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英梅  王晓莉 《西亚非洲》2007,12(11):48-53
中东地区石油储备占世界石油储备总量的60%以上,中东地区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的40%以上。石油收入是中东产油国主要收入来源。中东地区,无论产油国还是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发展无不得益于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源源不断的"石油美元"。近年来,石油价格持续攀升,巨额"石油美元"流入中东地区,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繁荣、福利制度和基础设施完善、统治阶层执政地位稳固,以及国际政治地位提升;消极影响主要包括国民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和"双高"现象、外国劳工与高失业率、以及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石油安全与地缘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中东、中亚、俄罗斯和东南亚对于我国的石油安全和地缘战略的意义.中东是我国进口原油的最大来源地,对中国的石油安全具有重大影响,而对我国地缘政治的影向是间接的;中国与中亚、俄罗斯的石油合作有利于中国石油的来源多元化,无论是从石油安全还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东南亚对于中国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南海问题解决得如何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石油的运输安全和战略地缘利益.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中东石油战略与中国能源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和美国这两个石油进口与消费大国来说,有世界油库之称的中东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但美国的中东石油战略实质上是一种霸权战略。美国这种霸权稳定论下的石油安全观及其中东石油战略,不仅排斥和谐世界理念下的中国和平发展石油安全观,而且成为引发或激发中东政治与石油形势动荡的深层根源之一。美国对中东石油霸权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对中国以商业原则与和平方式安全而稳定地获取中东石油形成了严重的制约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中东石油出口流向变化及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抗 《西亚非洲》2007,(10):18-24
中东是世界上储、产石油最丰富的地区,也是最重要的石油出口区。石油危机前,中东石油出口主要流向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石油危机后,中东石油出口流向主要由向西方转为向东方,亚太新兴工业国家在中东石油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上升;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使这种世界石油贸易新格局得到进一步加强,中东石油的出口方向主要是东亚和南亚。世界石油贸易格局的重大变化,为中国与中东国家加大石油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机遇。同时,中国也应借鉴西欧国家的经验,坚持节能及发展可再生资源、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的能源和油气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罗爱玲 《西亚非洲》2006,45(7):23-28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进一步强化了对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的影响,其主导世界石油格局的力量也进一步得到加强。布什政府欲借中东民主化改造、大力扶持亲美政权之机,联合俄罗斯,构建石油安全主导下的美、沙(特)、俄“石油三角关系”,以此削弱欧佩克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从而在全面控制中东石油的同时,建立起由美国主导的世界石油多元化供应格局。但在各种区域性和国际性石油合作机制相继建立、国际石油市场不断走向一体化的趋势下,产油国与石油进口国之间存在矛盾分歧的同时,也有一致的共同利益,因此在矛盾与利益相互缠绕、相互依赖的情况下,美国的这一构想恐怕很难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能源短缺不是总量短缺,而是结构性短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石油供应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中国高层领导为此积极开展了能源外交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在当前条件下,开展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中国同中东产油国长期保持着友好合作的关系,政治上互助,经济上互补,文化上交融,从而为中国开发中东能源,获取中东石油创造了良好的合作环境.至于中国的石油企业在开展中东能源合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则应该予以认真解决和勇敢面对.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非洲的军事化能源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历届美国政府都把控制主要产油国作为其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军事战略的重要一环。“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明显加快美国石油战略的调整,实行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政策,逐步降低对欧佩克石油的依赖。为此,小布什政府不仅把目标转向中亚和里海地区,而且打着“反恐战争”和“人道主义救援”的旗号悄悄向非洲进军。  相似文献   

8.
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历来把石油安全作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本国石油的安全供应,历届美国政府把控制主要产油国作为外交和对外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要时,甚至不惜动用军事力量和发动战争来达到目的。一、非洲石油关乎美国国家战略利益美国被称为"安在轮子上的国家",庞大  相似文献   

9.
70年代之前,中东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几乎所有国家仍停留在以农业和牧业为主的水平。以后随着民族经济的大力推进和石油的大量开采,中东地区的面貌涣然一新。中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和输出地。海湾产油国凭借其巨大的石油外汇收入,跻身于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列。大多数国家以农业  相似文献   

10.
展望21世纪,中亚石油潜力巨大,可能成为今后世界石油市场极为重要的新角色。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对外来石油的依赖度日趋增大。中亚石油将成为中国除中东以外的主要外来油源。因此,我们应对中国——中亚石油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世界石油消费状况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世界石油消费量近10年来世界石油消费量持续攀升。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石油消费量并不直接由其石油产量、甚至价格决定,而主要取决于经济发达程度和发展速度。据英国石油公司(BP)统计,2004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石油消费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全年总计消费37.67亿吨(每天8075.7万  相似文献   

12.
世界石油市场情况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世界石油价格世界石油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石油的产量、需求量(消费量)等客观因素以及战争、各主要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的政策等主观因素。综观最近几十年世界各主要市场的石油价格,可以看到石油价格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并可据此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见表1):  相似文献   

13.
在苏联解体后的第一个10年里,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在世界的排名直线下落。在1998年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中,俄罗斯仅列第48位;1999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仅为1.9%,约为美国的1/10。国力的衰退必然使得俄罗斯的外交战略空间出现不断收缩的趋势。尽管如此,俄罗斯却从未放弃过复兴大国地位的努力。在叶利钦执政后期,俄罗斯两次调整外交战略,基本确立了以“恢复大国地位,确保势力范围”为目标,东西方平衡的全方位外交战略。普京上台后,又对该战略作了进一步的扩充,其主要内容是:大力推行以国家利益为基础,以恢复俄世界大国地位和全球战略稳定为目标,积极推动多极化和世界新秩序的建立,欧亚并重、东西兼顾、平衡的全方位外交。但是,在勃勃雄心的背面,国力衰落的俄罗斯可运用的外交筹码是十分有限的,只有石油能够是并且已经是俄罗斯复兴大国地位的一件特别重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Since the world economy chose oil as its main energy, it has always been accompanied by turmoil, instability and insecurity. It is hard to say whether the choice is right or wrong, but it is clear that to abandon this choice may face greater cost and more risks. Therefore, countries are seeking various means, economic, diplomatic or military, to try to realize their energy security.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seeking security, more insecure factors appear, one of which is the high-level fluctuations ofoil prices.  相似文献   

16.
国际石油的战略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近两年来 ,国际油价变动剧烈 ,各大国石油外交暗潮涌动 ,而目前战云密布的伊拉克局势更是未来国际石油格局的一大变数。国际石油供需会否因此而发生变动 ?其后果将对大国石油战略选择、地缘政治、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何种影响 ?中国应如何应对 ?带着这些问题 ,本期我们特邀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七位专家就此进行深入探讨。其中 ,既有精彩宏论 ,也有简明扼要的分析和新鲜确实的统计资料。爰刊于此 ,见仁见智 ,或许对大家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相关的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contrary to the assumption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lars, policymake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states do not engage in oil wars. A twofold strategy is employed to support this assertion. First, the article scrutinizes the logical underpinnings of oil war claims, arguing that proponents have underestimated the obstacles to seizing and exploiting foreign resources and, consequently, exaggerated the likelihood of oil wars. Second, the article examines four conflicts that are commonly identified as international oil wars: Japan's attack on the Dutch East Indies in World War II, Iraq's invasion of Kuwait, the Iran--Iraq War, and the Chaco War between Bolivia and Paraguay. It finds that the desire to control additional oil resources was not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aggression in any of these conflicts. In the latter two cases, aggression was unconnected to oil interests. In the former, states fought for their survival, not for an oil prize.  相似文献   

18.
里海石油与国际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里海沿岸五国为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在里海的法律地位和水域划分、油气勘探开采权、油气输出管道走向等三个问题上展开激烈的斗争,各国间利益冲突难以平衡.围绕里海能源之争,美俄之间的斗争将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9.
析石油开发与非洲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非洲的石油生产有了迅猛发展,几内亚湾成为最具开发前景的地区。近几年,非洲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石油业的发展密不可分,而且成为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发展的动力。然而,非洲石油业的迅速发展同农业、工业、运输业的相对滞后形成强烈对照,使其近期发展的不平衡性更趋明显。一、迅速发展的石油业(一)石油开采进入新高潮非洲的石油开发始于上世纪初,1910年埃及产出第一批原油。撒哈拉以南地区到50年代末才见出油,70年代进入大规模开采,90年代出现了新高潮;几内亚湾地区的开发前景十分诱人,受到国际石油界的密…  相似文献   

20.
安维华 《西亚非洲》2007,(10):10-17
中东再次出现新的"石油繁荣",被称为"新石油时代"。中东油气业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改变了昔日单一出口原油的局面。20世纪70年代油价高涨是对在这之前国际石油垄断资本长期强加的超低油价的补偿,存在与外国资本之间的对抗;而这一次"新石油时代"则主要靠石油经济实力的支撑,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外国资本之间的关系也已有所改变。评价高油价需扣除美元贬值的因素。20世纪"高油价—经济滞涨—石油供过于求—油价回跌"局面不会简单重复。政治仍然是影响中东油气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