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预防冤假错案的发生,实际上就是预防司法人员侵权渎职徇私枉法犯罪的发生。预防犯罪有共性也有个性,从犯罪学来说,预防冤假错案的前提,首先要从思想概念上弄清冤假错案这类司法人员特殊犯罪的现象、原因和规律,既要宏观研究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犯罪高发的原因和规律,又要从一个个冤假错案中去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造成冤假错案的原因既有社会层面的又有司法机关自身层面的,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也需要从这两个方面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冤假错案的频发,无疑是对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法治社会一种满载负能量的冲击和挑战.而遏制冤假错案,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纠错决心,更需要司法机关有事前诸葛亮的审查判断能力,从源头上将潜在可能的冤假错案消弭于无形,让冤假错案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中,检察机关强化证据审查,是刑事诉讼诸环节中抵挡冤假错案的防洪堤,能充分发挥“防冤止错”的桥头堡作用,变被动纠错为主动预防,为守护司法公正关好窗、栓好门、上好锁.  相似文献   

3.
以呼格吉勒图案为代表的一批刑事冤假错案使得社会民众越来越质疑司法公正的制度基础.冤假错案的产生乃至于泛滥极大地损害了司法公正的实现,破坏了民众对于司法的信仰,直接影响着国家司法权威的确立和法治建设的成败.冤假错案的产生与司法体制和具体制度上的缺陷有着直接的因缘关系.反思冤假错案产生的原因和教训,从体制和机制上积极推动司法改革,及时有效防范和阻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对于法治中国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冤假错案被曝光和被纠正,被错判的相关案件当事人得到平反昭雪,其人权得到尊重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体现。部分案件也越来越引起中央国家机关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如何防止冤假错案,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及错案终身追责应运而生。如何认识错案终身追责,防止冤假错案发生,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错案终身追责出台的背景和重大意义错案终身追责出台的背景随  相似文献   

5.
据公开报道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全国共纠正12起重大冤假错案,冤假错案不断得到纠正是司法的进步,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杜绝冤假错案再次发生。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刑事冤假错案的现状和成因,提出完善我国刑事冤假错案预防机制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6.
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冤假错案损害了司法公正,破坏了法律的权威性,使司法机关丧失了公信力,社会影响和社会危害极大。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防范冤假错案的突破口。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前提是树立科学的刑事法治理念,核心是贯彻落实证据裁判规则,保障是理顺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关系,保障辩护权的行使。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有相当一些冤假错案,是通过律师的参与和帮助而获得平反的,这赢得了服刑人员及其家属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肯定.律师的参与,有利于监狱罪犯的人权保障,有利于冤假错案的改正,还有利于罪犯行刑社会化,从而使封闭性的监狱管理这一刑事司法最后领域,通过律师这一桥梁而形成一种社会参与和法律保障.因此,监狱法应该增加律师参与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刑事冤假错案的基本内涵出发,具体探讨了刑事冤假错案的概念,详细介绍了防范刑事冤假错案的重要性。然后,深入分析了造成刑事冤假错案的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的原因,包括执法理念片面、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够完善、监督机制发挥不力、律师辩护意见未得到充分采信、外部环境干扰和影响等方面。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防范刑事冤假错案既要树立全面的执法理念、恪守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形成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又要充分发挥辩护律师的重要作用、提高办案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冤假错案吸引着人民的注意,刺痛着人们的神经,人们在谴责公安司法机关办案不利的同时,也开始质疑司法的公信力。通过对冤假错案的综合分析来看,其产生与刑讯逼供密不可分。因此,对刑讯逼供能否有效遏制,成为能否减少冤假错案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审判制度曲折演变的史实考论(1957-197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7年反右以后,健全法制的司法审判制度在中国受到全面批判。审判独立遭到否定,群众运动方式引入审判,刑事诉讼审判原则被抛弃。到大跃进时期,公检法三机关联合办案形成制度,三机关办案指标量化,冤假错案增多。文革前期,审判机关被砸烂,原有审判制度为群众专政和军事管制取代。文革后期,革命委员会人保组行使司法权,侦诉审合一,有罪推定成风,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严重地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房屋不是商品,但可以转化为商品并上市交易。农民拥有自己的房屋所有权,但并不拥有土地的所椒;农民买卖自己的房屋,并不能买卖属于集体的土地。因此,农村房屋买卖应该实行“房地分开”;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也可以购买农村旁屋,但除了支付房屋价格以外,还应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地租,地和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城乡资产融合,城乡房屋同地同房同质同价,政窬在整个城乡房屋的开发环节、持有环节、交易环节都能收取税放,这种税放收入量大、稳定,应该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昆明市公安局不间断地组织专项打击整治行动,有效遏制了拐卖儿童犯罪案件的多发势头。但此类案件还是边打边发,难以有效根治。原因:1、买方市场巨大的需求,刺激着拐卖儿童犯罪的滋生与蔓延;2、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违反计划生育,子女“放养”现象普遍。建议:1、从立法上加大对拐入地买方市场和买主的打击、惩处力度;2、对不履行监护职责的家长制定具体的处罚条款;3、出台打击拐卖儿童犯罪协作工作机制;4、建立全国性的失踪被拐儿童父母DNA数据库。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应围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这一主题,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现象进行客观全面地评述,并且敏锐地捕捉和紧跟思想文化界的前进脉络,与时俱进,大力推动思想文化界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4.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构建和谐、创新型社会的一项非常必要的、刻不容缓的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政治导向的过程。这一工作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证,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理论品质,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共命运,与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发展相一致。现代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不会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会发展和丰富其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不会过时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是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不仅大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也大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从深层看,就是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民族认同是民族产生和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民族成员所认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也不断发展,从而推进民族认同的变化,并制约着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民族认同的程度、民族凝聚力的状况。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对民族领导核心的认同程度。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坚实的物质基础:拉开了建设民主、自由、富强的现代中国的序幕;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改变了中华民族政治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当前,我国社会有两个“认同点”(或“凝聚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民生问题,二是腐败问题。只有坚持全面的改革开放,才能推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网络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人们的生活、工作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 ,研究网络对青年的影响 ,积极制定对策 ,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消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使国家的界限变得模糊 ,对国家的职能和作用产生冲击 ,对国家的主权地位提出严峻挑战。但这并不能得出民族国家过时甚至消亡的结论。因为 ,无论从一国之内还是就世界范围来看 ,政治的冲突、经济利益的差异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对立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全球化并没有创造出使国家最终消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族和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历史发展沿革之阐述、刑事诉讼强制措施本质上的权力与权利之分析、刑事诉讼强制措施法律控制的法理内涵棗法律与权力关系之阐发、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诉讼价值和目的的评价,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层面上,批判与分析我国刑事诉讼强制措施基本理论现状,提出相关认识,以促进刑事强制措施理论的完善,推进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刑事强制措施实施民主化、人权化、进步化之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0.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司法机关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又破坏了我国的刑事辩护制度;本罪客观方面是实施了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作伪证的行为,"威胁"和"引诱"的认定一定要慎之又慎;本罪犯罪主体是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实践中多数是律师构成;犯罪主观方面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是行为犯,因而必然存在未遂形态。要关注本罪的刑罚适用,免于处罚的情形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