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文勇 《学理论》2008,(4):39-41
传统的孝道文化是五千年农业文明的必然选择,发扬与传承孝文化对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面对社会转型中的社会流动与城市化,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挑战,父母晚年儿女在身边尽孝面临重重困难,所以血缘关系的孝必须转变为公共的孝和社会的孝。由“事亲之孝”转变为“事民之道”,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10)
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内核,中国的孝文化之"孝"最本真的含义便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生命价值的追寻。通过对传统孝道文化与生命教育内在一致性的文献综述基础上,深入分析传统孝道文化视野下重生、孝亲、治平、道德精神对生命教育的研究现状,以期从这四方面着手提高当前生命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这项研究探讨香港与上海两地青年的公共政策或社会责任、子孙或家庭责任、个人责任的觉识对其照顾、接纳和承担照顾父母的意愿的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对政府或社会的养老政策责任的觉识愈高者则照顾父母的意愿明显地愈高;然而,对老年人的自立生活具愈高的觉识者,其照顾父母的意愿却愈低;(2)对倡导尊敬老年人的觉识愈高和对老年人的自立生活的觉识愈低者,其接纳照顾父母的意愿愈高;(3)对政府责任的觉识愈高者和对个人责任的觉识愈低者,其承担照顾父母的意愿愈高.文章同时就倡导两地照顾或供养父母的政策启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孝观念将赡养、孝敬、谏诤、承志等作为内涵要求,将"养心"作为子女尽孝的精神实质。孔子把孝牢牢地锁定在血缘亲亲感恩之上,把子女对父母的"亲爱"推到社会的"仁爱",贯通了从孝到仁的内在理路,指明了个体道德自觉和境界提升的实践路向,探索出一条建构仁爱社会的途径。科学辩证地认识孔子的孝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倩  刘友田 《学理论》2010,(27):46-48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但"孝"却被他推崇到很高的地位,认为"孝"是治国施政的基础。在孔子看来,孝绝不仅是一个道德概念,还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准则,纬书说孔子有言: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生活有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数千年来由孝文化潜移默化所积淀的道德观念习俗,在今天仍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郝明松  于苓苓 《青年研究》2015,(3):66-75,96
中国社会的传统孝道观念具有双元意涵,即可分为权威性孝道与互惠性孝道。随着社会的转型,在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张力下,这一双元结构进一步分化。同时,不同维度的孝道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家庭养老有着不同的影响。基于此理论架构,本文利用2006年东亚社会调查(EASS)数据,对双元孝道观念的现实状态及其对家庭养老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维度的孝道观念在现实社会中的分布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对于代际支持的三个维度,权威性孝道观念主要影响经济支持,互惠性孝道观念主要影响情感支持,而在生活照料方面,两种孝道观念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之一。毛泽东自幼开始的对父母的孝行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孝道的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等主要特点。尤其是他把传统孝道思想与为人民服务相结合,将孝敬父母推及于人民,从而赋予了传统孝道以新涵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郭相颖 《民主》2011,(6):29-31
中华孝道源远流长 从古到今,无数民族和众多国家中只有中国华夏民族的孝道之花,品种最丰.开放最长,最为灿烂,甚至远播邻国。“孝”字在甲骨文、钟鼎文等古代文字中就出现且常见。《尔雅》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相似文献   

9.
在自反性实践框架下,以成年初显期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代际关系的特征和回溯代际亲密性的建构过程,来理解当下城市中产阶层家庭的亲权和孝道回归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中产阶层家庭代际关系的核心特征是以亲密情感为基础的亲权和孝道运作。父母的亲密亲职和子女的协商性成年是亲权和孝道回归的两个自反性实践机制。对身处个体化进程之中的青年来说,向父母和孝道的回归,既是亲密惯习的实践结果,也是协商性成年道路上的自我认同建构。从孝道文化变迁的微观机制看,这一现象体现了自反性实践对既有家庭制度的创造性和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孝"贯穿于儒家文化,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内涵。"纪孝行"章是古人对"孝"的践行的基本规定,对其进行解释是有效引导当下人们去践行孝悌观念的前提。新时期的孝道教育应该具有时代性、懂得去伪存真,确保我国文化精髓的优良性。"孝"的教育要克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从思想和行动上出发,不断吸取儒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不断传承,坚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1.
胡利琴 《学理论》2015,(7):191-193
孝作为伦理规范,最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我国孝文化是一个由孝道、孝德、孝心、孝行四维组合起来的有机体系。孝道顺人之性,即顺天地之性,是人们必须遵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孝德是孝道的内化及形成的个体品质。孝心是对孝道的认识和感悟而形成的道德心理,孝行是一种遵行和践履孝道的道德行为选择和实践。孝以道始,以心显,以行贯,以德成。尊孝道、贯孝德、崇孝心、尚孝行是我国孝文化的基本规律和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9,(11)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有深厚的历史内涵,随着社会的变迁,在当今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特点。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孝道观以及孝行进行调查,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大学生对于传统孝道的认同度较高,性别是影响其孝道观念和孝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女性大学生更偏向于相互性孝道,而男性大学生则偏向于权威性孝道;地区、生源地的不同,对其传统孝道的认知并没有显著影响;对于养老模式的选择,也从家庭养老模式转变为机构养老模式。本文从传统孝文化的角度出发,为中国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及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论语》中"孝"的观点进行论述,概括出"孝"是一个人的根本,子女要时刻把父母放在心上、对待父母要做到"养且敬"等精华内涵。这些"孝"文化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养老敬老文化的精华,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都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资本和社区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系。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培育和重构社会资本,构建和形塑社区关系网络,建设和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共同体;而丰富的社会资本反过来又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在社会资本的视域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在充分阐释社会资本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从社区信任、社区规范及社区关系网络三个层面,提出了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5.
范启标 《学理论》2013,(3):142-144
我国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孝道是中华伦理道德体系的起点,也是诸德之首,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孝道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根基。通过对孝道概念的分析和孝道的发展的研究,从而探讨了新型孝道的核心内涵,旨在为开展孝道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孝道”养老的文化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养老的文化效力随着社会发展会逐渐递减,自助养老、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将一并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养老的主要方式,未来中国社会的代际关系将以自立、亲情、平等、共喻为特点。  相似文献   

17.
赵宇 《学理论》2013,(22):76-77
孝道思想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所倡导的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真诚的热爱、尊敬之情,强调子女对父母奉养的责任,强调"事亲"方面的推己及人。在现代社会里倡导与弘扬孝道精神中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通过研究《论语》来理解孔子的孝道思想,对于我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转型的新的时期,“代环境”发生着内在的变迁.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年轻一代的社会化模式从以往的那种“线性社会模式”转变为“网状社会模式”.为此,应当全面、及时、深入地揭示催生代际鸿沟和代际文化反哺的市场因素、教育因素、技术因素、文化因素、朋辈因素和社会因素(如居住格局的变化),以求发现和解释社会变迁进程中代际关系的新走向和整体图式.  相似文献   

19.
刘喜珍 《理论导刊》2012,(5):104-105,112
传统孝道起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建立在灵魂不灭与鬼神敬畏观念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丧祭活动来实现的。至西周,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随着祖先崇拜观念的强化、祭祖制度的完善与宗法等级制度的建立而最终形成。祖先崇拜的孝道伦理功能在于别人伦差等、感恩、尊老孝亲。二者的有机统一成为维护宗法关系的重要伦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数字城市、5G运用、未来社区建设的推进,改变了老年人的社区养老环境,老年友好社区作为我国社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亟待对其在数字城市背景下的构建内容、实践与评估、发展趋势开展深入探究。本研究通过对杭州市K街道N社区数字化背景下的老年友好社区构建的满意度调查,分析了数字化背景下的老年友好社区构建与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关系、与原居养老的关系、与代际互动的关系以及融入的意愿度,认为这是老年友好社区的构建内容从单一的物质环境向多维度转变、构建主体由政府单一型向老年人参与及多主体合作型转变,探索形成良好代际互动的全龄社区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