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际社会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又相继提出“中国崩溃论”,近期又大力推崇“中国责任论”。西方国家的“中国观”是否真正发生改变?中国强调“在国际社会要做负责任的大国”,这与“中国责任论”中的“责任”内涵是否相同?面对“中国责任论”,我们应如何辨析、应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美国越来越热衷于制造“颜色革命”,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大搞政权颠覆。“颜色革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激进的社会革命首先需要宣扬激进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实现社会秩序彻底变革(尤其是生产关系改造),革命的最终受益者是多数劳动群众。但“颜色革命”并没有明确的主流意识形态诉求,也不会彻底实现社会生产关系重组,而仅仅是推翻现行政权。就此而言,“颜色革命”只是一场“水过地皮湿”的“假革命”。  相似文献   

3.
3年来,3个独联体国家相继发生“颜色革命”,标识出后苏联秩序变迁的一段特殊历程。3场“革命”不仅暴露了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3个国家自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也折射着美俄两大国在争夺独联体势力范围上的得与失。“颜色革命”作为苏联解体的余波还有可能持续,美国作为“颜色革命”的积极推动者如今处于嚣张与困窘并行的状态之中,而俄罗斯则逐渐学会了以平常心态看待自己霸主地位渐失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王天玺 《创造》2016,(4):62-64
正鲁比尼之流那样危言耸听,正是要诱导中国跳进西方国家早巳挖好的经济陷阱。中国模式从东方兴起,震撼世界。西方中心论的某些卫道士一时间怀着恐惧和仇视宣扬"中国崩溃论"。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模式既然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随着中国模式的成功发展,"中国崩溃论"最终必将自行崩溃!第一节"中国崩溃论"不绝于耳中国模式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崩溃论"也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5.
姚忠福 《小康》2005,(12):68-70
问题——最近,美国兰德公司在其研究报告中认为:中国由于贫富差距、失业和“糟糕”的金融体系等问题,到2020年,将会变得非常穷。实际上,这是“中国崩溃论”的又一个变种。中国的快速发展尽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需要提醒的是,中国又确实存在许多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很大危机。因此,在我们没有必要为“中国崩溃论”恐慌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社会改革和现代化进程还面临许多挑战,中国经济是否有染上某些“洋病”的危险?诊断——白血病:拉美危机之症所谓“拉美危机”,是指在1990年代拉美国家由于选择“外资主导型”开…  相似文献   

6.
《时事报告》2005,(6):31-39
自去年以来,中亚地区先后发生了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和吉尔吉新斯坦的“黄色革命”,而且,“颜色革命”大有在俄罗斯周边继续蔓延之势,探究一系列“颜色革命”的根由,既有这些国家的内部因素,更有外部因素,“颜色革命”带给世界的影响与启示是深刻的,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7.
孙敬鑫 《新东方》2009,(9):40-44
一、“G2论”的提出及各方反应 自冷战结束以来,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这对中国而言是机遇,因为其他国家在主动观察和解读我们,这往往是双方增进了解和互信的基础。但也是挑战,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无意、有意甚至是恶意的失实解读。从90年代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到21世纪初的“中国责任论”和“中国贡献论”,不到20年的时间,世界给中国扣上了不同的帽子,甚至在同一时间扣上不同的帽子。就在2005年时任美国助理国务卿罗伯特·佐立克向中国提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不久,“G2论”又在西方掀起一阵波澜。  相似文献   

8.
浏览器     
《乡音》2006,(9)
如何正确认识公民社会《上海党史与党建》:改革开放后,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已经在中国迅速崛起。但有人认为公民社会是西方国家的舶来品,甚至是西方一些政治家对其他国家实行“颜色革命”的一种策略。对此,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认为,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必然产物,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就必然导致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城市化未必能解决“三农”问题《中国合作经济》:“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说,城市化未必能解决“三农”问题。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是靠大型贫民窟实现的。就算是…  相似文献   

9.
社会革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理论探索中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社会革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生成逻辑看,经历了发轫、确立、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四个时期,构成以历史唯物主义演进为主线,以人的解放为核心目的,不断形成总体性研究思维的过程。从其思想要义看,形成了以革命生成论、革命主体论、革命形式论和革命目的论“四位一体”为架构的理论逻辑体系。从其分析范式看,形成了现代性批判、人民性取向、世界历史视角“三位一体”的研究逻辑。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当代发展,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开辟伟大社会革命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发生在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深切关注,有人惊喜,有人迷惑;有人欢呼,有人担忧.人们注意到,美国是在惊喜和欢呼之列.不仅如此,美国公开表态支持"颜色革命",尽管某些国家的动乱具有多少"革命"成分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1.
第一期2“合法化危机”:中国城市化社会问题论张鸿雁6人民共和国国号的再思考——兼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蒋德海龚培华10中国古代有没有爱国主义——论国家与王朝、爱国与忠君、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区别叶文宪13世界公民,还是欧洲中心主义信徒——关于“国学热”的议论及其它周桂钿15文艺复兴与近代科学革命——兼驳片面解读“李约瑟之谜”者张忠祥18效率优先地位不能改变——对“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追问陈章亮21群体利益多样化与民意的多元诉求形成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机制和诉求机制任远完善民意表达渠道陈尧疏浚民意传通管道发挥…  相似文献   

12.
谁在唱升人民币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通缩风险,各大主要经济体增长趋缓,而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中国也就相应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继“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增长水分论”、“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输出通缩论”之后,人民币汇率问题又成为一个新的争论不休的话题。人民币应该升值成为许多人的共同主张。 日本是“唱升人民币”的领头者。早在2001年9月,《日本经济新闻》连续3天登载有关人民币汇率调整问题的文章。2002年  相似文献   

13.
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人格思想吴乃华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们假共和之名,捞一己之私。他们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对内横征暴敛,使人们重新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了几十年,为什么国家依然贫弱,甚至每况愈下?如何才能实...  相似文献   

14.
关于党的“二大”文件所体现的民主革命方式,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意见认为它体现了革命分两步走即不断革命论思想。郭建平同志在《革命分两步走和二次革命论》一文中明确提出,“革命分两步走的理论,即不断革命论,被中国人所认识和运用,最早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中”(转引自人  相似文献   

15.
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的国家从受尽外国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回顾20世纪,一代又一代无数爱国知识分子,都曾试图从不同角度探索中国强盛的路子,诸如“教育救国论”、“实业救国论”、“科技  相似文献   

16.
冯玉 《理论月刊》2004,4(12):49-50
推进中国法治进程,关键在于建立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即理念上从“国家优位论”转为“社会优位论”,实践中实现多元社会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制衡,同时确立公权力的合法性权威,从而形成多元权利与公权力的互动博弈,实现由线状控制向网状控制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最新一期出版的《瞭望》周刊发表文章,分析我国在国际市场格局中所处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中国问题的较大争论有过四次。第一次是1994年,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引发了一场大争论;第二次是1992年以来国际上泛起一股“中国威胁论”;第三次是去年开始出现的“中国崩溃论”,无限放大中国目前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四次则是“中国统计水分论”。在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各种危机面前,中国没有衰退和崩溃,反而保持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德20世纪后20…  相似文献   

18.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所谓“告别革命”论,既是这种思潮的集中表现,又是它不加隐讳的真实目的。一些人拼命渲染革命的“弊病”,在反对所谓“激进主义”、推崇保守主义的名义下,否定革命,颂扬改良。在他们看来,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志毓 《长白学刊》2010,(6):110-114
1927年武汉“分共”之后,以陈公博为首的国民党“左派”理论家,针对马克思主义认为小资产阶级不具备独立革命性的观点,提出一套以论证中国的“小资产阶级”之革命性为中心的理论,认为中国革命应该依靠和扩大社会中的“小资产阶级”,走一条既非资本主义也非共产主义的“中间道路”。小资产阶级革命论的阐发,是国民党“左派”试图借助“阶级”话语打造自身理论立场的尝试,也反映了“大革命”后知识分子对中国式“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关健斌  常喆 《思想工作》2005,(12):40-41
11月9日,阿塞拜疆反对派在首都巴库举行集会,要求惩治选举中的舞弊行为,并取消计票结果。从“1月20日”地铁站到胜利广场,橙色旗帜、橙色领带、橙色围巾、橙色不干胶标牌在瑟瑟的寒风中闪动。这个似曾相识的场景让人想起了乌克兰的“橙色革命”。自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相继发生“颜色革命”以来,独联体国家似乎谈“选举”色变。早在阿塞拜疆议会大选前,就有西方观察家预测阿会发生“颜色革命”,但至少目前看来,多米诺骨牌效应似乎在阿塞拜疆失效了。反对派示威影响有限阿塞拜疆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初步选举结果后,独联体国家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