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大伟人之一.毛泽东思想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纪念他,一是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一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精神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泽东精神是20世纪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象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亦是21世纪中国人民继续奋发图强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源头和精神动力。毛泽东精神与毛泽东思想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毛泽东思想的范畴不足以涵盖和代表毛泽东精神的全部内涵,应该将毛泽东精神从毛泽东思想中独立出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李克 《求实》1981,(12)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人民的极宝贵的精神财富。半个多世纪以来,毛泽东同志在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作出了新的概括,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特点,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在国际社会坚持什幺价值原则,常常是很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曾多方面地阐述过中国的民族价值观,从中既可以看到其强烈的反对殖民压迫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立场,同时也带有他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对于民族问题的独到理解.毛泽东的民族观是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是社会理想与现实利益的统一,是独立原则与开放立场的统一.他的思想为后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所继承,并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凝聚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定团结、各民族共同富裕繁荣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需要长期努力解决的重要任务。邓小平同志继承了毛泽东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制定民族政策作出新的贡献。一、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是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6.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坚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民族理论与政策思想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新情况,特别是民族工作的新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进程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辟了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政策的新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最富创造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与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设想基本吻合,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对它并没有直接影响,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及新经济政策则对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博览之窗     
正毛泽东与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战略机遇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中国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毛泽东对它的条件和内涵作出了正确判断。1955年1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中国要发展原子弹的  相似文献   

9.
湖南师大副教授陈金龙在新著《民族精神与毛泽东》中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毛泽东与中华民族精神八个方面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关系.一,批判继承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并使其得到拓展和弘扬.二,重整民族务实精神使之具有新的时代内容与特色,成为新的时代精神.三,发扬和升华民族的重德精神.四,批判继承中华民族豁达大度、团结兼容的宽容精神.五,毛泽东反对迷信,冲破神权,重视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精华.六,毛泽东重视民族的人和精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为指导,并且在实践中对于这些思想积极进行灵活性的应用,对于支持中国的民族独立、振兴与发展中国的科技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功能、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思考、科学与政治的统一关系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前一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和经验总结 ;后一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因此 ,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有着历史的继承与发展关系。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面的 ,但本文主要探索邓小平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对毛泽东哲学思想最重要的继承和发展就是对毛泽东实事求是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精神是20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主要象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推动中华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需要进一步挖掘、诠释、提升中国精神的内涵。毛泽东精神不仅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源泉,亦是构成当代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我们要在全面继承毛泽东精神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弘扬当代中国精神,使之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后经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继承和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处理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具体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  相似文献   

14.
《求是》2007,(3)
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又与世界儿童文学发展的潮流汇合,多元并存、互补共进。10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和批评家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儿童文学理论。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分支,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始终与中国社会实践与文化变迁同步,它以鲜明的开放性和民族性,创造了自己的辉煌。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把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革新规律运用于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改造、更新和超越。毛泽东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而成的文化传统的精华,同时结合实践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提出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方法论原则来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从而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作出了具有奠基意义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6.
汪志强 《探索》2001,1(1):19-22
毛泽东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与中国党建实际相结合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直接理论来源.但是,毛泽东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国土壤中成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以后革命生涯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使他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合理成分经过继承、改造和升华,已经成为毛泽东建党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他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具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一位哲人说过人不能超越历史来塑造自己.毛泽东正是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琼浆玉液才丰富和完善了他的建党学说.  相似文献   

17.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问题是我国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之一。20世纪初,毛泽东正是在关心农民、研究农民问题的基础上.取得了革命战争的一系列胜利。建国后.也正是在如何对待农民问题上.毛泽东作出了影响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进程的决策。研究毛泽东有关农民问题的思想.特别是关于农民合作思想的探讨.对当今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宪政思想主要产生和定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之中,不仅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革命的鲜明的时代烙印,而且也代表了毛泽东时代先进的中国人对宪政理论探索的最大成就。作为20世纪中国宪政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深刻揭示了近现代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宪政运动的特征、价值追求、根本任务和发展道路,对近现代中国宪政乃至当代中国宪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使他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而不同的时代特征人赋予两者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就他们民主思想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一、从民主的内容看,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邓小平的民主思想则在盘突出时代特色。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主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他从年轻时代起,就熟知中国历史,注意吸收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  相似文献   

20.
纵观毛泽东一生,他以建设富强中国为目标,矢志不渝。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强国,致力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振兴和富强中国而奋斗终身。建设富强中国的艰难探索历程,留下诸多对当今有益的经验和思考。我们必须紧密联系群众,保持稳定的发展环境,继承毛泽东富强中国的追梦遗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