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苏联特权现象演化逻辑与反对特权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特权现象经过了干部待遇特殊化、特殊待遇扩大化、干部特权异化、官僚特权阶层固化等四个渐进的演化过程。而苏联反特权却经历了列宁时期的坚决打击官僚特权、斯大林时期的放纵特权、赫鲁晓夫时期的针对特权改革再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容忍特权几个曲折的阶段,最终苏联特权现象猖獗蔓延导致苏共垮台。我国反对特权必须汲取苏联的教训,坚定反对特权的政治决心,警惕特权成为维护政治秩序的工具,防止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并且始终把密切党群关系作为反对特权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2.
郑功帅 《学理论》2015,(6):88-89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打造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然而特权现象与这一目标水火不容。分析了特权现象的种种表现及产生原因,并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反对特权现象提出具体对策,以期对推进机关党建、打造"为民务实清廉"机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私有制"的思想,理论上可以解析为:"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人的理论纲领和奋斗目标,"消灭私有制"是特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代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私有制需要一定的条件,并且是一个历史过程。我国现阶段支持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消灭私有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消灭私有制"思想与当前我国支持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既要防止和反对超越阶段的"左"倾错误,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又要防止和反对右的错误,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坚定不移地做大做优做强国有企业,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是在对资本特权的道德谴责中创立起来的。从对资本特权的道德批判中揭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揭露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唤醒工人阶级求解放的觉悟,寻求公平正义和人的彻底解放的社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基本动因。社会主义条件下特权依然存在。公权力既可以用来为人民服务,也可以用来为自己或者小团体的利益服务。如果利用它的权威性来谋求一己私利,这个公权力就会异化成为特权。特权正慢慢地蚕食我们党的公信力,必须引起高度的警惕。与反对贪污受贿等典型腐败行为相比,反对特权牵扯面更宽,涉及的利益群体更多,受到的抵制更大,因而建立和完善反对特权的制度可能需要更坚定的决心、更大的勇气和更高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1)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展现了非凡的反腐败的决心和信心。从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到习近平同志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的讲话精神,无不体现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必先正己"的求真务实的执政风格以及"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信心和决心。因此研究我党历代领导集体反对特权思想的历程和规律,分析现阶段特权现象的表现和危害,找出遏制特权思想和清除特权现象的对策措施,对于推进我党的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严明党的纪律规矩和反对领导干部的特权问题。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必然有利于遏制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严守党的纪律规矩与反对特权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党的纪律松弛、规矩缺失乃是特权现象滋生的重要原因。特权现象与权力腐败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二者不能简单等同。特权现象的产生、蔓延和演变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也存在广泛的社会基础。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强化纪律规矩意识,提升领导干部遵守党的纪律规矩的政治自觉,是防治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重要途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公平正义随着生产方式的变迁而演变,具有阶级性、历史性,相对性,其实质是对现存经济关系的反映;权利平等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特权的思想武器,仅是一种形式平等,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资产阶级权利及其弊端;公平原则按照需要原则(按需分配)、贡献原则(按劳分配)、权利原则(权利平等)排序。米勒认为正义是利益或负担分配问题;需要原则适用于团结的社群、应得原则适用于工具性联合体、平等原则适用于公民身份联合体;米勒偏重于结果正义,但也主张保证程序公平的实现。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与米勒的社会情境多元正义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也存在着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3)
特权是一种与社会法制背道而驰的现象。虽然在我国没有强制的特权存在,但特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像非法占有、公车私用、强拆等都是特权的表现形式。特权又是一种权力对大面积的独控行为,严重危害了我国社会的公正、公平规则。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要对特权现象进行整治,还给公民一个平等和谐的法制社会。从特权在社会存在的形式和如何消除特权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为建立一个平等的中国社会提出几点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2,(1)
所有制问题是共产党人一切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个人所有制建立在社会所有制基础之上,是所有制发展的最高形式。个人所有制的完成大体要历经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重建个人所有制三个阶段。其中消灭私有制是实现个人所有制的必要前提;建立公有制是过渡到个人所有制的存在基础;重建个人所有制则是所有制完成的最终目标。全面理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有利于指导和引领中国社会主义所有制,实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变;有利于为中国进一步完善所有制制度提供方向目标。  相似文献   

10.
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因此,必须强化"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树立甘当人民公仆的思想;必须进一步清除封建等级思想影响,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标准;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努力做到良法善治,坚决制止各种法外特权;必须把健全民主生活、强化制度约束和完善监督体系很好结合起来,增强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1.
对资本特权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列宁进一步深化了对资本特权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资本特权的地位进行了历史辩证的分析;对资本特权在帝国主义阶段的特征给予了全面揭示;对落后国家特别是在此国情基础上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摆脱资本特权的路径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社会主义改革全面深化这一实际,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继承马克思经典作家特别是列宁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就如何预防、遏制资本特权的滋生进行了规划与设计。主要体现为:当前对"资本特权"的预防和遏制,根本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激发"资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正功能,首要前提在于使资本的运行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范和准则,关键条件在于增强和巩固权力的人民性以抵制"资本"的诱惑,外延范围上不仅包括对私人资本还包括对以国家名义运行的资本实施监督和制约。  相似文献   

13.
论行政合同特权的法律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合同特权产生的基础是行政合同的行政性和公共利益优位理念的存在 ,对行政合同特权进行控制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对行政合同特权的控制可以从权力内容、行使程序、救济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4.
反腐倡廉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中,在关注巴黎公社革命特别是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中,对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要反对腐败和实行廉洁政治的问题做了深刻论述,形成了反腐倡廉的基本思想。其基本观点是:腐败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铲除腐败的根本途径在于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无产阶级政党的本性是大公无私的,无产阶级政权应当是廉价政府;由于党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无产阶级政党内部也会出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必须同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要防止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建设只是提出一些大的原则和思路,却为后来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行政论坛》2021,(5):87-95
城乡基层治理始终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面临的通常是高度浓缩的社会问题。城乡基层治理的制度改革与实践发展必定反映出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框架性特点。采用"未来视角",运用"理想类型"的构型方法,对新发展阶段城乡基层治理的态势演变、逻辑转换与思路创新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在新发展阶段,城乡基层治理将会出现从"城乡中国"到"城市中国"、从"发展问题"到"复合问题"、从"电子政务"到"数字治理"的态势演变;需要实现从"经济逻辑"到"社会逻辑"、从"条块逻辑"到"系统逻辑"、从"粗放逻辑"到"质量逻辑"的逻辑转换。基于此,新发展阶段城乡基层治理的思路创新在于:国家力量与自治力量的协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平衡、有形单元与无形单元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矿产资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系统探究矿产资源管理政策范式变迁历程、变迁机制与变迁逻辑,对优化当前矿产资源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政策范式变迁理论框架,以1986年到2019年年间中央层面颁发的511份矿产资源管理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政策文献量化的分析方法,对我国矿产资源管理政策的范式变迁与演变逻辑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自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颁布实施以来,中国矿产资源管理政策范式经历了“规范化—市场化—集约化—战略化”四个阶段的变迁,每个阶段的政策问题、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各有侧重;理念转变和体制改革是推动政策范式变迁的主要原因,其变迁规律体现为政策问题由“基础性”到“战略性”、政策目标由“单一”到“多元”、政策工具由“严格管控”到“宏观调控”的演变逻辑。  相似文献   

17.
干部特权现象的存在,极大地侵蚀党的肌体,损坏社会公平正义,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少数党员干部存在着徇私枉法、滥用权力、违纪违法、挥霍奢靡、独断专享、推崇潜规等特权表现。因此,必须从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深刻剖析干部特权现象泛化的内外因素,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实行教育、制度、监督、惩处并重的举措,坚决治理干部特权现象;要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监督机制,加大对特权行为的查处力度,从根本上遏制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8.
在一党长期执政情况下,党一直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很不容易。解决好这个问题,主要不取决于道理和决心,而取决于党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制度化。从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的角度看,实现中国共产党联系群众制度化,涵盖党群关系制度的逻辑体系、价值体系和运行机制三个主要方面,涉及理论前提、内在要求、价值指向、关键所在、基本进路和重要保障若干内容。研究这一问题的目的,在于实现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由主要是"客观要求"、"外力推动"、"纪律约束"的"机械过程",向"内在需求"、"自觉实现"、"自我约束"的"机制过程"转变。  相似文献   

19.
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学说的一条主线。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价值"认识的基本逻辑,是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价值理论的钥匙和敲门砖。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价值"认识的基本逻辑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客观动态意义上的哲学逻辑;二是作为有用性意义上的评价逻辑;三是基于关系意义上的本源逻辑;四是实现社会主义意义上的实践逻辑;五是立足人民性意义上的本质逻辑。  相似文献   

20.
王贵东 《理论探索》2017,(2):123-128
马克思恩格斯的死刑思想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完善三个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一开始并不主张废除死刑,只是反对资本主义国家死刑制度的轻率、伪善和残酷;后来认为死刑既是不公正的,也是不适宜的,要求彻底废除死刑;最后提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建立死刑制度,死刑制度在共产主义将会彻底废除。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死刑思想,可以得出几点启示:第一,必须动态、全面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死刑思想,只看到他们一时的死刑思想而忽视他们一生的死刑思想,或者将他们的死刑思想割裂开来都是错误的;第二,不能教条地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的死刑思想,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废除死刑,资本主义国家即使废除了死刑但由于其基本制度的不合理性也不是文明的社会;第三,死刑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其消亡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充分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制度,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为消除死刑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