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的《建议》,把"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的目标任务,体现了对台工作在民族复兴中的战略定位,阐述了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政策主张。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2.
正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的重大政策主张,近年来,中央与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举措,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列为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去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北京会见前来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台湾各界人士时,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四点建议"。他指出:"和平发展理应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为之奋斗的目标。""四点建议"是站在历史新高度来审视和处理两岸关  相似文献   

4.
正1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洪秀柱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就两岸关系形势和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交换意见。2日至3日,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两岸各界人士围绕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台湾主流媒体一致认为,此次国共两党领导人会面及两岸和平发展论坛成功举办,对继续保持国共两党高层互动、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对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台海和平稳定、维护两岸同胞利益福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沈阳市台办深刻领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被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大内涵,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两岸关系形势复杂严峻。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一些政客制造两岸对立,阻挠两岸交流合作,企图切割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他们加紧勾连外部势力破坏台海和平,以疫谋"独"。少数"台独"分裂分子鼓噪所谓"修法""公投",图谋"法理台独"。同时,岛内出现了一些宣称"九二共识"过时、主张响应所谓"新民意"、调整"九二共识"表述等论调,这将落入民进党当局、"台独"势力设计的圈套,无助于两岸关系发展,无益于台湾同胞利益福祉。在两岸关系政治基础遭受严重破坏,台海和平  相似文献   

7.
2020年10月底,中共中央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针对台湾问题,《建议》提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的规划与远景,内涵非常丰富,为"十四五"期间以及至2035年的对台工作勾勒了新规划与新远景.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台海形势,两岸同胞努力排除干扰,携手攻坚克难,推动两岸关系战胜风浪挑战,驶过急流险滩,逆势取得新进展。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方向。台湾当局拒不接受"九二共识",放任纵容"去中国化""渐进台独"行径,阻挠两岸交流合作。"台独"势力鼓噪"公投""修宪",制造两岸敌意。种种倒行逆施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威胁台海和平稳定,损害台湾同胞利益,遭到两岸同胞  相似文献   

9.
<正>回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历程,可谓披荆斩棘,成果丰硕。10年来的事实充分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展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景,道路依然曲折,前景更加光明。当前两岸关系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支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两岸关系发展历程和当前实际,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运用于对台工作中,提出"两岸一家亲""心灵契合""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融合发展"等重要概念,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统一论述,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指出明确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统一论述,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1.
林燕燕  林静萍  林连 《台声》2010,(12):5-13
<正> 国台办发言人就台湾五市选举答记者问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范丽青11月28日应询表示,我们关注台湾五个城市的选举结果,希望台湾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两年多来,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两岸同胞的共识。我们将继续与台湾各界共同努力,不断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06,(5):10-11
4月16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见前来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台湾各界人士。他指出,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潮流。在这样的大势下,我们更应该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来审视和处理两岸关系,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最大限度地为两岸同胞谋和平、谋福祉。两岸同胞携起手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个主题,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使我们的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胡锦涛强调,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两岸关系》2006,(5):4-5
两岸加强交流,共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共同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殷切期盼。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对台大政方针不会因台湾政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政治基础的立场也没有改变。坚持‘九二共识’是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和平稳定的共同政治基础,希望台湾方面多做有利于促进两岸同胞亲情、有利于促进两岸同胞福祉的事情。"7月6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在第九届天津台湾投资合作洽谈会开幕式后接受采访时做出上述表态。  相似文献   

15.
张华 《两岸关系》2013,(1):46-47
2013年元旦,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以"奋起行动、扭转未来"为题发表新年祝词,其中涉及两岸关系的内容是仅次于岛内事务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所占篇幅较少,但却释放了重要讯息。在坚持"九二共识"、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关系制度化方面,祝词立场观点鲜明,有利于两岸政治互信的增强以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巩固与深化。强调继续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有利于不断增进两岸互信  相似文献   

16.
正5月20日,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发表就职讲话。她在讲话中提到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和达成了若干共同认知,表示要依据现行规定和有关条例处理两岸关系事务,在既有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是,在两岸同胞最关切的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采取模糊态度,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没有提出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具体办法,交出的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9,(1)
<正>台北市长柯文哲说"九二共识""两岸一家亲"被标签化,国民党主席吴敦义2018年12月23日表示,"九二共识"是事实,哪有什么标签化!两岸有"九二共识",才有和平往来,对台湾无伤,对两岸有帮助,什么叫做标签化?吴敦义表示,至于高雄市长韩国瑜说"九二共识""两岸一家亲"不能嘴巴滑过去,要从心里认知,两岸关系那当然是双方都要有诚意,是很自然的事。国民党立法机构党团书记长曾铭宗表示,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2011至201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受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深化发展以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影响,"十二五"规划期间,两岸经贸合作的大环境空前利好,大陆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可以预期,"十二五"规划期两岸经济合作领域将大为拓展,合作层次大为提升,合作模式更加深化。  相似文献   

19.
声音     
《台声》2015,(17)
<正>我们将继续推进制度化协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作出新的贡献。——8月26日,福建省长苏树林会见海协会、台湾海基会第11次会谈协商代表团成员时表示。我们期待两会制度化协商能够在坚持共同政治基础上,砥砺前行,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造福两岸民生福祉作出新贡献。——8月25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会见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林中森一行时表示。  相似文献   

20.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全局,而发展两岸关系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福祉。但是,台湾问题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当前台湾岛内日趋严重的"台独"现象,给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带来很多困难,两岸关系仍然在曲折中艰难前进。鉴于当下严峻的台海局势,我们要以"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为宗旨,立足两岸实际,采取务实、灵活的两岸政策,通过完善涉台立法、加快两岸经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交流、以党际交流为切入点加强两岸政治交流等多个渠道来推动两岸交流形式的多样化、实效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