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莲 《学理论》2010,(5):132-133
谚语是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它的出处、使用场合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因此在翻译时,其原文与译文的等效关系较为复杂,难以把握。对于英汉中寓意相同或相近的谚语,只要语境许可,我们就应该直截了当地使用谚语或其他习语去套译谚语。套译法是最为简单、便捷的方式,它能将异方文化本土化,较完美地体现谚语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比喻色彩,摆脱不当直译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借助美国人类学家弗罗伦斯·克拉克洪分析文化模式的五种取向,引用汉语和英语中的相关谚语加以佐证,剖析中西方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能够我们加深对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3.
陈颖 《学理论》2009,(11):179-181
英语谚语是英语这门语言的精华。要把英语谚语翻译成确切的汉语.我们首先要明白英语谚语的准确意思。由于说英语国家和中国在文化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对谚语便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我们就必须非常熟悉英语谚语所反映出的该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和社会风俗习惯等。本文指出翻译的“度”是英语谚语汉译中最重要的,并对谚语的定义,英语谚语的理解、翻译的方法和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错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一部《红楼梦》,也是一部清代民间谚语词典,它在运用民间谚语上取得了伟大的艺术成就。它们短小齐整,合辙押韵,形式别致;它们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富含智慧,具备意美、音美、形美。本文从《红楼梦》两个优秀的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的A Dream of Red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约翰.敏福德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译者为主体,探讨原文中民间谚语的音、形、义和风格的再现。  相似文献   

5.
王黎丽 《学理论》2013,(14):199-200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文化干扰,对此无论是在语言交际还是非语言交际中都需加以注意。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其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跨文化交际者的角度来讲,与交际失败紧密相关的是交际的行为方式和交际参与者对这些行为方式产生的理解之间的联系。而其中,负迁移是足以引起语用失败的最直接原因,包括语言层上的负迁移和文化规约层上的负迁移。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从多角度来分析文化和比较文化,破除所有的陈规以避免语用失误,使交流过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侨园》2012,(5):30
健康长寿,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有关养生保健的谚语,是人们长寿之道的宝贵财富.保健养生谚语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谚语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贪吃贪睡,添病减岁";"饭吃八成饱,到老肠胃好";"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饥不暴食、渴不狂饮";"人愿长寿安,要减夜来餐";"多吃不如细嚼";"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提醒人们注意吃饭的量,把握好饮食的方法与"度量".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营销运作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文化营销运作模式仅仅是跨文化营销模式的一种 ,它主要是从企业方面来看跨文化营销的整个运作过程。本文建构的跨文化营销运作模式包括六个阶段要素 ,即跨文化营销进入、跨文化营销渗透、跨文化营销扩展、跨文化营销结合、跨文化营销巩固、跨文化营销融合等。该模式只是企业进入异质文化的一般推进模式 ,其基本思想是市场推进与文化推进齐头并进 ,以文化推进为市场推进的后盾。通过对这一模式的建构 ,可以为企业跨文化营销运作提供思路和方法 ,避免企业在跨文化营销中多走弯路  相似文献   

8.
邹磊磊 《学理论》2012,(16):262-263
全球化带来了社会多元化,跨文化交流给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大学生的价值观处于形成阶段,又最易卷入价值多元的漩涡当中,青年大众文化领域成为最容易突破的地带。认清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了解大学生的文化心理,直面挑战,抓住机遇构建一个跨文化视野下合理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梁旭 《学理论》2010,(23):132-133
谚语作为与人类的变迁史一起变化而来的精神遗产以及道德遗产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观,当中融合了多种多样的经验,以及科学知识等。每个民族都会产生符合自己民族历史文化、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社会环境的谚语。谚语中包含着一个民族的特点、性质、精神等,所以,谚语在研究和观察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迷信、风俗、制度、人情等方面都是很好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移情能力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充分认识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对于推动跨文化交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变“制造中国”为“文化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在延续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基本保持着统一性、完整性并具有传承性,这被看作是世界文化中的奇迹。一位世界著名跨文化交流研究专家在他的跨文化经典之作《文化驱动世界——21世纪全球趋势》中指出,那些为获取声望而建立的帝国寿命最短,如日耳曼帝国;  相似文献   

12.
谚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民族特定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和道德观念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日本的谚语显示了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谚语翻译则是传达寓意、传播文化的桥梁.从能反映日本海洋文化因素的日语谚语入手.探讨了该因素在日语的语言表现,并将中文、日文(或英文)具有相同或相近含义的惯用语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日语中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色,与此同时,汉语中则有相当多的大陆文化因素.在进行日汉翻译中,一定要考查、尊重日语中的海洋文化因素,否则辞不达意,无法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试论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融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化管理是当代管理的理性选择。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企业的跨国经营,从而引发了跨文化管理问题。其中,对文化融合问题的解决程度是能否成功实现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文化中心主义、文化对抗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是当前跨文化融合的主要障碍。树立科学的文化观,构建新型组织文化,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是解决文化融合问题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4,(36)
研究表明,文化差异是导致交际障碍的主要原因。因此强调外语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语言能力,而不是交际语言能力,即能够与目的语国家文化代表进行交际,包括理解本国语言和本国文化局限性的能力,以及在遭遇别国文化时转换语言和非语言规范的能力。跨文化语言能力的形成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跨文化教育实现的。跨文化教育之"说"的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独白语和对话的角度分析跨文化教育之"说"的能力的训练特点。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4,(35)
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当前高等教育必然趋势,将跨文化交际学习、研究与社会实践和跨文化工作环境相联系,才能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五点具体措施: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和文化平等观念;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注重文化知识学习和积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单位时间的效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6.
周建国 《理论导刊》2005,26(11):30-3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上的差异直接体现于语言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愈益重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从培养跨文化意识抓起,重视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采用新型的交际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冲突与跨文化管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一步促进了企业跨国经营,而跨国经营的结果必然带来跨文化冲突管理。价值观不同是导致跨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跨文化沟通障碍是导致跨文化冲突的直接原因。思维和工作习惯不同是跨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跨文化冲突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跨文化冲突管理是跨文化管理的核心。跨文化管理策略主要是树立正确的跨文化观念、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实行管理本地化策略、学习异质文化。  相似文献   

18.
张乐 《学理论》2012,(29):156-157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总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宗教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形成西方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英汉翻译不仅包含语言本身,还涉及许多与宗教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在翻译工作中,要将语言和文化有效地联系起来,提高文化差异意识,才能更好实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9.
第二语言习得者处于目的语国家中往往会遇到语言外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因而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交流中,不同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造成了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障碍。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增强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教学的内容应注重交际文化的渗透。  相似文献   

20.
了解文化背景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文化差异比较是提高语用准确率的保证;差异性文化的发展确保了跨文化交际的与时俱进,文化差异解读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