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复兴的宗族组织是以“家——户”生产生活形式为存在的基本依据的,在我国农村彻底走向现代化、市场化之前,宗族组织还会长期存在于农村社会。现实条件下,宗族组织依然具有社会政治秩序的控制功能。其对村庄权威、村民自治、乡村治安秩序和农村经济发展秩序都有着较好的调解与整合功能,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当一方面积极利用宗族组织社会控制职能促进农村社会政治的稳定;另一方面,又要通过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消弭宗族组织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并使其最终归于解体。  相似文献   

2.
农村社会组织作为一种农民参与组织,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转型期,我国农村社会结构正由均质性向异质性转变,社会资本日益缺失,农村社会组织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注重农民公共精神的培育,强化他治与自治的互动,优化农村社会组织结构,激发农村社会组织活力,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会保障的意义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乡村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必然选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推行 ,进一步深化了农村改革 ,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推动了乡村政治的发展 ,为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实现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谷中原 《湖湘论坛》2020,33(1):5-12
“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是国务院颁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持续地振兴乡村,实现“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需要大力培育农村持续发展型社会组织。农村民力发展社会组织、农村生态发展社会组织、农村生计发展社会组织和农村民生发展社会组织等四类农村持续发展型社会组织对推动乡村民力、生态、生计、民生建设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国家应大力孵化这四类农村持续发展型社会组织,并通过主体化、结构化、功能化措施,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乡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乡村社区组织发生了急剧的组织变迁。从河南省南街村、山东章丘向高村和甘肃榆中方家泉三村社区组织的发展来看,进入90年代,乡村社区的组织演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趋向。其一,从"外体"到"集体":农民和农村社区再组织化。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地处我国中部、东部和西部不同地带的南街、向高和方家泉三村同其他村一样,也经历了人民公社组织体系的解体及农民社区组织分散化的过程。在席卷全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中,方家泉村"被分得干干净净";南街村领导干部虽然…  相似文献   

6.
曾国华 《思想战线》2004,30(1):114-119
中国农村的宗族组织是基于自然的世系关系和地缘关系而形成的一种有漫长历史的乡村组织。新中国成立后,宗族在形式上已经消失,而实际上却仍然存在于乡村生活的许多层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发展,宗族出现了复兴和重建的现象。赣南和粤东两个村镇具有典型性个案的研究,说明了宗族对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适应,及其在乡村权力结构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体制改革以来,农村社会产生了巨大变迁,特别是农村政治体制的改革,村民自治的实施,党和政府在农村基层的政权组织发生了变化,妇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随着乡村政权组织的改革,基层妇女组织也发生了变化。从2003年开始,江西省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第一个试验田,在农村最贴近每户农家的基本元素———村落,初步建立了党政领导、民政部门指导、村级组织牵头、自愿者协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村民广泛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的运行新机制。妇联组织建设如何适应农村改革与发展,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在村落社区中发…  相似文献   

8.
以1978年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启发了中国农村的内在变迁过程,在经济机制、社会组织及政治关系等层面,都产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变化,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然而,这一以农户自组织行为为基础的积极改革趋向,正遇到了乡村内部,外部两方面矛盾的重重阻碍,它们是土地经营规模细分化、生产组织化管理乏力、社区事业不同程度的凋蔽、干群关系紧张的微观矛盾,及村级组织双重职能与力量不足的梗  相似文献   

9.
"三农"形势变化是推动我国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变化的基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调整。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下,与"三农"相关的系列改革工作已经启动,这些将加速城乡关系调整、推动农村社会结构变化、促进农业生产方式革新和改变农民行为模式,"三农"形势变化对我国乡村治理提出新的挑战。目前,乡村治理进入农村建设阶段,明确城乡关系定位是推进乡村治理和设计具体政策的根本前提。当前阶段的乡村建设应当定位缩小城乡差距而非取消城乡差别,与之对应的乡村治理要围绕着农村底线建设目标展开。  相似文献   

10.
乡村司法治理形态的转型,不仅未能使我国基层的各类纠纷得以有效化解,反而由于基层行政、资源短缺等压力的存在,导致当前我国乡村司法不能做到依法治理。当前乡村司法改革不应只停留在形式层面,应正确处理"治理"与"法治"的关系,合理定位各种乡村司法机构,围绕法治健全各项机制,保障我国农村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1.
农村人口流动与城乡关系互动,在实践层面中展示出我国农村由乡土社会到开放乡村的景象变迁。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强化了制度层面的调整,对开放乡村的实践经验形成确认与引领。基于开放乡村的社会特征,强化治理的有效性是现代化乡村治理的既定面向;基于乡村治理经验,确保乡村治理的合法性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必然要求。村民自治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实践与宪法安排,开放乡村的现代化治理需在村民自治与多元共治的协同中实现。  相似文献   

12.
张荣登 《创造》2019,(4):53-56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分析(一)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深入推进,城市生活条件改善,就业机会增多,这吸引了众多的农村青壮年到城市务工,在城市落户,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的衰落,导致农村大片土地闲置、劳动力短缺、文化流失等[1]。在此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优化,可将农村的固有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以及毕业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为农村留住人才,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深入推进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面临着乡村生产力滞后、城乡发展不均衡、缺乏外部力量支持等挑战。对此,应通过加强制度顶层设计、深化乡村供给侧改革、加大现代生产要素投入,推动我国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4.
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变迁与新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雯  黄新宇 《求索》2011,(11):92-93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农村的要径。文章梳理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演变史脉,分析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从乡村社会内部视角就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进行论析,认为走出农村社会管理困境,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主体创新;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消除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农村法治与文化建设,构建双重整合载体。  相似文献   

15.
廖金龙 《人民论坛》2014,(9):121-123
乡村司法治理形态的转型,不仅未能使我国基层的各类纠纷得以有效化解,反而由于基层行政、资源短缺等压力的存在,导致当前我国乡村司法不能做到依法治理。当前乡村司法改革不应只停留在形式层面,应正确处理“治理”与“法治”的关系,合理定位各种乡村司法机构,围绕法治健全各项机制,保障我国农村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亟待彻底破解乡村深层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新农村建设,有两大层面必须同时受到重视,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让广大乡村社会更多接受到公共财政阳光的温暖; 二是继续推动和深化乡村社会的全面改革,彻底解决乡村社会的深层矛盾。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只有顺利实现乡村治理的转型,才是彻底解决深层矛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农村要发展改革需深化10多年前,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的在村改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乡村社会的变动,也激活了整个中国社会经济改革的思路.那时,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启动依赖于政策,在乡村范围内便得到了解决。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非政府组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乡村社会重要的建设力量,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支生力军。总的来看,农村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形式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控制冲突、化解矛盾、平衡各方的利益,通过协商对话达成一致,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不过,由于乡村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农村非政府组织尚不成熟以及农村非政府组织与正式组织之间关系仍未理顺等原因,农村非政府组织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还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互强型”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互强型"国家与乡村社会是现代国家与社会关系、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理选择。建构"互强型"国家与乡村社会,从国家或乡镇基层政府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增强基层政府服务于乡村社会的公共服务能力;从乡村社会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建构起乡村社会的自主性。转变乡镇基层政府职能,增强其公共服务能力,首先应该从改革乡镇长的产生方式着手,改变其授权方式,探索推广乡镇长由乡镇人大选举产生转变为直选产生;建构乡村社会的自主性,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另一方面要抓紧建设村民自治组织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增强农村社会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20.
王云飞  高源 《长白学刊》2015,(1):119-124
乡村治理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关乎我国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关键因素,乡村治理主体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构成。近年来学界对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做了很多研究和探讨,但是现实中乡村治理多元化状况不佳,面临着诸多困难。基于对乡村治理多元主体间关系的分析,并结合农村社会实际情况,乡村治理主体必须采取系统化的方法构建一个有序的有机整体,乡村治理必须将这些主体整合为一个系统,发挥各自优势,从而提升乡村治理的水平和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