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层群众自治的缘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梳理了基层群众自治发展的历史沿革,分析了当前基层群众的自治权与党的领导权、政府的行政管理权与群众的自治权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基层群众的自治权救济问题,对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蒋永甫 《行政论坛》2009,16(4):31-34
农村行政标语主要是指基层行政组织用来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昭示政府施政内容和措施的一种宣传口号.农村行政标语可以折射基层行政组织文化中的官本位的价值观、落后的执政理念、行政责任观念模糊和行政行为的暴力化倾向.在基层行政组织文化中,存在着行政伦理缺失和法治精神薄弱的问题,解决之道在于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实现行政伦理的复位,通过服务行政重塑行政价值观,并通过法律来规范基层行政组织的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3.
李军  张小罗 《行政论坛》2011,18(3):62-65
"村民自治"作为中国民主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试验形式",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随着基层民主权利的落实,"贿选"行为作为一种民主制度的"顽症",也愈发显示其不可忽视的破坏力。"贿选"是政治行为的经济化,"贿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公共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对"贿选"查处不力,导致贿选的风险成本低,是"贿选"产生的重要原因。加强对基层选举中贿选行为的法律规制,进而准确诠释新的基层民主政治体制和社会组织形式,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4.
自治是乡村治理的根基,有效自治是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实务界对乡村基层群众自治的理论逻辑、制度设计、实际运行和有效实现等展开了广泛研究。对于新世纪以来基层群众自治实践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无论宣称"自治已死",还是呼吁"找回自治",实际都表明乡村基层群众自治陷入了某种僵局,也显示出相关研究进入了特定的瓶颈期。面向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通过分析乡村基层群众自治研究的总体状况、议题聚焦,进而揭示相关的论争与分歧,可以直观、全面地刻画乡村基层群众自治研究近二十年来的基本样态,为克服研究议题僵化和深化基层群众自治研究议题提供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避免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绩工程",必须以农民为主体.与此同时,基层领导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重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话语权",不要让农民"集体失语";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充分发挥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要改革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科学设置考评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人民群众对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知情权、评价权、监督权.  相似文献   

6.
谈及社会管理问题,基层政府部门最多的抱怨是:办事无"腿"、说话无"嘴"、执法无"权"、调控无"手"办事无"腿"。经济连年高速增长,地方政府的钱袋子真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农村群体性事件亦频频发生,并且呈现出"起因多为经济利益诉求事件、性质多为正常维权活动、矛头指向多为基层政府"等特点。探求群体性事件与基层政府的关系,可以发现,基层政府的理念滞后、体制障碍以及行为失范正是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实现基层政府的转型:增强对话意识,健全利益表达机制;适当下移行政管理权力重心,放权基层;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提升基层政府行政能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8.
张勇 《理论视野》2010,(9):27-30
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权力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呈现"悬浮"倾向,出现基层政府消极行政、动员和服务能力减弱、政府失信、基层矛盾"上移"等问题。其来源于基层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衔接机制空缺、压力型权力运行与基层民主发展矛盾、政府间利益权责配置失调、基层社会主体间利益链条断裂等多种因素。合理定位国家与社会关系,构建基层政府与群众自治合作机制、政府间协调机制、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等途径是解决基层权力"悬浮"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对基层公务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良好的控制,关系到政策目标的实现和社会和谐,而控权思路必须建立在对自由裁量权充分认识的基层上.因此,从理论的层面对自由裁量权进行分析尤为重要.传统威尔逊--韦伯范式、政策执行理论、政治与行政互动理论、专业化途径等在解释基层公务员的自由裁量权及其相对应的责任时存在相当的限度.本文认为,探讨基层公务员的自由裁量权应该从分析其自由裁量行为入手.基层公务员的自由裁量行为可以从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来理解,根据这两个维度,基层公务员的自由裁量权可以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3)
《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开展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是遵照中央提出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我们要通过健全基层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创新活动载体、完善党内制度来规范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刘臣  赵志萍 《学理论》2011,(12):230-231
本论文从高校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出发,重点研究高校基层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架构问题,提出"领导执行力、思想政治力、终身学习力、文化自觉力、先进示范力、改革创新力",其"六力"构成新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探索与研究新时期应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凝炼党建工作与党员教育长效机制,用核心竞争力体系指导高校新时期党建工作十分重要,对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执行力和凝聚力、战斗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如何深化基层党建创新是党建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基层党建创新行动出发,通过对苏北"一委三会"工作法的个案样本考察发现:其借助"大党委"领导、"三会"运行以及"四平台"配合的运作逻辑,贯通融合了组织结构优化、干部队伍建设、"互联网+党建"、组织功能升级等创新要素,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基层党建从相对独立到联合互助、从单一主体到多方协作、从资源分散到整合利用的转变,是符合法律框架的有益尝试。对于制度不足与执行阻力的"通病",在未来需以去芜存菁为路径指向,从党组织领导地位、党员模范作用、民主法治党建观等方面持续强化,从顶层设计、制度优化、物质精神引导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董娟 《理论与改革》2014,(3):188-192
基层治理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中国期刊网篇名含"基层治理"的文献为考察对象,对基层治理的研究内容、研究视域、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相关问题的具体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我国的基层治理存在着研究内容严重倾斜、研究视域过于狭窄、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研究结论雷同重复等问题,因此,未来研究应着力完善内容、视域、方法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还应对基层治理中的行政分权、府际关系、地方自治等关乎当前基层治理中政治秩序的重要议题进行推敲、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层扶贫官员是扶贫领域的易腐群体。在扶贫政策下行过程中,扶贫资源的日益增多、基层社会中的腐朽文化、不完善的扶贫监督机制等,使基层扶贫官员获得了较大的权力空间,也给扶贫领域的腐败带来可乘之机。基层扶贫官员之所以涉入腐败,腐败收益的获取是其内在驱动力,而利益相关者在提升腐败收益和规避风险基础上的"合谋",则是扶贫领域集体性腐败的过程表达。面对基层社会独特的政治生态状况以及基层扶贫官员腐败生成机理的特殊性,其治理路径主要有:以畅通上级政府反腐权力下行渠道来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效果;以保障基层群众的反腐权利打造"不能腐"的监督机制;以维护基层扶贫官员合理的利益需求来构建"不想腐"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1]明确提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队伍建设",新时期党的部署和相关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重视。以高校基层党组织为研究目标,通过优化队伍结构、规范队伍管理、提升队伍素质,探索新形势下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如何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以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相似文献   

16.
《行政论坛》2021,(5):87-95
城乡基层治理始终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面临的通常是高度浓缩的社会问题。城乡基层治理的制度改革与实践发展必定反映出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框架性特点。采用"未来视角",运用"理想类型"的构型方法,对新发展阶段城乡基层治理的态势演变、逻辑转换与思路创新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在新发展阶段,城乡基层治理将会出现从"城乡中国"到"城市中国"、从"发展问题"到"复合问题"、从"电子政务"到"数字治理"的态势演变;需要实现从"经济逻辑"到"社会逻辑"、从"条块逻辑"到"系统逻辑"、从"粗放逻辑"到"质量逻辑"的逻辑转换。基于此,新发展阶段城乡基层治理的思路创新在于:国家力量与自治力量的协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平衡、有形单元与无形单元的互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中各种不同势力包括乡镇干部、村干部、宗族头人、富人等在基层选举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指出了乡村政治在推进民主的进程中新旧力量的不同作用都是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重要的是如何规范乡村势力,确保基层民主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8.
"内卷化"已经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障碍。"内卷化"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基层自治培育的不断努力与自治性功能弱化之间的悖论;二是基层治理中权力的弥散化与权威弱化及功能性不足之间的悖论。"内卷化"微观运行的基础是权力共生网络,依凭权力共生网络可以建构三种权力行动逻辑。支配—适应、协同—合作治理理念下的权力运行逻辑虽然迎合了开放、互动、共生、民主的治理主旨,然而行政权的主导色彩与自治权的功能性不足导致其难以避免陷入"内卷化"的制度困境。基层治理中,亟须培育协调—整合的权力运行逻辑。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论坛》2016,(2):48-52
公民权利意识的上涨催生着基层政府征地拆迁策略的转变。面对政府维稳与公民维权这对现实矛盾,同时鉴于基层拆迁情况复杂难控以及现有制度难以全部涵纳,契合基层民众心理文化结构而生的"关系式迫迁"取代了"强制性拆迁",在当前基层拆迁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其在带来成本节约与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因行政权力对社会领域的嵌入而实质上将风险转移至基层社会内部,并为腐败滋生培植了温床,如不纠偏则会损害基层政府公信力并危害基层政府执政合法性基础,因此,当前基层政府拆迁策略需摆脱对单纯"有效性"的依赖,谋求意识形态、制度与有效性的有机结合,构建民众主动认同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20.
黄立丰 《理论导刊》2018,(11):15-20
新时代基层党建民主化系统建构,必须聚焦基层党组织的主体意识、体制运行、社会基础、法治保障等诸方面,即系统建构基层党组织领导意识民主化、权力运行民主化、民意参与民主化和制度规约民主化等。在这一系统建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领导意识民主化是前提,权力运行民主化是关键,民意参与民主化是动力,制度规约民主化是保障。以上"四位一体"辩证统一,循环往复,螺旋式演进。其中,制度规约民主化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既是对前一个周期基层党建民主化过程的总结,也是对后一个周期基层党建民主化过程的发轫。总之,以上"四位一体"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基层党建民主化的整体运行系统,只有其同向合力,才能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