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民与法治》2010,(8):34-34
“官本位”是封建官僚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官为重的封建思想流传了几千年,至今尚有很深影响。表现之一:公共制度与决策设计中将“官”的利益放在优先和第一位,甚至专门为照顾“官”的利益设计某些制度与政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监察》2009,(11):44-44
张培元在《检察日报》撰文指出,清代林则徐有云:“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更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圣贤胼手胝足,劳心焦思,唯天下之安而后乐。”惜乎政治文明发展至今,做官“三步诀”在某些地方被简化为“一步谣”,无论庸官糊涂官,抑或毫无建树的太平官,一日入仕终身为官,能上不能下、能升不能降,甚至挨到退休回归社会,还得拖着某某级待遇的长辫子将官本位进行到底。没有退出机制的“官永远”,造就了一批身陷丑闻漩涡而屹立不倒的“官坚强”。  相似文献   

3.
《政府法制》2010,(10):14-14
以往公务员的各种待遇都与行政职务级别挂钩。实行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有助于打破“官本位”意识、打破“唯官是责”的格局,从制度上淡化“官”的价值标尺意义,引导公务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发展目标,规范职业发展路径和职业行为,使各类公务员、各级领导干部时刻牢记“权从何处来,权为谁行使”,履行职责时少一些优越感、少一些居高临下,多一些感恩之心、多一些设身处地,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服务。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民问题为何一直解决不了呢?中国一直以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从来以“官”为中心,以行政权力为中心。这一“官本位”正是农民问题的症结所在,“官本位”的权力扩张使农民丧失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官本位”增加农民的负担;“官本位”造成政府职能的颠倒,对农民的事经常没有做好。  相似文献   

5.
周旭 《中国监察》2014,(9):39-39
正反对官本位腐朽思想的侵蚀,最根本的就是必须严以修身,坚定自身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回顾历史,一代代共产党人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奉献在前,共产主义精神正是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所谓官本位,是指以官为本,把做官看作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并以官职大小来衡量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6.
官缺,指职官的额缺职位,而“肥缺”(或称“优缺”“美缺”),则是指能够得到较多收入的官职。因为收入的来路并不光明。肥缺不见于也不可能见于选官制度的规章。肥缺的存在体现了官场的腐朽性。  相似文献   

7.
金陵 《政府法制》2012,(11):27-27
在我国古代,举人考中“状元”后,皇帝封他什么官呢?按小说、戏剧所讲,不外乎礼部尚书、八府巡按之类,即在皇帝左右办事,掌握文书章奏。或受监察御史委派,到各省巡视.考察吏治,有的还被召为“驸马”,要不就是到省主持巡回考士的学政,看来官职不小。但实际上,“状元”的官职是有规定的,而且职位也比小说、戏剧中所说的低得多。  相似文献   

8.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些古代中国儿童的启蒙诗,反映了传统封建社会中深重的“官本位”思想对老百姓的影响。“做官”是许多读书人的梦想,“官”对于农业社会的人民而言,具有改天换地、救人于死境的重大作用。因此,“官”对百姓的威慑、震撼,百姓对“官”的惶恐,都叮以想象。中闫有句俗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骗子们也深谙个中三昧,纷纷着轻裘、跨肥马,打扮成翩翩官员模样,公然行骗,骗小官、骗百姓,并能频频轻而易举地得手。  相似文献   

9.
江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一些学者指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乃“先治官”。一、要实现“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必须“从严治官”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官”即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依照人民的授权,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所以,“官”实质是人民的公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下的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逐步侵蚀到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10.
陈华 《中国审判》2011,(11):90-91
千百年来的“官本位”社会,造就了老百姓要么畏官、怕官,“民不与官斗,屈死不告状”,要么积累到“官逼民反”走上极端的文化心理特征,这显然不利于我们当今社会的依法治国。但“礼之用,和为贵”、“冤仇宜解不宜结”的文化传统又为矛盾的化解、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心理保证。在司法实践中,我院尝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以中、正、仁、和四个字贯穿行政审判的全过程,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切实维护了官民和谐。  相似文献   

11.
俞思贵 《法治研究》2006,(12):34-34
中国是个官本位意识很浓的国度。自古以来在民与官之间,为官者受人看重,那是因为做官的人毕竟少数,且手中有权,多数人只能终生为民。古时的官,通常被称作“老爷”;现在的官,则时尚地被称为“公仆”。古时的官,除了世袭和册封之外,多数系科举制度的产物,重的是才;现在的官,除了政治条件之外,还要经过组织的考察和群众的推荐,要求德才兼备。古时的好官,崇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当代的好官,强调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印象最深、最典型的就是焦裕禄了。  相似文献   

12.
干部“难下”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部“难下”的原因 1、传统的思想观念作崇。由于受几千年传统观念和复杂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职务升迁变动存在各种复杂心态。一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古到今,中国人崇尚孔孟的“学而优则仕”,把个人的仕途兴盛看作毕生的所得和光宗耀祖之举,特别是唯官是尊,官贵民贱等传统官本位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二是受封建等级特权观念的影响。我国封建社会的品位等级历史悠久,“天子”至高无上,皇帝以下到“芝麻官”,三等九级,界线分明。同时,官品大小与权力、俸禄直接相关。今天,我们干部的职务等…  相似文献   

13.
《公民与法治》2005,(8):1-1
中国是一个封建传统极其浓厚的国度。漫长的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人治”观念、“官本位”观念至今仍在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就立法而言,用现代法制的标准来审视,过去我们不少法律法规的制度设计也往往打上“人治”和“官本位”的烙印。比如,某些拆迁条例注重的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权力,而常常忽视市民的合法权利,从而造成了许多滥用权力、野蛮拆迁的事件,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影响了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汉语“公务员”概念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究汉语“公务员”概念的使用及含义的演变过程,分析其演变的原因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对理解中国语境下的公务员制度大有裨益。公务员是人民公仆的观念与国人对官的本土性认识是矛盾的,“公务员”概念演变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张扬公仆观念而抑制官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15.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5,20(5):113-117
违法警察一般都存在着带有明显职业特征的“三不怕”心理,即“我是警察我怕谁”、“为公家办事我怕啥”,“有组织支持我怕啥”的社会心理。这些心理产生的社会土壤,是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官本位传统对人们价值取向的影响;身份特权在人与人关系上的作用;权力眩晕症使一些掌权者丧失理智;“治民”意识下为警者对民众的不尊重。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平等意识,警察提高素质,全社会善待警察;吸收民众参加社会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融洽警民关系;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警察执法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所谓官吏制度,抽象地说,它是国家关于官吏事务的管理体系,也就是国家以官吏本身为直接对象的管理制度。在人类漫长的阶级社会里,无论是奴隶主阶级,还是封建地主阶级,既要统治,就先要设立统治机构和官职,以之为实现统治的杠杆。而历代所设机构和官职,并不是全由最高统治者随心所欲,而是多少依据了客现需要和各代政治态势,有一定规章可循的。这类关于设立国家机构与官职的编制制度,也就是历代的设官分职制度。这是其它各  相似文献   

17.
谢宪 《政府法制》2009,(16):35-36
退休制度在中国是自古有之,而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官本位”之国,所以古代退休制度主要也就是官员的退休制度。  相似文献   

18.
林治波 《中国监察》2009,(13):37-37
前不久,有关媒体做了一个关于职业向往的问卷调查,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希望长大后当官、当大官。以笔者的见闻和判断,尽管问卷中想当官的不占多数,但确有不少人内心深处最向往的还是做官,通过做官来出人头地。一些人对“官”的迷恋几乎到了以官职衡量一切的程度。在一些地方,把政治地位、医疗待遇、工资高低、住房大小、名次前后、座次安排、专车档次、与会资格、悼词长短、见报与否、安葬何处等,都要与官职大小挂钩。即便时和尚、老道,也往往要用官级来套一套,看看相当于多大的官。  相似文献   

19.
教学方苞的《狱中杂记》,发觉各家对“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某”一句中“同官”的注释颇有出入: 1.同官,同样官职。2.同官,同一衙门为官。3.同官,同官县。现陕西省铜川市。查《辞海》“同官”条;同寮也。《诗·大  相似文献   

20.
官本位成为一种价值理念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形塑,而这一权力价值观的实现又有一定的制度做支撑,官本位与人事行政的公共性、服务性要求相去甚远。本文运用环境——价值——制度的分析范式,探讨官本位形成的根源及其内在危害,并从环境改造、价值重塑、制度建设三维关系中提出官本位的消解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