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谢东莉 《前沿》2014,(13):189-192
在黎族的社会文化中,始迁祖是黎族峒寨祖先崇拜对象的起点。峒寨始迁祖先迁移的原因有自然灾害、战争、家庭矛盾、游耕生产、仇杀“避鬼”等多个方面。黎人对始迁祖先崇拜从形态类型上可以分为始迁远祖崇拜、始迁近祖崇拜两种,人们对其的信仰已经超越了黎族家祖崇拜中对“祖先鬼”的信仰局限,把其作为神圣的力量进行看待了。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地名与民族迁移关涉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地处祖国南大门,岛上居民的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及其与周围民族的关系,早为中外学者所注意。关于岛上最早的居民他们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马来人。根据黎族个体血缘测量、地下发掘或黎族文化与传说等跟马来族(亦称印度尼西亚族)的某些关系,推断岛上最早的居民是从南洋渡海而来的马来人;二、是壮人。根据岛上地名多属壮语系统,认为岛上最早居民是壮人;三、是黎人。主要根据黎语属大陆的壮侗语族、以及考古发现、民间传说等,认为是从大陆沿海迁来的黎人。至于“临高人”,有说他们是“汉化了的黎  相似文献   

3.
溪、峒是古代史书和地方志上常见的词,溪和峒是指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溪峒蛮是对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指.在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同时有三个九溪十八峒的有趣现象.本文拟就溪、峒和九溪十八峒的源流进行考略.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在《边城》里描绘了一个和谐融洽的湘西茶峒社会。构成这个社会的主体是那些生活在偏僻穷乡,身上都保持着勤劳质朴、热诚宽厚、重义轻利、扶危济困古朴遗风的平凡普通的生命个体。今天我们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边城》给我们的启示是:虽然时代不同,但是生活在茶峒社会中的普通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真诚、善良、互爱的品德正是我们当代社会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5.
“陇峒”(loengz doengh),汉语记音为“依侗”、“侬垌”、“隆峒”、“陇端”等。陇(10engz)或依(noengz)在广西南部壮语里有“下”或“去到”之意;而“峒”(doengh)是指山间有水源、河流或灌溉系统的平地。壮族是聚峒而居的民族,一个或几个自然屯即可成为一“峒”。峒后来发展成为壮族的行政单位,正如明代邝露《赤雅》所言:“壮人聚而成村日峒,推其长者为峒官。”壮族的公共活动常以“峒”为单位举行,如岁末年初的酬神活动“斋峒”、“斋那”,  相似文献   

6.
王静  王雄 《新东方》2011,(5):83
黎族竹木器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琼州黎人"打鼓吹笙以为乐";宋《桂海虞衡志》载:黎人"聚会亦椎鼓歌舞";清人张庆长的《黎岐见闻》亦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野间,男弹嘴琴(即口弓),女弄鼻箫,交唱黎歌。"……黎族竹  相似文献   

7.
张越 《友声》2005,(4):30-32
应黎巴嫩中国友好合作联合会、约旦中国友好协会的邀请,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朱威烈为团长的对外友协代表团一行11人于5月7日至16日访问了上述两国,并参加了5月9日在黎巴嫩举行的“中黎关系研讨会”。在黎巴嫩,我会同黎中友联共同举办了第一届“中黎关系研讨会”,中国驻黎巴嫩大使刘向华在会上作了主旨发言。会议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黎关系前景及改革开放三个议题,中黎双方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双方还就进一步推动中黎经贸、文化合作,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图书馆开辟黎中友联厅,翻译出版介绍对方国家的书籍杂志…  相似文献   

8.
县制作为帝制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风向标,既是帝国征收赋税、劝课农桑、通官理民的主导者,又是保障黔黎生计、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的"护身符"。县制在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康熙年间是清朝与安南政治关系及边界问题处理的重大转型时期。一方面,清朝在康熙年间完成了与安南关系从"不拒黎,亦不弃莫"的"双重承认",向与中兴黎朝建立一元政治关系的转变;另一方面,康熙时期清朝与安南在处理"三峒之争"和那窝村之争的过程中,已经表现出了更加清晰的疆域观念和主权意识,整个康熙时期疆域观念的转变和对边界问题的处理,推动了中国古代疆域的最终定型,以及中国传统疆域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疆域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一 款与款词 侗族古代有一种叫做“款”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起源于何时,人们已经记不清楚了。若问诸于民间,或说那是上辈老班子留给我们的规约礼俗,或说早在张良张妹的时候(兄妹结婚时代)就有了。在《开款款词》里的第一句话便是“张良定规在前,张妹定约在后”,可见侗款的历史是很古老的。在汉族的历史文献里,最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了关于“款”的记载,如宋·陆次云《峒溪纤志》云:“各峒(番欠)血誓约缓急相救曰门款。”宋·朱辅《溪蛮丛  相似文献   

11.
根据符号学理论,音乐是一种特定社会以及文化的符号,音乐符号形式成为人类认知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意向。侗族大歌作为音乐形式是一种原声态符号,在侗族的社会生活中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它不仅是音乐、语言和生态环境符号的结合体,也是侗族文化、历史、生态、社会规约、道德准则等的载体,是侗族社会不可缺少的具有社会凝聚力的民族符号。  相似文献   

12.
"侗族合款"是古代侗族社会独特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组织形式,是维系侗族社会运转的重要机制,具有规范个体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变迁,形式完整的侗款已经消失,但是"款"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并没有完全消亡,只是其表现形式发生了演变。对侗族款制度的变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揭示,有利于深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治理资源和治理方式的认知,有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刘超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94-100
侗款制的延续与转型是其作为侗族传统制度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再一次自我调适。基于侗寨老年人协会的田野考察与结构功能分析,研究以此透视转型视域下侗款制的呈现样态,并进而反思当前侗款制的研究生态。研究发现,转型视域下的侗款制并非如历史文献脉络下多学科"知识形式"的分离式表达,而是呈现为一种总体性制度的本体性延续。它耦合于侗族独特的人群组合与关系结构、民间信仰与社会风俗,以及个体或群体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彰显于日常生活世界,内隐为本体动力。因此,侗款制在现实层面实现自我转型之同时,学界亦应在学理层面实现从"知识形式"到"动力本体"的探讨,立足于田野与文献之综合,看到其作为一种总体性制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设立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提升沿边开放开发水平,是服务国家"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战略需要;是实现兴边富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是打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增长新高地的重大举措。构建东兴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撑体系,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建设东兴开发开放试验区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5.
侗族是一个追求和谐共生的民族,一个具有较高审美创造力的民族,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去追寻这种自由之美、和谐共生的美、精神愉悦之美。这体现在侗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认识以及地方性知识的建构上,表现出深刻的和谐共存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6.
从江占里侗族生育习俗的文化价值理念及其与汉族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江占里侗族具有生育控制和人口控制的传统,长期以来人口基数保持不变,性别保持平衡,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医药技术支撑因素外,主要是建立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及其相互影响的价值观念。其生育文化理念相较汉族的文化传统而言具有优越性和现代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侗族传统人工营林业的社会组织运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侗族人工营林业兴起于明代 ,清代已具规模。侗族人工营林业的兴起发展与其固有的社会组织有着紧密的联系。村社家族共有山林制是侗族传统人工营林业的基础 ,其血缘、地缘与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侗族传递模式是人工营林业得以长期运行的机制 ,外部社会环境也为构筑侗族人工营林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从而使侗族社会形成其特有的经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侗族大歌面临的真正危机,是现代文明的冲击致使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多声部纷杂的保护措施,并没有解决侗族大歌的保护问题;侗族北部方言区传统情歌以我为主融摄汉文化元素而创造的玩山歌,向我们显示了侗族大歌保护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全国各地出现了民间文化遗产化建构的趋向,这一现象反映了地方社会利用已有资源谋求向外发展的途径和努力,也勾画了民俗传统变化发展轨迹的一个侧面。通过田野调查资料,呈现了桂北宝赠村侗族祭萨经过展演、阐释和整合,被建构为具有多种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揭示了被遗产化后的祭萨形态与现实生活中的民俗活动存在差距,讨论了文化遗产化背后的动机及其参与的力量。藉此,也指出了民间文化在新时期的变迁态势。  相似文献   

20.
侗歌是当代走向世界的传统民间音乐 ,这种传统文化焕发异彩 ,与现代文化并存的辉煌局面 ,并不仅仅在于它独特的艺术形式 ,侗歌丰富的精神文明内涵对侗族人民的滋养 ,才是这种文化代代相传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