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温强 《南洋问题研究》2005,12(3):21-29,96
中美关系解冻前,印尼在美国对华冷战政策中一直居于突出地位。肯尼迪非常看重它的国力及其在不结盟世界的影响,他联合印尼遏制孤立中国的意图比艾森豪威尔明显加强。但围绕西伊里安问题、马来西亚问题,美国与盟国矛盾激化,这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他在拉苏加诺加入反华轨道时可能采取的极端决策,肯尼迪政府借助印尼强化对华遏制孤立的政策作法最后与初衷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2.
美国对印尼政策历来缺乏一个稳定的基础。如何判断苏加诺政权的性质并据此制订美国的政策,始终是困扰美国决策者的一大难题。进入1960年代后,高度紧张的地区局势与苏加诺激进政策更是构成了对约翰逊政府政治与决策资源的挑战。美国对苏加诺政权性质和对外政策意图判断的演变,是促成约翰逊政府改变对印尼政策的重要环节。这一认知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苏加诺间接挑战了美国在东南亚的利益;苏加诺蓄意采取了与美国为敌的政策;苏加诺与共产党国家结成了针对美国的政治联盟。美国的政策也相应由促成印尼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缓和转向削弱苏加诺政权政治统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美国对1958年印尼内战的干涉是美国与第三世界关系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件。艾森豪威尔政府从美苏两极对抗的角度认知和处理美国与新兴的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将美国对亚非民族主义国家的政策附属于美国对苏冷战战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政策思维,美国对印尼内战采取了干涉政策。干涉行动的失败,迫使美国决策当局重新检视对印尼政策的基本构架,并着手制定一项更为可行、更能反映印尼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马骏 《国际观察》2007,(4):74-79
从1958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印尼内战的干涉,到1967年约翰逊政府恢复对印尼的大规模经济援助,美国对印尼政策构成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时间单位.单纯从研究角度看,这一时期美国对两次涉及印尼的国际争端(西伊利安争端、马来西亚危机)和印尼一次政权变更之政策立场的变化,作为对影响美印(尼)关系和美国对印尼政策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事件,为比较、分析美国政策演变的动力和机制,特别是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以及美国与第三世界激进民族主义政权及第三世界军人集团和军人政权的关系提供了便利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苏加诺(1901—1970)是印尼民族主义运动的领袖,独立的印度尼西亚的缔造者。太平洋战争和印尼沦陷期间,苏加诺与占领军合作,充当了日本在印尼的行政代理人。对苏加诺的这段历史应该如何看,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前言苏加诺实行“有领导的经济”政策,试图摆脱前殖民势力在经济上的统治,希望排除荷兰大公司在印尼的经营,达到经济独立。这个政策失败了,这一方面是由于苏加诺极力想通过牺牲本国的经济利益以达到他个人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还因为该国的资金不足而且缺乏开发现有资源的能力,从而导致出现经济恶化的恶性循环。印尼人现已迫  相似文献   

7.
冷战开始后,美国对印度尼西亚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从"拉拢"到"隐蔽行动"并适度"容忍",再到试图"迎合"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的浪潮,以期利用民族主义来防范共产主义。但是,随着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的高涨,苏加诺采取激进的路线,使得印度尼西亚与美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增多。美国也逐渐改变原有的政策,采取"遏制"政策。最终在"九三零事件"中,长期受到美国秘密支持的印度尼西亚军方迫使苏加诺下台。至此,美国防止印度尼西亚倒向共产主义阵营的目标基本实现。在影响美国印度尼西亚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中,美国对其自身的战略利益认知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成为美国政策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印(尼)马对抗问题背后所体现的美国冷战政策与英国非殖民化政策,是影响战后东南亚政治发展的两大要因。美国为防止印尼倒向共产主义阵营,防止印支问题复杂化,极力回避美英特殊关系及《澳新美安全条约》所要求的军事援助义务,力主对苏加诺奉行和缓政策。而英国为维持既得利益,防止澳新偏离英联邦外交轨道,一方面通过《英马防务与互助协定》、《澳新马防务协定》加强对印尼军事防御,另一方面则力图联合美国共同承担战争责任,压制苏加诺接受马来西亚联邦。为此,美英两国在对印尼政策上不断采取外交协调,但在印尼九·三○事件发生前美英关系中的矛盾性始终无法调和,为此美国又联合日本共同实施对印尼援助政策,由此逐步降低英国在东南亚政治发展中的影响力。印(尼)马对抗时期美英的外交矛盾与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亚洲冷战发展中大国政治关系的分化与重组。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和印尼的关系通常表现出强烈的波动,在紧张对立和亲密合作之间转变。两国的传统关系开始于1963年至1966年印尼与马来西亚的敌对时期,由于1963年至1965年新加坡短暂地归属于马来西亚,这一时期新加坡也成为印尼的攻击对象。1966年,苏加诺总统被苏哈托的“新秩序”政府赶下台,随着印尼政权的更替,两国外交关系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0.
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外资投资法案是“1967年的外资投资法案”,但它并不是如有些文献所说的“是印尼的第一个外资投资法案”。因为印尼的第一个外资投资法案是1958年的《外国投资法案),但当时正处于苏加诺政权时期,正是印尼民族主义思潮高涨时期,加上荷兰殖民主义者的两次“警卫行动””和美国帝国主义支持印尼地方分离主义者的叛乱活动,印尼政府对外资投资基本上采取了敌视态度,分别在不同时期设收了英、荷资本企业与美国资本企业并加以国有化。印尼政府在这段期间内基本上是采取依靠政府资本而不是依靠外资投资发展民…  相似文献   

11.
印度尼西亚自1945年实现政治独立后,把工业化确定为实现经济独立和现代化的道路。在65年来的工业化过程中,尽管遵循了与东亚工业化国家类似的工业化道路——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战略转变以及政府干预工业化,但由于自身的自然条件和政治体制的不同,其工业化的道路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1963年1月印尼因反对英国主导下的马来西亚计划而发起"印(尼)马对抗",在国际冷战背景下相关大国陆续介入,其中美国为防止印尼倒向共产主义阵营以及避免因《澳新美安全条约》而卷入军事冲突,在继续对印尼援助的基础上力主由亚洲国家自行调停解决,但美国政府的继续援助措施遭到包括英、澳、新(西兰)、马等国以及美国国会的强烈反对;英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在支持马来西亚成立和维护西南太平洋地区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坚决反对印尼的对抗政策;日本在美国支持下积极重返东南亚市场,因此希望该地区保持稳定并提出池田斡旋计划;而苏、中两国从两大阵营对立和反帝反殖角度,分别从物质和舆论方面支持苏加诺的对抗政策。通过对印(尼)马对抗爆发期间大国角力问题的探讨,显示出东南亚地区冲突中所包含的冷战与非殖民化、革命与发展、东西方对抗与地缘政治矛盾等诸多复杂因素。  相似文献   

13.
印尼经济经过1998年严重衰退后,从1999年和2000年开始缓慢走向复苏,但复苏的道路依然漫长。2001年印尼经济仍会增长,估计基本维持去年5%左右的水平,但不排除发生意外的可能。如果印尼再次发生政治和社会危机,印尼经济又将跌入危机的深渊。在印尼经济恢复的过程中,政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对印度尼西亚经济的影响及其应对危机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由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印度尼西亚经济的影响 早在2007年2月,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发布盈利预警,3月宣布濒临破产,4月4日就申请破产保护.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印尼政治、经济延续了2011年的发展态势,政治社会形势总体稳定、党派斗争加剧、暴力冲突时有发生。在经济方面,在世界经济萎靡和疲软的环境下仍然保持了宏观经济的稳定、较低的通胀率和较高的经济增长率。2013年,印尼政府仍面临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诸多不确定性,主要国际机构和印尼央行对2013年印尼的经济预期乐观,私人消费和投资仍将成为2013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以及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长的提高,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好于2012年。  相似文献   

16.
Indonesia is an emerging power, but one problem particular taints the success story: corruption. While corruption affects all public policies, its disastrous effects are most visible in forestry. Indonesia is still home to the third largest rainforests in the world, but the country is losing its forests fast. One main driver of deforestation is illegal logging.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rule of law is therefore a key to stop or at least to slow down Indonesia’s deforestation rate. The European Union has been keen to support the Indonesian government in its fight against illegal logg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uropean Forest Law Enforcement Governance and Trade Policy (FLEGT). In September 2013, Brussels and Jakarta have signed a FLEGT Voluntary Partnership Agreement (a FELGT-VPA, more commonly known as “Timber Pact”). Under the Timber Pact, Jakarta promises an overhaul of its forest governance. This reform of forest governance is costly to the Indonesian government, in financial and political terms. After all, many actors profited from the old system. The question arises why the Indonesian government agreed to the Timber Pact.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analysis, a rationalist perspective is taken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focusing 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gains for the decision-makers. The second part looks at the issue from a constructivist angle and shows how the norm “fight illegal logging” fitted into the normative framework of Indonesian politics. By combining a rationalist and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a broad picture of successful EU norm diffusion is painted.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takes as its starting point the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Indonesian Muslim responses to September 11, the Bali bombings and the war in Iraq. Empiric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Muslim leaders from all Islamic groups, whether 'moderate' or 'radical', in varying tones condemned the terrorist attacks of September 11. Likewise, a majority of Muslims from mass organizatio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condemned the US and coalition attacks on Afghanistan and Iraq, so it is now impossible for Indonesian Muslims to conceptualize September 11 in isolation from events in the Islamic world. This paper first attempts to consider Indonesian Muslim perceptions of terrorism and second suggests that since September 11 enhanced solidarity among Muslims is changing the contours of Indonesian nationalism, and third suggests that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the post-independence Indonesian state is beginning to lose its credibility in the eyes of many Muslims and may in time be replaced by an accommodationist format more acceptable to its santri adherents.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e helpful comments of Donald E. Weatherbee, section co-editor Rasmus Gjedssø Bertelsen and the journal's anonymous reviewers, who provided sound advice (which I was not always wise enough to follow).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印尼哈达内阁执政期间印尼与中国建交的国内政治背景、国际政治背景和印尼国内的华人因素。正处于从联邦共和国向印尼共和国过渡的这一政治敏感期,使右翼的哈达内阁基于印尼的根本利益选择了与中国建交。但哈达的政治立场又使印尼对华关系摇摆不定。美国反对印尼发展对华关系使印尼当局受到巨大压力,但印尼并未完全按照美国的意愿行事。印尼国内两派华人的对立,对中印(尼)关系产生了两种相反的作用力,使印尼对华关系的背景更加复杂。本文借鉴了对外政策分析的某些理论,并依据历史事实,力图对印尼领导人在中印(尼)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作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西伊里安争端,是荷兰与印尼因西伊里安地区的主权移交问题而引发的一场长达10余年的领土争端,争端在1960年代初发展为危机事态,双方一度将形势推到战争的边缘。美国作为印(尼)荷之间的主要平衡力量,长期以来奉行亲荷的消极中立政策。肯尼迪政府上台后,经过曲折的转变,最终改变了美国以往在该问题上的消极政策,通过积极的外交斡旋和联合国的干预,使这场区域领土危机得以和平解决。探讨肯尼迪政府对西伊里安问题的决策转变过程对研究冷战与反殖民主义的关系,以及分析美国处理他国领土问题的外交政策具:育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