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下”观念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理解基于“民族国家”观念的现代国际关系对中国的冲击之深远意义,本文考察了中国传统的世界秩序观念(即天下观念)的理论来源和历史实践。理论上而言,传统的天下观念从属于总体的天道—天理观念,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天的崇拜和理论体系代替了全国性的宗教的作用。在历史实践中,这个观念所指代的内容(地理的、心理的和权力的)是随着环境、时间和事件的不同而有重大区别的。天下观念的历史实践不仅对中国的传统外交思想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着当代中国外交以及中国人观察世界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石勇 《南风窗》2011,(23):36-37
以经济实力去改变世界仅仅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卷入"世界时的一部分内容,中性地描述的话,它是一个大国在发展过程中的伴生现象或效应。但是,政治考量让它失去了这种中性色彩——尤其是,中国与西方还具有不同的政治特点和文化观念,只存在以"双赢"这一利益驱动为基础的政治妥协,可以像西方内部那样整合经济利益冲突的政治认同并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至今,关于世界政治的西方思想有一项重要的演变结果,那就是关于经济成功的集权主义强国的生命力与其对西方的巨大危险的新理论。这类理论主要出自西方右派在中国崛起背景下的"深刻"反思,其前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由此显示出强劲的活力。它实际上是被迫承认世界上可行的政治体制的多样化和西方政治体制无比优越观念的严重危机,同时深刻地体现了西方根本的价值观念自信的动摇。这类理论的提倡者和信奉者将"经济成功的集权主义强国"(首先是中国)认作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权力优势、精神优势和自信心的最大的长期挑战,然而若干基本因素使得它们几乎完全提不出具体可行的战略。  相似文献   

4.
纪连海 《法制博览》2011,(17):16-16
与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和疾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魏源一样,徐继畲也是鸦片战争后主张向西方学习队伍中的一名战将。他以一部详细、完整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情况的大著《瀛环志略》,与林则徐、魏源成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在这部书中,徐继畲推崇西方国家的选举制、议会制和立宪制,热忱赞赏华盛顿夺取天下、实行民主政治的举措:  相似文献   

5.
中国发展需要应对的西方观念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发展是在世界现代化竞争中进行的,尤其是以西方为追赶标准的,西方观念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要求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社会稳定、文化建设、国家形象等方面西方观念对中国发展产生了很明显的影响。这些影响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创制必须认真应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华朝贡体系:观念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朝贡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朝贡体系的意识形态结构由三个层面构成,包括儒家思想、天下观和华夷秩序;而其功能包括提供政治合法性、保持体系内经济繁荣以及维护地区稳定。通过中华朝贡体系,中国文化逐渐被传播到了中国的邻近和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和越南,并深深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政治体系、社会结构和世界观念,伴随着这一进程,东亚地区最终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介绍现实主义的权力观入手,较全面地比较分析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在权力的定义、来源、转化和地位等方面的不同观点,并简要论述了产生这些不同认识的缘由。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权力观是对现实主义权力观的一种革新,在未来的世界政治中,传统的权力政治或强权政治这个现实主义的根本理念将会逐渐淡化,过去以大国权力为基础的"极"国际格局将不可避免地被不同性质、不同功能和不同类别的行为体共同作用的"元"国际格局所取代,亦即逐步超越单极、两极或多极结构的范围,向着网状的"多元"结构方向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发展,至今大多依靠广义的软权力并且取得伟大成就的和平发展有越来越明显的根本大战略裨益,并且在世界政治很大部分变化着的基本性质中有其坚实基础。然而,中国大体上依然缺少狭义的软权力,特别是其中关于基本发展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软权力(或曰最大的狭义软权力)。与和平发展密切相连的和谐世界理念基于四大要素:世界政治基本性质正在经历的变迁;中国和平发展的伟大实践经验;中国的世界秩序理想;中国的大战略需要。"国际责任"正在成为中国大战略问题的首要关键词,而当前一种新的对外政策形势——重要的新麻烦迅速多样化增生和分散化表现——蕴含着中国正在面临的意味深远的新挑战。目前和今后一段历史时期里最重要的,就是要鉴于中国目前内外瓶颈问题的一大共同来源,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转换改革开放以来不平衡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批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现实主义一直是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被视为权力政治的名著和现实主义思想的重要渊源。马基雅弗利(Niccol(?) Machiavelli)的利益观、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自然状态论、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的原罪思想等都对现实主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西方国际关系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是从一战结束开始的。二战之后,国际关系学成为独立于历史和法学的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面的主要弊端在于,对"理论"的界定过于狭窄,将理论与中国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的努力颇为不足,而且形式主义和执迷于搬运西方理论的倾向相当严重。在国际政治研究中,不可迷信和滥用科学主义方法,倚重历史—哲理思考以及文学透视的传统方法仍然应当是首要依靠。世界观和思想方法中的经典现实主义成分非常重要,但须正视现实主义在学理、思想方法甚而价值取向上的弱点,用适当的非现实主义成分予以纠正和补充。中国的国际政治研究和国际关系理论思想生成必须借助中国现代传统、中国前现代传统和西方思想这三类资源,其中,中国现代传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传统现实主义权力转移理论认为权力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内生的工业化动力导致权力转移的不可逆转性,由于受制于意识形态等局限,该理论侧重强调西方的主导者地位,强调预防权力转移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这种研究不可避免具有先天的逻辑缺陷。新古典现实主义范式之一的道义现实主义是目前现实主义的一个中国学派分支,该理论也对权力转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应对,是探析当今大国权力转移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2.
《天下无贼》是一部反映职业盗窃之间斗争和列车上反扒的影片。在电影中傻根的眼里:“天下无贼”。王丽为了不让傻根失望,为了让“天下无贼”的天真观念永远保存在傻根的世界里,可谓费尽苦心,拉上同伙兼男友的王薄与另外一个职业盗贼集团展开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关“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北京共识”成为各国政治家和学者竞相谈论的话题。所谓“中国模式”,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国外政治家和学者视野中的另一种话语形式。“中国模式”造福于中国与世界,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明成果。本文将“中国模式”置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这段很不寻常的历史和当代世界的“天下大势”中作一审视与解读。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16,(25)
正春秋战国之际,东西方之间已经沿着如今被称为丝绸之路的欧亚大陆交通路线开展丝绸贸易。中国古代的天下,细细分辨起来,有三层意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天下"即自己的家国,就是历史上的汉朝、唐朝的江山社稷(明清之际有人更提出朝廷与天下有区别)。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的"天下",与朝贡体系有关。除了中原王朝之外,周边蛮夷,也在这个"天下"之内。所以,唐太宗被四夷君长尊为"天可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赠日本友人晁衡的诗:"日本  相似文献   

15.
西方国际政治学中的新现实主义思潮出现于70年代末,它是对现实主义的“修正和补充”,是现实主义传统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它不仅强调政治的作用,而且注重经济的作用以及政治与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为此,它提出了相互依存、复合相互依存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等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美)肯尼思·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美)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美)J·E斯贝茹的《国际经济关系学》、(美)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英)苏珊·斯特兰奇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等等。 综观新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我认为,它具有两重性,即:一定的客观性和霸权性。  相似文献   

16.
罗伯特·基欧汉是新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继承传统自由主义以及威尔逊理想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借鉴了现实主义的思想。基欧汉反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但也不打算完全接受理想主义国际政治观,应该说他是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的一座桥梁,他旨在建构一种介于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理论体系。他从现实主义的前提得出理想主义的结论,比如他强调合作的前提是自我主义自身利益的冲突。基欧汉反对悲观的现实主义,但却试图向世界展示现  相似文献   

17.
基欧汉的世界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相互依赖、国际制度和全球治理这三大研究议题上。这些议题逐步扩展而来,相互之间逻辑关联紧密:相互依赖是制度运行的环境与国际合作的前提,国际制度建设是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的主要途径,全球治理是理论的最新方向甚或最终目的。对于现实主义这个主要参照系和论辩对象,基欧汉的态度经历了从严重质疑、局部吸收到试图再度超越的转变过程。基欧汉自称“启蒙之子”,其理论虽然杂糅了多种成分,但价值取向与精神实质仍属自由主义的范畴,这在冷战后更为明显。基欧汉的制度主义或所谓“复杂的自由主义”具有较大的兼容性,虽不免遭到理论立场更为鲜明的传统自由—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左右夹攻,却较为贴近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现实的多样性。其根本缺陷是以发达国家和跨国资本利益为关照对象,规避了制度霸权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政治博弈中,权力被认为是确保国家安全的终极手段。但在权力积聚的安全效用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催生了结构理论的两种权力政治逻辑,导致了米尔斯海默进攻性现实主义与沃尔兹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对立。沃尔兹认为国家会理性地将安全最大化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不大可能追求权力最大化。米尔斯海默承认国家以安全最大化为终极目标,但同时强调权力是维护安全的惟一可靠手段,权力最大化是实现国家安全最大化的最可靠方式。无论是沃尔兹,还是米尔斯海默,其权力政治理论的内在动力机制都在于无政府状态及其自助逻辑导致的“安全困境”,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力争夺。  相似文献   

19.
微天下     
《南风窗》2011,(20):21
@金融家微博:吴敬琏:中国社会有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端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丑恶现象"为由,主张回到集权国家和普遍贫穷经济政策的老路上去;另一端则以"保卫改革成果"为口实,主张为少数人弄权发财大开方便之门,实际上是走向权贵资本主义。这两种极端很可能最终殊途同归,通向最坏的政治和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20.
微天下     
《南风窗》2011,(20):21-21
@金融家微博:吴敬琏:中国社会有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端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丑恶现象"为由,主张回到集权国家和普遍贫穷经济政策的老路上去;另一端则以"保卫改革成果"为口实,主张为少数人弄权发财大开方便之门,实际上是走向权贵资本主义。这两种极端很可能最终殊途同归,通向最坏的政治和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