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贾晓春 《学理论》2013,(6):138-139
长期以来,日常生活审美化为人们所忽视,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普通大众的具体生活方式以及娱乐消遣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个崭新的美学现象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语境展现了出来,并且日趋走进美学的阵营。它大大超越了传统的艺术审美范畴,把审美引向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从而导致审美者的心理也发生着快速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程镇海 《学理论》2010,(20):191-193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无论是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成果还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的对象,都表现出“转向”。该文着眼当代审美文化转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新语境新挑战,主要探讨当代审美文化转向之背景下,关注农民、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必要性及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现代传媒是二十世纪人类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从诞生开始即以一种巨大的穿透力,迅速扩展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文化毫不例外也受到其深刻影响。现代传媒促进了审美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消解审美文化的工具。因此,在审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正确利用当代传媒,克服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存政治、生活政治两个概念分别代表从传统到现代发展的不同阶段。生存政治阶段的主题是满足基本生存,生活政治阶段的主题是追寻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用生存政治、生活政治概念考察我国乡村社会变迁,发现当下乡村正处于从生存政治到生活政治的过渡期。从日常生活视阈来看,我国在传统农业社会乃至改革开放初期的现代农业起步阶段,都维持着一种生存政治的状态,相应的治理也以维持生存为导向。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才使农民基本摆脱生存政治状态并开始向生活政治状态过渡。转向生活政治的乡村治理应该进一步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供多元的社会参与方式、生活方式选择,促使治理方式由宏观的事本主义向微观的、以服务为主的人本主义转型,培育多元治理主体,提供更多价值观念、情感链接以及自我实现方面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刘红旭  苗丽 《理论探索》2012,(1):99-102
社会学自1979年在我国恢复重建以来,延续了费孝通等老一辈学者经世济民的思想,紧贴社会现实展开研究理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置身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场景,社会学研究重批判轻建设,重验证轻理论的研究取向和研究队伍结构混乱的现状,既不利于学科的合法性获得,更不利于社会学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的社会学研究应该抱持美好社会的学术理想,有意识促成三个转向:由批判到批判性建设的立场转向,由消极研究到积极干预的策略转向,由亦步亦趋到独立自主的话语转向。  相似文献   

6.
7.
马克思政治哲学实现了当代政治哲学的重大转向。这种转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实现了政治哲学所探讨的研究主题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问题转向”;其次,实现了政治哲学所运用的研究思路从“形式主义”到“现实主义”的“逻辑转向”;最后,实现了政治哲学所追求的研究目标从“消极自由”到“积极自由”的“价值转向”。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所实现的理论转向,不仅有助于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之本及内涵,同时也为政治哲学的当代发展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8.
刘洋 《学理论》2009,(19):25-26
本文立足于对建国六十周年以来中国政治与传媒发展的史实考查,从政治传媒化和传媒政治化两个维度对中国政治与传媒的关系进行梳理分析,回顾成就,见证演变,发现问题,在互惠共赢中推动中国政治与媒体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播媒介充当了现代生活的基本手段,支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也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经验,这同时也决定传媒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国内外学者在传媒责任研究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在传媒责任界定、传媒责任内容划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0.
傅国涌 《各界》2010,(12):79-82
读书和“革命学” “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是孙中山一生的信条之一。他曾对日本友人说过,“我一生除革命外,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自香港西医书院完成学业以来,哪怕是在颠沛流离的流亡岁月,或者政务繁忙的从政时期,他也不忘读书,可以说,读书伴随着他一辈子,尤其革命受挫之际,读书更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读书便会跟不上时代,变成一个落伍者。  相似文献   

11.
王雨 《求知》2013,(10):13-16
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人们便将注意力转移到精神生活方面来,而精神生活丰富与否则取决于文化。目前.全世界众多国家都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元素。在我国。长期以来,传统文化被视为是与“大众文化”相对的“精英文化”.它的特点和内涵与“大众文化”不同。  相似文献   

12.
赵伯飞  闫星 《理论导刊》2004,(12):61-62
审美文化与审美价值有着内在的联系,审美价值观念是审美文化的核心,而审美文化又是审美价值的源头。审美文化建构着审美价值意识;审美文化碰撞促进了审美价值观念的整合;审美文化的变迁也伴随着审美价值观念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手机传媒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出发,联系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深入剖析了手机传媒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在权衡二者之间的利弊后,探索出手机传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路径,最终确定了手机传媒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王伯月艮 《学理论》2012,(3):181-182
音乐并不是要追求专业化,走专业路线,而是应该适应大众群体,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传播下去,发展下去。要通过欣赏来增强对音乐的概念、认知、理解、接受,最终走专业路线。多让学生接触有关音乐学习的器材,身体力行,亲身经历,对于音乐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传媒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最大的是现代传媒类型中的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现代传媒具有多元化、信息海量性、便捷性、交互性强、影响深远等特点,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特点和优势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充分发挥现代传媒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曹利勇 《学理论》2010,(12):127-128
传媒与司法的矛盾冲突问题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恒久问题,在我国只是新近在比较尖锐的程度上浮现于社会。现实生活中传媒与司法的关系是复杂和微妙的,尽管两者的终极关怀近乎于一致,都是围绕社会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归复与实现,但仍由于两者职业目标的差异和实现目标不同的驱动力,造成两者之间天生就存在着表面的不可调和性。人民陪审员来源于我国各个领域,其本身并不是某一行业或职业的代称,他与律师等从业者不同,他在诉讼活动中首先代表广大群众共性的一种社会观念,是实现传媒与司法互动的介质。因此,很有必要正确认识传媒与人民陪审员制度二者的关系,并在二者之间选择平衡点,最终使传媒与司法由碰撞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17.
李太宇 《学理论》2010,(10):54-55
"战争的精华,却不是在胜利,而是在于文化命运的展开。"斯宾格勒这句话可谓道出了战争与文化、与人类命运关系的实质,称得上是至理名言。美国这个曾经重技术因素轻文化影响的国家,近年来在其军事战略中对文化因素的重视及军事战略文化转向的调整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8.
诗意的生活     
诗几乎可以表达人类生活的所有情感。人类离不开诗,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诗。汶川地震时,人们最深刻的情感是用诗歌表达出来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哼唱的流行歌曲也都是诗。诗歌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流泪,让我们升华。  相似文献   

19.
李磊 《理论探索》2011,(5):130-133
传媒对司法具有积极作用:正确的传媒报道有助于促进司法公正,有助于遏制司法权力的滥用,有助于弘扬法治精神。传媒与司法的冲突与偏差表现为:传媒的不当报道和评论影响司法独立,传媒对司法裁判的不当抨击影响司法权威,司法和传媒所采取的不当措施能引发和加剧双方的冲突。传媒与司法存在消极关系的原因是:传媒和司法的追求不同,传媒和司法的要求不同,传媒渗透力和司法反应能力的不匹配。重构传媒与司法的关系需要做到:传媒报道要自觉维护司法权威,传媒报道要坚持真实、客观、善意原则,司法应当尊重、宽容传媒。  相似文献   

20.
传媒市场的细分化趋势日益显现,传媒组织必须选择适于自身发展的目标市场。本文试图通过对传媒目标市场选择模式、营销策略等方面的考察建立分析框架,旨在为深入研究确定方向并为实践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