火了,一位家长吐槽道:“陪儿子写作业到五年级,然后心梗住院了,做了两个支架,想来想去命重要,作业什么的就随其自然吧.”虽然这个帖子看起来很像是个段子,没想到却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共鸣.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呜嗷喊叫,让老人血压升高,让邻居不能睡觉.”陪孩子写作业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其实不仅考验家长的耐心,而且还考验着家长的知识传授能力.可现实中,并不是所有家长都具备这种能力.尤其是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比较高,在陪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难以淡定,遇到孩子不懂、不会,便很容易着急上火.  相似文献   

7.
杜玉 《政府法制》2008,(4):54-54
未经家长允许.影楼“免费”为幼儿固孩子拍摄个人写真后.遂动员家长将照片放大制作成写真相册。家长不愿意制作相册,在索要孩子照片的底片时.影楼却要收取120元的费用。  相似文献   

8.
在养孩子过程中,有时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我们急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从理论匕讲没有人反对。但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喜欢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告诉孩子不要光脚在地上跑他就得立即穿上鞋,告诉孩子不要打小朋友他从此就再不打架,给三年级小学生看了几本书就希望他写出很好的作文,给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讲了一番道理就认为他立即明白……如果孩子没什么变化,家长就生气失望,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不行,不像别人家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梁维杰 《法制与经济》2005,(6):i003-i003
网络色情、网络游戏、网恋、网络犯罪、网络迷信等等,令不少家长谈“网”色变。但事实上已无法阻止孩子们上网.特别近年的高考高分作文不乏有网络生活的题材更令家长无所适从,既怕孩子“落后”又怕孩子“落网”。那么,有没有既满足孩子上网交流欲望,又能在网上学到课堂知识的网站?让孩子在现代文明的“绿洲”里健康成长。记者调查发现.这样的网站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10.
学前教育过早。中国有90%的家长认为应对学前的孩子进行认知教育。不少地区有85%的3岁~6岁的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眺。不少家长误以为早教就是让孩子尽早学习,孩子们在“暴力”逼迫下,只好去学既不瞳又不愿意学习的东西,完全违背了孩子爱玩爱闹的天忙睇口教育规律,不仅达不到开发智力的效果,反而会产生对学习的厌恶和恐惧,为今后的学习埋下隐患。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为了提高“知名度”和自身经济利益,在幼儿园开设各种特色班,提前将小学的内容灌输给学龄前儿童,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  相似文献   

11.
风扬 《江淮法治》2010,(20):38-39
据调查.当前在中国家庭中,由于年轻父母一代工作繁忙等原因,73.6%的家长把孩子交给祖辈带,隔代抚养孩子的现象极为普通。  相似文献   

12.
虽然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可在贵阳市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就像放羊一样,有的在街道上玩篮球,有的在人行道上玩拼图,有的在楼道中打巷战。当然,还有的孩子帮家长守菜摊,而有的孩子甚至加入捡破烂的队伍……  相似文献   

13.
高山 《检察风云》2014,(18):40-41
海南省海港学校职工王斌为了骗钱,信口开河,对一名家长说可以安排孩子入学,但骗到钱后却无法安排孩子上学。为了圆这个谎,他先是给学生家长寄了假录取通知书,然后每周给300元让孩子在上课期间到网吧上网,并为孩子购买了校服、教材以及伪造假的期末考试成绩表。一年后,“孩子在网吧上学一年”的新鲜事在海南省引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4.
我相信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孩子!怛是这需要一个前提条件:他必须是一个平安成长的孩子。  相似文献   

15.
常征 《江淮法治》2012,(17):50-50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怕孩子受苦、受委屈。其实,坚强的意志力。坦然地面对失败的抗挫折能力,体谅和宽容他人的博大胸襟,往往都是在失意的经历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给孩子一个“五星级的毕业典礼”,作为家长而言,是高兴还是别扭?  相似文献   

17.
所谓『拼养』就是几个家庭组成一个小圈子,每到节假日或其他时间,将几家孩子集中起来,由其中一个家庭轮流照看。这样,家长更自由,孩子更快乐,这种方式已成为当前不少父母的新选择。 调查发现,多数家庭赞成拼养,认为有利于孩子成长,不失为育儿新招。但也有一业一人持谨慎态度,认为有悖于传统。还有法学专家表示.『拼养』孩子存在一定风险,家长们要谨慎对待。那么『拼养』会出现哪些法律风险,如何规避这些风险。  相似文献   

18.
宏剑 《江淮法治》2012,(16):13-15
所谓“拼养”,就是几个家庭组成一个小圈子,每到节假日或其他时间,将几家孩子集中起来,由其中一个家庭轮流照看。这样,家长更自由,孩子更快乐。这种方式已成为当前不少父母的新选择。 调查发现,多数家庭赞成拼养。认为有利于孩子成长,不失为育儿新招。但也有一些人持谨慎态度,认为有悖于传统。还有法学专家表示。“拼养”孩子存在一定风险,家长们要谨慎对待。那么。“拼养”会出现哪些法律风险。如何规避这些风险?  相似文献   

19.
谭秀娟 《法制与社会》2010,(10):239-239
孩子的不良心理行为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家长和老师的关注。本文从家庭系统理论出发,结合案例阐述了孩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得出孩子所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行为可能与所在的家庭结构或交往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20.
辛慧芳 《政府法制》2006,(14):36-37
2006年高考招生录取工作已经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各种招生欺诈也紧随而来。家长望子成龙,考生求学心切,不法分子乘虚而入。家长就想为孩子安排一个好学校,花一点钱无所谓,这是每个家长的心理。正如“高招骗子”所说“:这些人摸不清套路、搞不清‘坨数’,又出得起钱,不赚白不赚!”这些话值得深思!在这个时候,有关考生与家长应该摆正心态,假如离名校的录取分数线有很大差距,那么就不应该再期望通过一些“旁门左道”来获得名校的入门资格,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为了帮助家长认清这些陷阱的真面目,让骗子的招数暴露在阳光下,笔者结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