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居住权     
关于居住权,我国学者早有论述,但我国民法中却没有规定居住权制度。居住权是居住人对他人所有的住房以及其他附着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乃至收益的权利,是为了特定人的利益而设定的用益物权,具有无偿性、长期性或终身性。居住权制度主要包括老人的居住权和离婚妇女的居住权。基于这两种人群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为了保障其基本生活,有必要设立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2.
居住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权起源于罗马法,后为欧陆各国民法典所承袭.本文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对是否有必要在我国物权法中确认居住权制度及居住权能否融入现有制度框架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还就居住权的特点、居住权的取得和消灭、居住权的效力等具体问题提出了立法设想.  相似文献   

3.
居住权探析     
居住权起源于罗马法,后为欧陆各国民法典所承袭。本文根据物权法的发展趋势,就居住权是房屋这一财产在财产体系中的地位提高的必然反映、居住权有利于提高房屋的利用效益、有利于发挥家庭职能等几个方面说明了在我国物权法中确认居住权这一物权形式的必要性。因此,设计出一个适应我国国情的居住权制度,是制定我国未来民法典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4.
居住权起源于罗马法,后为欧陆各国民法典所承袭。本文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对是否有必要在我国物权法中确认居住权制度及居住权能否融入现有制度框架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还就居住权的特点、居住权的取得和消灭、居住权的效力等具体问题提出了立法设想。  相似文献   

5.
《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法治迈向新的台阶,也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规范的渐进和完善.该制度源于古罗马时期,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弱者利益.把居住权写入《民法典》体现了我国法治领域兼容并蓄的思想.作为一种新型用益物权,改变了历史中只存在地役权没有人役权的局面.然而,法律条文规定的还比较简陋,有许多问题还需要探讨.例如,居住权的...  相似文献   

6.
在物权法中设立居住权具有了必要性,但并不一定就具有了可行性。从用益物权的体系、国外的立法经验以及成本问题等多个角度,可以充分论证我国设立居住权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居住权制度滥觞于罗马法,在我国历经坎坷,《物权法》虽未能入,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的颁布,终让居住权制度的设立尘埃落定.居住权的设立有助于化解特定群体的居住困境、充分发挥住宅效能、缓和物权法定主义、满足司法裁判需要,但《民法典》仅用6个条文对居住权进行规定,难以实现居住权的设立目的,其对居住权...  相似文献   

8.
宅基地使用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用益物权制度.关于该项权利的性质,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宅基地使用权属于地上权.如果把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性质界定为地上权,将不得不在该制度内部创设许多例外,这样就破坏了地上权制度本身的完整性.相较于地上权而言,宅基地使用权在立法目的、权利的构成等方面更接近于人役权,可以借鉴大陆法系上的人役权中的用益权理论.完善我国宅基地使用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对罗马法地役权制度的考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马法中的地役权制度成熟而完备,其建立与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渐进的历史进程,是与罗马社会制度的演变与发展相伴而行的,是人役权、现代用益物权体系的基础和渊源,对其进行考察与分析,有利于增进对现代不动产物权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随着物权法草案的颁布和征集意见,社会各界对草案中涉及的“居住权”展开了大讨论,而今年,随着全国各地房地产价格的持续、高速增长,房价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购房者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因“一房难求”或者成为“房奴”等现象,更将城镇居民的居住权,推到了风口浪尖。本文针对居住权从公法领域和私法领域展开论述,从其本质、定义、功能出发,以探求是否应该建立以及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11.
地役权制度与物权法之生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和人文主义理念的兴起,传统物权固有法的原则和内容受到了挑战。地役权以其意定性和包容性,在现代物权法相对凝固的状态下起着润滑和活跃作用。地役权的灵活性使其对物权法定主义起着拾遗补缺作用,地役权的债权性赋予其本身强大的经济功能,地役权的意定性和不确定性使其起着以"私"补"公"的独特作用,符合了现代法律经济效益原则和社会本位法律观。  相似文献   

12.
居住权纠纷涉及婚姻、继承、物权的交叉领域,当前立法对于居住权的设立仅局限于意定方式且规定较为模糊,导致居住权的司法适用陷入困境。完善居住权的设立方式,一方面,以合同方式设立居住权约定不明时应进行类推适用;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自继承开始时生效,但未办理登记的,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另一方面,增设法定居住权,使居住权制度能够更好地发挥“扶弱”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地役权是最古老的物权制度,其产生甚至要早于所有权.我国物权法应建立不动产役权制度,使其涵盖海域役权,克服地役权制度的不足,并创设新型的不动产役权;供役不动产人应包括不动产的一切物权利用人,需役不动产主体则不宜作任何限制,我国应建立土地使用权人自己役权制度;不动产役权内容的约定性、类型化的困难性决定了不动产役权登记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民法典》居住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协调了《民法典》中所有权制度与婚姻家庭制度等制度,解决了《民法典》中所涉的居住问题.《民法典》居住权制度发挥着社会保障、经济促进和伦理价值稳固的重要社会功能.在居住权制度的社会功能中,既包含因居住权的立法目的 和制度设计而具备的直接功能,亦涵盖其与其他制度对接而衍生的间接功能.在实践中...  相似文献   

15.
作为大陆法系起源与根基的罗马法,其所倡导的法学思想仍然对大陆法系国家的地下空间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追本溯源,从罗马法出发,探寻大陆法系国家地下空间权制度构建的模式,结合我国现状,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权制度之构建提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隔代遗嘱、供养遗嘱、共同遗嘱中关于房产的内容反映出我国居住权的现实需求,但在《物权法》未规定居住权制度的情况下,通过用益物权制度保护权利人利益的思路无法实现。通过其他民事制度解释特殊遗嘱内容的思路与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愿相悖,也不符合保护居住权利人利益的要求。通过信托受益权概念解释特殊遗嘱内容的思路是在目前法律制度下的最优选择。在房屋生前遗嘱代用信托的具体设计上,不能照搬英美国家的套路,而应根据我国信托法律制度的实际进行设计以满足委托人的意愿、突破居住权制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公租房制度产生于福利国家与给付行政理念基础之上,当下公租房制度的地方实践呈现多元化的地方特色,囿于我国社会保障立法体系的不完善,公租房制度的构建仅有政策上的导向而无法制规制,因此立法目的呈现多元性特征而缺乏统一而稳定的价值追求与目标设定,在实践层面与原初价值追求渐行渐远。从行政法治构建的角度重新考量公租房价值追求,首要贯彻行政给付理念,以社会公平为逻辑起点,以社会阶层间利益平衡为运作框架,以基本生存状态改善为制度目的,以社会中间阶层的住房权保障为现实路径,以期实现恒久稳定而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构架。  相似文献   

18.
浅谈罗马法的物权制度与我国物权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马法把实体和客体之上的权利全都说为“物” ,故关于“物”的概念要在现代民法中“物”的概念内涵广。我国学术界对物权问题的研究至今仍未摆脱以《民法通则》中的“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物权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围绕单位犯罪主体的内涵和外延来界定单位犯罪主体的范围。内涵方面具体探讨单位犯罪主体的构成,即单位犯罪是单主体还是双主体。外延方面主要围绕着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单位犯罪主体的种类和认定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试图从技术的角度阐述罗马法中所有权概念的产生。罗马私有化以后,家庭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家父享有最高统治权,家父利用其统治权来涵盖对财产的支配。但随着家庭主权地位的丧失,作为政治主权观念的家父权再也不能解释对财产的所有了。而人役权、地役权概念的产生,使罗马人获得了人对物利用模式的权利原型。于是,在借鉴人役权、地役权权利模型的基础上,产生了人对物所有的所有权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