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于2001年8月21日在北京成立。协会是全国性、非营利的非政府组织。协会的宗旨是:组织协调全国民间军控、裁军和不扩散活动,以利于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维护世界和平。 近年来,国际上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军控与裁军关系,世界和平与安全,一直是非政府组织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各国非政府组织对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的发展,以及对各国军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挥重要影响。当…  相似文献   

2.
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1984国际形势年鉴》出版了。这是该年鉴创刊以来的第三卷。本卷年鉴对1983年的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和有关国家国内政局的重要变化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对读者了解这一年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估计这些变化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是有助益的。  相似文献   

3.
破碎地带仍然是深入认识当前国际武装冲突乃至全球安全局势的一个重要视角。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武装冲突比较集中地发生在所谓破碎地带的地理空间,历史积怨造成"冲突-破碎化"的恶性循环,经济贫困和国内政权衰弱为冲突滋生蔓延提供了必要条件,国际政治的深层矛盾则成为冷战后破碎地带冲突加剧的驱动力量。国际政治内在逻辑的发展作用于破碎地带,并使主要集中于破碎地区的武装冲突充分反映出时代条件的特定变化;而破碎地带安全局势的演变,反过来也推动着国际政治尤其是地缘政治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裁军、发展和安全三者互有联系。国际安全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裁军和发展也会促进国际安全。军备竞赛威胁国际安全,也影响经济发展,人们有理由要求超级大国立即停止军备竞赛,实现裁军,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促进国际安全。  相似文献   

5.
理解内战中武装冲突波及范围的影响因素对当事国和国际冲突管理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既有研究普遍认为,选举事件和地理环境要素可能对国内冲突发生和发展过程起显著作用,但关于这些因素如何作用于内战的域内蔓延路径仍存在深入讨论的空间。不同于现有文献的常见解释,通过讨论选举中地方投票支持情况和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对各地武装冲突爆发的作用,并以斯里兰卡内战案例中的次国家行政单元为经验观察对象,在同一分析框架内考察两类条件在内战蔓延过程中的实际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不同单元之间的武装冲突风险存在空间集聚效应;相比于自然地理条件,反映社会经济地理条件的城乡距离更加显著地影响本地冲突风险;较短的城乡距离在增加当地冲突风险的同时也会增加临近单元的冲突风险;地方对中央政府的选举支持在调节武装冲突发生和风险蔓延方面的作用并不稳健。  相似文献   

6.
在武装冲突结束之后,冲突发生国的重建问题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全球性问题。积极参与冲突后重建符合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内在要求。在实践中,中国通过联合国维和行动参与了大量冲突后阶段的安全重建、政治重建、法治重建、经济重建和社会重建活动,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期,认清冲突后联合国框架下重建活动的情势变化,积极参与其制度构建和规则制定,确立灵活、全面的冲突后重建参与方针,对中国获得冲突后重建的话语权和提高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世界知识年鉴编辑委员会先后编纂了1982年、1983年《世界知识年鉴》(均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这两部年鉴是很有价值的工具书,对于国内乃至外国读者学习国际知识,了解各国概貌和研究世界形势大有助益。同我国自1953年起历次出版的《世界知识年鉴》(或手册)相比,同1936年、1937年由胡愈之、孙冶方、金仲华、钱俊瑞、韬奋、张明养等学者名士编辑的两部《世界知识年鉴》相比,新编纂的这两部年鉴更具特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全球武装冲突的特点及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后,尽管国际形势整体趋向缓和,国际合作也不断扩展和加强,但武装冲突仍然是人类社会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并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冲突频率增加,冲突主体增多,中小规模冲突占据主导地位,并更加集中分布在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地区和地缘政治的"破碎地带",多数冲突的动因与政权、民族或宗教因素有密切关联,带有分离主义或反恐色彩的武装冲突明显增多,冲突的根源复杂而深远.全球武装冲突表现出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既是世界政治内在逻辑的具体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世界政治的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纵横》2009,(11):F0003-F0003
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服务,满足社会各界及海内外人士了解中国和东盟各国有关资讯的需要,由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管,广西东南亚研究会主办,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年鉴研究会)会长、广西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许家康编审和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古小松研究员共同主编的大型国际综合性年鉴《中国-东盟年鉴·2009)于2009年9月由中国线装书局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的世界民族问题山东大学马凤书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但一些长期被掩盖的民族矛盾和纠纷很快暴露出来,酿成了新的地区冲突和热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三年来世界上发生了80多起武装冲突,这些冲突大多与民族问题有关。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当今世...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的世界民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的世界民族问题山东大学马凤书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但一些长期被掩盖的民族矛盾和纠纷很快暴露出来,酿成了新的地区冲突和热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三年来世界上发生了80多起武装冲突,这些冲突大多与民族问题有关。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当今世...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国际非政府组织(International Non—gonvernmental Organization,INGO)迅猛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表现为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数量增多,更表现为其对世界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影响增强。1997、1999年“国际禁止地雷运动”与“无国界医生”组织荣获这两个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2001年国际恐怖主义组织策划的“9·11”事件更令世界震惊。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地区共有2亿多穆斯林,他们总体属于主张宽容的温和派。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政局动荡,伊斯兰极端势力发展迅速,呈现出国际性和跨国区域合作二大特征,对国际、地区安全和有关国家社会稳定构成威胁。2002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生的重大恐怖爆炸事件更令世界震惊,东南亚的伊斯兰教也因之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和解出版公司2002年出版的由“美国犹太人委员会”亚洲、太平洋地区研究所所长贾森·艾萨克森与“澳大利亚以色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以来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 ,世界上一些国家、军火公司、犯罪集团采取多种方式 ,将大量军火非法地运到非洲 ,导致非洲非法军火贸易泛滥 ;加剧并延长了非洲的部族冲突与战争 ;恶化了非冲突国家的社会环境 ;影响了国际社会的裁军进程 ;助长了国际恐怖主义活动 ,也严重影响到国际和平与安全。尽管国际社会为限制非洲的非法军火贸易作了不少努力 ,但效果微乎其微 ,非洲的非法军火贸易依然十分猖獗。  相似文献   

15.
黎相宜  许悦 《国际观察》2023,(4):125-156
在国际秩序转型与大国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非对称国际关系持续构成民族国家进行国族塑造与政权建设的外部结构性压力。由族群问题引发的国际与国内冲突日益频繁,从国际政治中的等级现象着手理解族群武装冲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路径。国际体系中非主导国与主导国所形成的国际非对称结构会导致非主导国国内非对称结构的极化、重构或紊乱,由此构成不同类型的双重非对称结构。双重非对称结构是解释不同非主导国族群武装冲突呈现差异的关键变量。菲律宾、尼日利亚和土耳其三国族群武装冲突的案例显示,双重非对称结构重塑了非主导国及主体族群原先对少数族群的负面认知并使其呈现低等化、对立化、极端化与安全泛化,进而使非主导国族群武装冲突呈现差异化演进趋势。国际非对称结构也可能会直接激化非主导国的族群武装冲突或对其冲突烈度形成控制。而少数族群内部政治结构则会对上述传导机制起到催化/缓冲、加强/抑制的作用。发展中国家的族群武装冲突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总类(期)一九九八年世界各国首脑级人物变动情况(1)从东亚金融危机的演变看中美日金融权力的 消长(1)一九九九年国际关系与安全会议信息(l)一九九八年世界大事记(上、下)(1、2)关于当代国际贫困问题综述(2)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2)安全概念、安全机制与安全战略(3)绍罗什论资本主义体系的缺陷(3)一九九八年国际军控与裁军大事记(3)文明冲突还是和平共存(4)台湾“务实外交”的国际空间(5)对北约袭南点评(5)国际社会就解决科索沃危机斡旋辑录(6)北约空袭南联盟对周边国家影响深重(6)北约空袭南联盟的战略意图及所面临的问题 (6)一九九…  相似文献   

17.
“9·11”事件后,美国认为,国际安全形势迅速变化,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跨国有组织犯罪、传染病跨国传播、环境恶化与国内冲突的外溢(以民族和宗教为借口的国际分离主义)等成为国际社会的重大威胁源,虚弱和失败国家因向外扩散这些威胁而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安全构成了重要威胁。因此,美国自1998年以来即将这一问题作为重点关注领域,并提出了针对虚弱和失败国家的一系列政策与战略,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裁军研究所是由联合国大会建立的一个机构。它的任务是就裁军和安全问题进行独立的研究。1980年成立以来,它已经组织写作和出版了一系列专门著作、研究报告和背景资料,对裁军和安全的若干问题分别作了情况介绍和研究。这些出版物有一个共同点:材料翔实,来源可靠,立论客观。有些研究成品对问题的分析做到了深入细致,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笔者愿对其中之一——苏黎世大学教授丹尼尔·弗莱教授所写的《裁军问题中的设想和洞察力》一书(1984年10月在联合国出版,英文本)做些介绍。  相似文献   

19.
国际人道主义法致力于规制武装冲突,以实现"军事需要"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平衡。叙利亚冲突导致了震撼人类良知的人道主义灾难,也导致了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巨大灾难。叙利亚冲突本身的特征、一些国家暴虐"反恐"的泛滥,国际人道主义法本身的缺陷,都影响了叙利亚冲突各方关于如何实现"军事需要"的考量,导致各方几乎都忽视了国际人道主义法的要求。以参与方的不平等和非对称为核心特征的叙利亚冲突,代表着全球范围内武装冲突的"新常态"。以平等为基础、以互惠为条件的既有国际人道主义法,已经难以满足此种"新常态"。在推进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建设过程中,国际社会须将当代武装冲突的非对称性考虑在内,推动某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与义务。国际社会迫切需要确定"恐怖主义"的定义,以免"恐怖主义"标签被进一步泛化和滥用。国际社会还需检视和减少国际人道主义法与国内外其他规范体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弥合不同规范体系之间的裂痕。  相似文献   

20.
国际军控与裁军的发展趋向汪徐和近年来,随着国际战略形势和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加快,参加国日益增多,有效性增强,在国际事务和各国安全战略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已成为国际政治和军事斗争的热点。它不仅是大国之间调整关系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