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生态危机的发生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现代性所倡导的在物质丰饶中纵欲无度的生活方式是否具有道德合理性与生态正当性。思考古人生活智慧给我们的启示,以及近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教训,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选择合乎生态的生活方式,人类才能真正地过上好生活。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明在带给人类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始料未及的负面效应———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为此,只有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偏颇,进而建设兼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互补与共同发展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相统一的高级文明社会。这就要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确立“生态至上”的自然价值观,在人与社会关系上树立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告别物质至上主义,在人与自身关系上确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与灵魂,生态文明在生态文化的建设中找到了新的支撑,即尊重自然、树立生命尊严的新的文化价值观,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桎梏,培养人们理性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自觉性与文化素质,建设以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互惠互利为价值观基础的新文化。20世纪以来,人类逐渐意识到自身生存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现代文化中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探讨成为当今文化界的热点,"生态"这一文化讨论的焦点也展现出一种蔓延现象。回望传统,展望未来成为全人类的行动宗旨。生态文化在传统与未来的交融中必将彰显时代精神的魅力,必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途中不止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和工业文明发展困境的基础上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它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西部作为我国生态脆弱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其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笔者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要求为切入点,提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将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两难"困境,并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剖析其成因,认为:1、"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是形成"困境"的价值观根源;2、"唯GDP论"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是形成"困境"的制度性根源;3、关于西部地区战略性生态功能的滞后定位则是形成"困境"的历史性根源。以期为破解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两难"困境探寻有效策略和路径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陈德敏  孙玉中 《求索》2013,(7):101-103,31
面对全球生态困境,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基于各自实践和理论困境而无能为力。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整合和超越了传统环境伦理,体现了环境正义的要求,符合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永续发展的愿望,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接受。虽然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目前在理论中尚存缺陷,在实践中仍面临困境,但在国际社会已经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环境治理主权让渡、创设科学民主化环境治理机制以及充分彰显环境治理科技功效等手段,弥补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不足之处,奠定其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伦理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6.
詹荣海 《前沿》2011,(21):163-165
生态文化体现着人类对自身与生存环境互动关系的认知,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基本价值观。生态文化自觉在传统的道德觉悟、道德重建层面研究基础上,将生态文化建设拓展到人类价值的考量领域,是对生态文明时代精神价值研究的整体创新。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为生态文化自觉提供了新的探析路径,它在新的视域下实现了本体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认识论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自然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超越了传统价值观,提出的“生态价值”概念具有重大的意义。但由于其本体论的解释原则,不可避免地陷入理论困境。发展伦理学立足于人类生存论的解释原则考察自然的价值,克服了生态伦理学与传统发展观的各自片面性,提出并论证了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新的思考框架。  相似文献   

8.
寻求超越意见的真实知识,发现背后的绝对实在不仅是近代科学的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由柏拉图建立的命题。罗蒂揭示了这一命题自身的困境,以及由它导致的科学与人文、事实与价值之间相互分离的二元论。同时罗蒂在对“传统哲学”的“思考”、“质疑”和“批判”基础之上阐释了“自然”、“真”、“实在”的基本概念,人文、价值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后哲学文化的使命。其后哲学文化观凸现一种科学与道德“穿越”精神。  相似文献   

9.
王云霞 《思想战线》2012,38(2):50-54
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追问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及解决之道上,在对人类中心主义及人类主体地位的态度上,以及所立足的视域等方面,都提出了迥然相异的观点和主张。生态中心主义立足于后现代的视域,对传统伦理学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指认二者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并将个体道德修养的提升视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出路。与之相反,生态马克思主义则站在现代主义的立场上,力挺人类中心主义,指认生态破坏源于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不公正的经济和政治秩序,并将谋求社会制度的正义视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对二者在环境问题上的理论进路进行比较,有助于促进它们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深化环境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贫困不仅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还是发展的问题。人类的历史进程就是人类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反抗"贫困"的实践史,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断深化对"贫困"和"发展"的理解。湖北宜昌市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精准地更新了发展理念,精准地寻找了贫困地区的生态适应位,精准地把握了贫困地区的实践能力——资源系统矩阵,精准地创造了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外环境,科学地构建了精准扶贫的评估体系,最终使得宜昌市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在实践中的互动与支撑。  相似文献   

11.
杨玲 《求索》2010,(3):91-93
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面貌,也极大地改变着人类本身,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科学技术的创新是否意味着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解放,面对人的介入,科技与人、与人生、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与人类命运之间是否正相关……本文试图从科技进步的人文基础及其社会评价标准的认识和探索中寻找这一系列现实问题之正解。  相似文献   

12.
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透过批判现代性的机械论及人类中心主义,积极建构了一种以过程哲学为基础且强调有机整体性思维的生态理论:在本体论上以“事件”思维重建万物的内在本质联系,继而突破了二元论及机械论将人与自然分离的困境,澄清了自然与人的内在关联性以及自然在有机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态伦理上通过呈现自然的内在价值以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冷漠与掠夺;在行为实践上倡导以“创造性”的绿色生活方式替代消费主义的生活习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这种强调有机整体的生态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生态范式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这在一方面显明了两者的生态思想对于治理世界生态危机的积极意义,同时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瑞清 《前沿》2002,(4):2-4
伴随着自然对人类愈加严重的报复和人类社会自身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 ,人类的生态意识、类意识、人文意识日渐觉醒 ,进而宣告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物质主义、经济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终结。人类社会要走出困境 ,必须确立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新的社会发展观在近 2 0年的演变使其内容上具有多维性和多重属性 ,它的建构和确立 ,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优质的环境提供的不仅仅是清洁的外部环境,更是心灵深处的安宁和幸福.当PM2.5等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生活,人们才渐渐意识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很多方面与浙江有相似性的新加坡,是如何克服自身国土狭小、资源稀缺的缺点,获得经济和环境双重的优质发展呢?  相似文献   

15.
李鸣 《理论月刊》2010,(4):36-38
发展是人类永不放弃的使命,幸福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追求。在一定意义上讲,幸福观决定人类价值取向,影响着人类的发展方向、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本文以生态文明时代为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绿色幸福观的构建理由、内涵特征、基本内容以及实现机制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6.
孙蕾 《求索》2013,(7):193-195
地球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体现了人类整体的利益。为了实现有效保护地球环境的目的,环境法学的研究应当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立场上,为人类整体的利益服务,以生态危机作为逻辑起点,从而构建以生态义务为基石范畴的环境法学理论体系,并形成"生态人"这一环境法学的理论研究模式。环境法学的研究只有遵循这种方法论的指导,才能更好地抓住环境法的本质,从而推动环境法学学科尽快摆脱传统法学学科的影响而走向独立和成熟,进而也有利于地球环境的有效保护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类在21世纪面临着人口量的快速膨胀和质的结构性剧变。这必将超过地球承载力的阈值,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难以调和,并由于人口结构的区域性不平衡,导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的一系列新问题,这就迫切要求人类最大限度地超越自身由于进化不完善的局限性,迅速建立起能拯救地球和最终拯救人类自己的新的被全人类共同接受、并自觉付诸行动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但是,在利益面前,气候政治博弈却引发了巨大的伦理冲突。为了从根本上超越冲突,走出气候政治博弈的"囚徒困境",人类必须转变文明理念,摒弃传统的本体思维范式,倡导和谐共生的生态思维范式,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诗意地栖居于地球之上。  相似文献   

19.
生态理念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为昶 《思想战线》2003,29(3):112-117
生态合理性是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的方法论,它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人类自身的价值、人类与世界、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在更加深广的视野中拓展了人类的认识能力。用生态学的理念解构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观念,按照社会生态的整体观念来构建新的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协调发展的模式,才能向着文明、均衡、协调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对象化活动和自我确证的主客维度,是科学探索和哲学思考的核心命题。生态危机是这一维度动态失衡的显现,生态伦理则是对治理生态危机的道德调节和行为规制。传统生态伦理观对生态危机缘起的认知缺乏整体视域,过于强调人类本位或自然本位,从而难以超越其内在的逻辑困境。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把生产和交往共同作为实践的子范畴,在现实性上厘清了生态伦理(生态危机)的逻辑主体、重估了人类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的辩证维度,旨在把生态危机的治理实践统一于主体—客体—主体的框架模式,并通过主权国家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合作,为治理全球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理论借镜,为当代生态伦理的育成提供一种全新的哲学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