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在较短时间阶段性成功防控新冠疫情,源于新型举国体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领域上的应用。新型举国体制是对我国传统举国体制的继承与创新,由国家意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治理体系及科学技术专业知识构成,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更加注重人民当家作主等特征。新型举国体制在防控新冠疫情上的制度优势具体表现在快速正确的应急领导、专业应急队伍、市场经济提供的应急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省际"互助、基层动员与社区治理、军地协同、国内外应急支援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坚持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关键是要不断增强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和创新力,抗疫实践中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正是体现在这四个维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是坚强领导力,凸显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势;二是应变组织力,统筹制度性与灵活性、整体性与精准性的兼容优势;三是制度执行力,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的协同优势;四是科技创新力,数字技术赋能政府治理的创新优势。  相似文献   

3.
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举措,它既是应对前进道路中各种风险挑战的国之利器,也是更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大创新。经验证据证明,中国共产党在危机治理和社会发展顽疾治理过程中,改革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丰富了新型举国体制的新内涵;机理分析表明,新型举国体制是在严格适用条件下形成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资源配置机制,其本质要求就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战略任务;路径优化发现,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过程中营造的新发展优势,更需要从慎用资源配置条件、放大体制优势、提升可持续性等三个层面进一步完善制度的顶层设计,保障政策的实践落实。  相似文献   

4.
尽管新型举国体制业已成为研究显学,但其在国家空间治理场景中的效用仍缺乏学术关注。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助推区域协调发展,是新形势下践行习近平“区域协调发展辩证法”原创性思想的中国式路径。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特质是党的领导,其在地化运作机制是政党统合。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特质是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其在地化运作机制是均衡治理。赋予均衡治理政治势能、空间动能和行动效能,是政党统合驱动均衡治理的三重理论逻辑。相应地,以党中央权威统领国家空间治理顶层设计和地方实践、以跨区域统筹机制总揽“适配互补型”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以及以跨部门协同机制引领合作型集体行动,是政党统合赋能均衡治理的三条实现路径。作为践行区域协调发展辩证法的“政治学之思”,“政党统合赋能均衡治理”微观理论不仅捕捉到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驱动,更发掘出了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空间治理效能的中国经验,但其应用力仍需要实证研究检验和支撑。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0,(9)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根本领导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坚持党的领导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大的优势,是因为其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坚持党的领导,既是其理论逻辑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对时代变化的现实回应。在深刻理解党的领导的生成逻辑的基础上,探讨在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路径,有利于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扈永顺 《瞭望》2020,(1):14-16
近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高分七号首批22幅亚米级立体影像产品,包括北京首都机场、大兴机场等多个地区的正射影像图、立体核线影像、数字表面模型产品等。通过高分七号卫星的观测,还可以获取山的高度、峡谷深度、飞机起飞速度等数据。高分专项工程总设计师童旭东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从全链条看高分七号的研制应用,能够发现新型举国体制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作用。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已成为一个热词。在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中,将完善包括新型举国体制在内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工作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从体制层面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的指向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7.
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二者具有紧密的内在契合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和运行服务于政党治理国家的根本目的,构成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彰显制度优势和制度效能的过程。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充分展现出三个层面的制度优势,即多党合作、利益代表、民主协商。进而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巨大效能,即凝聚共识、优化决策、协调关系、维护稳定,并通过领导、合作、协商及监督等四大机制的相互作用予以保障,从而彰显出新型政党制度独特的效能机理。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产生于中国土壤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成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特征淡化了长久以来政党制度的"管理"倾向,凸显了"治理"特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所具有的主体多元性、过程协商性和实践合作性等治理特征,使得多党合作的治理效能得以真正发挥,彰显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停止对符合中国实际且科学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的探索。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历史性地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目标聚焦,并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借鉴了西方治理理论的有益成分,是立足于中国改革和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一个中国化的理论命题,有着鲜明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治理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其主要特色集中表现为:在国家治理概念上的中国维度与中国表达;在国家治理目标上的长期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协同;在国家治理主体构成上的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一核多元"的独特格局;在国家治理价值理念上的人民整体与人民民主追求。  相似文献   

10.
以政党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鲜明特色。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决定着国家治理与中央顶层设计善治方案的实施效果。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建构一个有权威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党治国家"的前提。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和前提,大国孕育了大党,大党指引着大国的崛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既建立了现代国家制度,也培育了国家治理的骨干力量。政党建设国家的发展逻辑,一方面决定了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意识形态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政党切实推进了现代国家体系的成长,夯实了国家治理的价值根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范式的发展过程通过以政党为中心的大国治理,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基于政党、国家与社会的三元协同,实现国家整合、制度运行、社会协调的三维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之治彰显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新型政党制度是以多党合作为显著特征的政党制度,旧式政党制度是以多党竞争为显著特点的政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相对于旧式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方面表现出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实现了在社会发展形态和国家治理效能上的双重超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优势突出表现在具有强大组织动员力、利益整合力、民主科学的决策力和秩序保障力,是一项符合中国国情、管用、高效的民主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停止对符合中国实际且科学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的探索。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历史性地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目标聚焦,并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借鉴了西方治理理论的有益成分,是立足于中国改革和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一个中国化的理论命题,有着鲜明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治理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其主要特色集中表现为:在国家治理概念上的中国维度与中国表达;在国家治理目标上的长期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协同;在国家治理主体构成上的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一核多元"的独特格局;在国家治理价值理念上的人民整体与人民民主追求。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些显著优势,从四个维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境界:一是从哲学基础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主体自觉;二是从方法论看,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意识;三是从价值理念看,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本意识;四是从实践导向看,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4.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显著优势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制度体系中的三个关键要素,党的领导、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是将这种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主要着力点。应以基层党建为抓手,不断提升党在社会治理中的政治领导力、思想领导力与组织领导力;以协商机制建设为突破口,切实发挥社会治理中民主协商的整合作用;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为原则,落实科技对社会治理的支撑作用。这些举措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同时,也将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制度走向更加成熟和定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成为主导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建构并推动国家现代化的主体政治力量,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和政治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16.
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伟大创造。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制度的形成、比较优势和需要完善的权力制约机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理论需要研究的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是有利于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务实有为的领导集体有序更替、有利于国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完善制度的短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7.
国家治理是多党合作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作为执政党和参政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在共同政治基础上的团结合作,构成中国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和国家治理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多党合作制度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在力量聚合、决策优化、主体参与、协商共赢、长久效应等五个方面具有的特殊的功能作用,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来源、推进动力和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基于中国独特的历史逻辑与社会结构的伟大政治创造。新型政党制度所具有的利益代表优势、多党合作优势和民主协商优势,集中彰显了凝聚国家治理目标和道路共识、提升国家治理主体的社会整合力、保障国家治理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的国家治理效能。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优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效能,需要秉持制度内在特质发挥执政党治理核心主体的坚定领导力,激发制度活力优化参政党国家治理重要主体的凝智聚力功能,巩固长期稳定和谐党际关系凝聚国家治理效能强大合力,提升制度执行力完善多党合作治理效能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丁俊萍 《理论探索》2020,(2):23-29,35
党的领导原则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党的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之源;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构成和关键所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与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是当代中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内在地包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和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作了部署。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一部署,需要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党的领导重大原则与党的领导根本制度的关系,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关系,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与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关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与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利益代表上体现的"人民性",在政党关系上体现的"合作性",在决策功能上体现的"民主性"是其独有的"三大"优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完善协商民主机制为依托激发和吸纳各方共治,以坚持法治精神为引导巩固和维护依法治理格局。将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立足三重维度、定向发力,不断增强党的人民利益代表性、巩固和发展和谐的政党关系、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