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岸关系》2021,(5):65-68
第二章两岸对峙与隔绝 三、炮击金门 对于大陆方面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蒋介石一概视为阴谋而持消极态度;美国方面则加快了制造"两个中国"的步伐.从1957年起,美国拖延直至中断中美大使级会谈,同时纵容台湾当局骚扰破坏大陆沿海地区,使台湾海峡局势再次紧张.1958年夏天,美国出兵黎巴嫩,英国出兵约旦,中东局势骤然紧张,更...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高瞻远瞩抓住机遇,促成中美1979年元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历时21年的金门炮击正式画上了句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倡导加强两岸同胞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祖国统一。这一方针政策在台湾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5,(11)
<正>摘编自5月24日台湾《金门日报》5月23日,继去年在大陆南京、台湾桃园举行的两次会谈后,第三次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工作会面在金门登场。无论就象征意义与实质内容来说,"张夏会"之于金门,都具有高度意义。对曾经作为两岸军事对峙焦点的金门来说,两岸事务首长在金门会谈,无异等于再次向世人昭告,金门已然告别战地定位,但金门难以取代的地缘位置,仍然可以在两  相似文献   

4.
2008年8月23日是“八二三炮击金门”的50周年纪念日。50年,前的金门炮战,确立了在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暂时维持现状以及最终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默契。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的《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相似文献   

5.
金门之约     
《台声》2015,(11)
<正>昔日,金门是两岸军事对峙最前沿;今日,两岸关系发展由对峙走向和平发展,金门亦是见证者。25年前,两岸红十字组织为合作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在金门举行商谈并签订协议书,成为两岸间签署的第一个协议。25年后,金门又一次成为两岸各界的焦点所在。5月23日,备受各界关注的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第三次正式会谈在金门举行,期间两岸双方达成多项共识。犹记半个月前,国共两党领导人于北京  相似文献   

6.
正1979年1月1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主要为商讨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并提出两岸三通、扩大两岸交流,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关于停止自1958年以来对大金门岛、小金门岛、大担岛、二担岛等岛屿所进行炮击的命令。《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早日结束两岸同胞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的局面,实现自由来往。横亘在台湾海峡的人  相似文献   

7.
随着台湾开放程度的提高,来自 世界各地不同工作领域的人士进出台湾已经变成寻常事。但是有一群人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稀有一族。他们是来台湾拆地雷的。准确地说,是去金门拆地雷。地雷,金门数十年风云的见证 金门,旧名“滞洲”、“仙洲”,明洪武年间筑城于此,因地势险要,江夏侯周德兴为其定名为“金门”。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末郑成功即在全门举起义旗,操练水师,东渡台湾赶走荷兰侵略者,留下一段历史佳话。 1949年后的 30年,台湾海峡剑拔弩张,金门在这30年中一直是两岸军事对峙的焦点,不仅落下了数以万吨计的炮弹,…  相似文献   

8.
1979年1月1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表示在实现国家统一时,一定“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三十年来,特别是去年国民党在岛内重新取得执政权后,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祖国大陆同台湾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快速发展,两岸政党之间也成功开启了对话和交流,台海之间如今更是基本实现了全面直接的双向“三通”。两岸关系初步呈现良性互动的积极态势,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日趋缓和的台湾海峡又起波浪。李登辉抛出的“两国论”,使海峡两岸人民和平统一祖国的努力受到了严重挫折。半个世纪来,海峡两岸从对峙到交往,经历了多么惊心动魄的历史。福建地处海峡前沿,无论在与台湾对峙的岁月,还是闽台交往,都是首当其冲。50年代初期,新中国林刚诞生之初,两岸对峙,以兵火相见。几年前,福建前沿的晋江围头、同安大楼、小旺岛、厦门市区、厦门大学校园内,还能见到当年被金门炮击留下的多处累累伤痕。尤其是记者70年代末到大雕岛采访时,见到祖籍大腹岛的金门建设局长家中的卧室隔墙,…  相似文献   

10.
漫话两岸关系沧桑莫力根(上接本刊95第6期)金门炮战后,国共双方虽仍隔海对峙,台湾也一直没有停止对大陆的侵犯骚扰,但规模和范围都很有限,大多局限在连以下单位的战斗."解放台湾","光复大陆",两岸各方的口号和决心虽然未变,但在军事部署上双方都转为以防...  相似文献   

11.
金门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出名因为“炮击金门”,也因为“金门协议”。无论是对抗还是和谈,金门都记录着两岸割不断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人民解放军1958年炮击金门,是第二次台海危机的重大事件。炮击前,蒋介石做好了应战准备,且试图以此为契机,实施军事"反攻复国"的战略。炮击时,美国力促金门守军撤退,以造成"两个中国"。蒋介石反对从金门撤军,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在事实上与毛泽东遥相呼应,使台海问题继续停留于"国共内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炮击护航编队,摸清美国的战略底牌 在这场军事、外交斗争中,由于我国政府和美国政府都不轻易暴露在金门问题上的真实战略意图,台湾当局越发陷入慌乱之中。就在9月4日至9月7日我停止炮击的3天里,虽然金门、马祖驻军的供给中断,但台湾当局仍不敢冒昧前往加强补给,而是一味乞求美国动军舰为其运输舰队护航。台湾当局以为这样做,既可解金门守军之危,又可以把美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海峡两岸关系从紧张对抗走向缓和松动,从封闭隔绝走向开放交往,从单向间接交流走向双向直接接触的发展趋势,厦门和金门(以下简称两门)成为两岸之间特别敏感的区域,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从政治、军事上说,两门曾是两岸最容易引起摩擦、冲突、对抗,但也有默契的地方;从经济、人文上说,两门是两岸最容易接触、沟通、交流和合作的区域。上个世纪50年代两岸激烈军事对抗,60-70年代两岸军事对峙,80年代两岸关系缓和,90年代初两岸签订《金门协议》,进入新世纪两岸通过厦金直航开辟往返新通道。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几乎都从两门…  相似文献   

15.
1949年以来,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两岸关系互动态势的起伏而变迁。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两岸军事对峙时期,两岸在金门及其附近海域展开了激烈的冲突和对抗,也因此型塑了金门长期以来的战地角色。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金门的战地角色逐渐褪去,随之产生了金门该如何在两岸关系中定位的问题,金门地方政府和民众也开始从自身的发展和利益出发争取在两岸关系中的适当定位,但与台湾当局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小三通”实施以后,金门成为两岸交流交往的先行者和试验者,在两岸关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但是由于台湾当局的重重限制,“小三通”对于金门地方的发展而言其实是象征意义多于实质意义。随着两岸三通直航进程的推进,金门未来只有跟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省、厦门市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6.
《世纪行》2009,(11):41-48
1979年 1月1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尊重台湾现状、实现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建议两岸实现通商、通邮、通航。同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宣布从即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至此,从1958年开始的对上述地区的炮击结束。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5,(24)
<正>国民党台湾地区领导人参选人朱立伦到金门拜票,金门县长陈福海提出金门发展的三个契机与愿景说帖,朱立伦爽快地签署见证,并表示历经国共对峙与两岸烽烟炮火的金门人最了解和平的重要性,要让金门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好示范区。国民党执政7年半以来,推动两岸和平合作,的确金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20,(9)
正金门岛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海域泉州围头弯与厦门湾内,与大陆最近处仅2310米,距厦门18海里,而离台湾岛却有210公里。可以这样说,金门岛离大陆很近,离台湾却很远……朋友,您了解金门吗?就让笔者带着您一起来揭开神秘金门岛的面纱吧!美丽的金门岛说起金门,我的脑海出现的是"炮击金门"后的满  相似文献   

19.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告台湾同胞书》更包含和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精神。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以“一国两制”模式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构想,并逐步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出于历史的机缘,香港成为实行“一国两制”的第一站,也因而在两岸关系中具有特殊一地位与独特作用。港台关系一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20.
串门到金门     
严利人  严峥 《两岸关系》2005,(10):60-61
厦门金门门对门,如今可以串串门。 厦门岛与金门岛比邻而居,同样位于九龙江口,历来关系密切。由于内战的延续,两岸对峙,半个世纪不相往来。多少次,我们站在厦门鼓浪屿日光岩、胡里山炮台以及闽南沿海的山巅,向东眺望,大小金门历历在目,可又仿佛十分遥远。真是可望而不可及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