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黔东南雷山县西江苗族服饰经约三十代人的创造发展,在苗族服饰中一枝独秀。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中,在功利因素驱使下苗装工艺技术衰微,苗族服饰文化的变迁引发了种种问题,应及时保护西江服饰文化精华。探求将苗族服饰要素应用于时装设计的方法,将传统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使西江苗族服饰文化艺术在时装中永存。  相似文献   

2.
After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areas focus on new development goals while consolidating previous outcomes Shi Liping is famous for her clever hands. From her mother and grandmother, the 55-yearold inherited the skills of Miao embroidery, the traditional art of the Miao ethnic community known for its rich colors and delicate designs, and listed as an intangible national heritage.  相似文献   

3.
中央民族歌舞团艺术培训学校前身是中央民族歌舞团艺术培训中心,成立于1995年,后更名为中央民族歌舞团艺术培训学校,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1号。  相似文献   

4.
当前流行的"苗银"一词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在黔东南地区,苗族银饰的佩戴有其传统与文化,明清起则以白银硬通货为原料制作银饰。白铜作为替代品有其产生渊源,但不能替代苗族银饰的文化精髓。用"苗银"来称呼白铜饰品,和用盛装女子指代苗族一样,是伴随权力与资本的话语制造。  相似文献   

5.
芦笙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苗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文化认同、增强不同父系家族间社区组织的凝聚力、传承乡土知识等社会功能.但由于苗族分布面广、方言土语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在不同地域里以芦笙文化为主题的节日活动仪式中呈现出"区域性板块"结构的特征.本文通过对贵州省从江县岜沙社区苗族芦笙节活动仪式的符号系统及其文化象征意义的研究和分析,从人类文化的视野中初步地揭示了苗族芦笙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贵州苗族舞蹈经由仪式这个节点,将其文化注入并被内化为舞蹈精神。舞蹈中的情境转换、舞(观)者的心理角色定位等舞蹈行为和因素,形成一个操作行为的、符号的体系,深刻地制约和影响着苗族舞蹈的生成与历史发展,并形式化为苗族舞蹈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发展行动项目实验戏剧《季刀苗寨的女人》的参与和观察,总结反思行动对黔东南巴拉河流域季刀苗寨的有效影响,认为反思行动尊重人们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与贵州民族社区文化心态相适应,对于提升民族文化认同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观光旅游为主导的乡村旅游日益扩展的背景下,从长远来看,反思行动干预将有益于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8.
田铁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3):189-193
目前有关苗语量词的研究主要是对苗语部分方言区的名量词的描写和分析,对苗语动量词的研究则很薄弱,对苗语各方言区的量词也缺少整体上的对比描写和分析。本文认为可以把苗语黔东方言、湘西方言、川黔滇方言三大方言区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察苗语量词,并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出发,对苗、汉量词之间的关系作谱系内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9.
浅析黔东南苗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体育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苗族传统体育萌生衍传于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并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满足苗族人民的社会需求,不断地显示出它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成为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方式。认真调查研究苗族体育文化的变化发展过程,对于促进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史学家的研究及考古发现,苗族的祖源故土就在中国,即苗族为“神州”之土著。神州,即中国。《史记》曰:“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苗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发祥于中国长江、淮河流域,曾北渡黄河挺进中原腹部,并形成名曰“九黎”的部落联盟。“九黎”集团率先开发了“神州”本部。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基督教新教传入西南后所创制的多种民族文字中 ,老苗文是各族群众最为认可的一种。究其原因 ,在于顺应了西部苗族和相关民族改变无文字状态的要求 ,并吸收了地域文化特别是苗族传统文化的要素。除了宗教作用外 ,老苗文的广泛传播还有力地促进了近现代苗族与相关民族社会变迁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椎牛祭:从历史的记忆到现实的操演--以小茅坡营苗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牛祭是苗族最盛大的祭礼活动.回溯小茅坡营苗族椎牛祭祀仪式的变迁,表达此仪式在其生存中的重要意义.21世纪该仪式在小茅坡营村的重新操演,表明了民族文化与国家权力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有“苗族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之称的《苗族古歌》综合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的情况。传统林业思想是其科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古歌原文为依据 ,论述了它所反映的制种、整地、播种、移栽、砍伐、使用等的全过程。展现了苗族为丰富祖国林业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对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传统体育,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竞技类、娱乐类、配合节庆习俗类。具有娱乐性、审美性、传统性等特征,在未来的发展中,本文就如何规范苗族传统体育竞技,如何保持民族特色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论述。笔者认为上述问题是当前苗族传统体育中较为重要的问题,在此与大家共同切磋。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 ,苗族形成了有助于社会秩序稳定和进行社会管理的“习惯法” ,如“议榔” ,“理老” ,“鼓社”等。它们成为特定群体认可和遵循的“法”。在我国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 ,分析和探索贵州苗族法律文化 ,旨在加深对民族地区的法律文化的了解 ,积极推动现实的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6.
贵州苗族芦笙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笙文化是苗族世代沿袭下来的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古老文化.在贵州苗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中,芦笙是一种多功能的文化复合体.在祭祀活动中,它是祭器也是法师;在社会教育中,它是件具有语义性的教化工具,在文化生活中,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乐器,它以历史赋予的特殊身份和多种功能,作用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为当今贵州苗族地区的文化、旅游服务.  相似文献   

17.
苗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它在漫长的不断迁徙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黔西北(贵州省毕节地区)是我国苗族主要聚集地之一,民俗体育类型多样,形式丰富。但在现代化背景下也面临着历史传承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位于黔东南山地地区的苗族聚落因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和文化渊源,形成了各类与平原聚落不同的、极具特色的公共空间。论文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走访调查,总结黔东南苗族聚落中的公共空间类型与特色,并探究其由内在的文化联系而形成的序列结构。黔东南苗族聚落的公共空间可分为生产空间、交通空间和仪式空间三类,其中仪式空间最具特色。黔东南苗族聚落的公共空间布局灵活自由,形态因地制宜;各类公共空间为鼓藏节、招龙节等重要仪式活动提供场所,作为历史的象征连通古今;模拟历史演变的仪式活动串联起各类公共空间,形成连通村落内外、村落之间的公共空间序列,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构建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苗语中丰富而细密的农耕文化词语的简要分析 ,论述苗族是我国最早从事农耕的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20.
苗族稻作与祭仪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苗族史诗记载,苗族先民最初在长江中下游完成了从旱作到稻作的转换。由于战争及迁徙,打乱了苗族稻作文化发展的正常进程,继而在西南山区创造、再生出了适应地理环境的农耕梯田文化。苗放鼓社及原始祭祀,紧扣节日和农时节令,围绕稻作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稻作农耕活动融为一体,并整合、传承了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及生殖崇拜等文化因子,使稻作文化与祭仪构成了一种互动共生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