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体性校园欺凌是校园欺凌的特殊表现形式。群体性校园欺凌情境的刺激和校园欺凌中越轨性亚文化的诱导是欺凌者更容易产生犯罪倾向的原因。一方面,群体性校园欺凌情境会对欺凌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和行为刺激,促使欺凌者产生犯罪倾向;另一方面,群体性校园欺凌形成的越轨性亚文化促使欺凌者形成稳定的犯罪人格和反社会心理,为有组织犯罪提供心理支持。为此,应该通过瓦解校园欺凌群体、粉碎越轨性亚文化、引入恢复性司法、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机制,进而科学高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2.
校园欺凌是个世界性问题,我国学生也深受校园欺凌之害。2010年的《新泽西州反欺凌法》被称为美国最严厉的反校园欺凌法律,它要求各个学区制定反欺凌方案,学校任命反欺凌专家,设立反欺凌专项资金,定期开展反欺凌教育和培训来治理校园欺凌行为,对违反义务的责任人员追究纪律和民事责任,受害学生可以通过听证会、提起申诉和控告得到救助。我国也应当及时制定反校园欺凌法,最终实现我国校园欺凌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单列法条将防治校园欺凌作为校园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对校园欺凌的概念从立法上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首先,在依法认定校园欺凌时,要从实质上进行判断评价,进一步明晰其与其他校园侵害行为的边界;其次,必须认识到,治理校园欺凌并不能只依赖于《刑法》与刑罚,社会化矫治也应成为重要方法手段之一;最后,应通过修补未成年人家庭环境的缺陷、建立未成年人心理矫正机制、健全防治校园欺凌的社会化支持体系这三项具体措施,从源头上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青少年网络欺凌作为传统校园欺凌的一种新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成为关注的对象。通过对我国典型性案例的剖析,以及对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青少年网络欺凌和传统校园欺凌的理论认知,对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作出界定,并从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和解读,继而从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团结凝聚社会力量、多种教育相互合作三方面着手,提出综合的预防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校园欺凌一直是校园安全问题中的防治重点。近几年来,我国的政策法规虽然对校园欺凌的防治进行了规定,但仍存轻视事后规制、法律政策不具有针对性及系统性、未赋予相关主体被遗忘权、刑事责任年龄标准较高等问题。因此,为完善校园欺凌法律规制,应该建立系统的法律防控体系,从其防治的原则、主体、内容、程序、责任等方面进行规定,使校园欺凌能够得到及时、全面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美国目前已实现对校园欺凌的法治化治理。官方机构通过统合理论研究中个人独立、隐私权保护等不同立场,合理限定校园欺凌的内涵与外延。在治理层面,美国由联邦到各州全面细化反欺凌立法的多层体系;以恢复性司法为指导,注重民事、刑事司法手段在欺凌冲突治理中的差异化应用;以学校为中心,打破"零容忍"政策壁垒,探索确立积极开放的欺凌干预策略和多元互补的欺凌治理模式。与美国相比,我国亟需改革现行法律体制,确立多层次立法模式,激活校园欺凌治理中的司法功能,完善行政机关的协同联动机制,探索建立符合青少年健康成长规律,旨在恢复青少年社区关系的多元欺凌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的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新时代背景下,对校园欺凌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理依然是我们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目前我国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存在乏力的尴尬局面,其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政府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以及家庭与个人层面。美国、日本、英国、菲律宾等国家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有着成功的经验,新时代背景下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治体系可予以借鉴,但从政府与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人等层面提出对策与建议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校园欺凌和暴力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破坏社会秩序,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在监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检察机关参与构建校园欺凌社会化防治体系,符合检察机关的性质和职能定位,对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地位、拓展检察机关职能范围具有积极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增加检察建议的刚性,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社会调查制度、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情境犯罪预防理论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主流的犯罪预防理论之一,近些年已在很多国家得到应用并获得良好效果。情境犯罪预防理论是以日常活动理论等犯罪学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并提出了5大类、25项具体犯罪预防的技术策略。由于该理论具有对应校园犯罪特征规律等特点,在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园犯罪问题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应当作为预防校园欺凌等校园违法犯罪问题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同样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欺凌现象日益增多,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一大重要群体,网络欺凌问题十分严峻.在我国,网络欺凌问题已经逐渐开始侵蚀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并未引起社会高度重视.移情能力则是影响网络欺凌者的重要变量之一,对于预防网络欺凌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