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朱巧香 《前沿》2013,(20):45-46
《尼各马可伦理学》围绕“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展开,首先强调善和幸福是促成道德行为的共同的始点和基础,要实现幸福达到善,就要行为合乎德性.这种德性之实现,也就是自我潜能实现的心理体验,其最高的善即沉思.其次,强调至善的幸福既需要内在的善,即主要靠自身内在的勤奋学习和努力训练获得,同时又需要外在的善如朋友、运气、财富和自身的身体善作补充.幸福目标的达成意味着人的本质属性的完满实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对今天的我们同样具有其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善是人类道德的一个永恒话题。亚里士多德将幸福论界定为"德性——实践——幸福"的理路,他一方面强调德性,另一方面更崇尚人的"德性实践"与"善行"。德性是能够促使一个事物实现良好状态的实践性品质,它置根于人的现实活动中。德性的展开与实施需要由具有德性的个体进行"思量",这种思量就是德性的实践智慧。实施"中道"与避免不自制是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两个方面,两者共同决定了德性"至善"的达成。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看,德性的养成源自教导和社会习俗的生成,为此,教育尤其是德性教育为个体德性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德性构建论说也为我国社会和谐伦理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能而有益的范式。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自我道德修养水平,走出物质繁荣、道德贫困的误区,是一个紧迫的问题。人类的生存既有马克思所言的“物的依赖性”,也有精神依赖性。精神生活的充实程度决定着生活的幸福程度。亚里士多德说:“幸福:黾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欲望的泛滥、物质的增长、权力的扩张并不必然带来幸福,反而还会造成人的异化,使人沦为权力与金钱的奴隶。现代文明修身是现代人的自我道德教育,也是一种心灵自救。  相似文献   

4.
德性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性概念,它与人对自己的实体性理解相关。而幸福则是一个精神性概念,它关涉人生整体而又包含诸多要素。德性与幸福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内在关联,德性是幸福的内在要件,而幸福又反过来促进德性的发展。但就当代中国而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关系和伦理关系日益被金钱、货币或资本等抽象的物化力量所渗透甚至代替,因此,就人们的主观生活感受或思想观念而言,人们也日益将自身理解为一种单纯的或抽象的利益主体、需要主体以及为满足这种利益和需要而进行市场交换的抽象交换主体。总之,日益将自身理解为一种脱离社会生活关系和伦理关系之外的抽象"主体",因此,传统的伦理精神在当代中国逐渐丧失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仅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内在关联出现松动,而且出现了德性与幸福双重的背离与失落。培育人们的德性,重构德性与幸福的内在关联,是走出当前道德困境、增进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吴隽 《传承》2011,(2):54-55,59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主张快乐与理性相结合,欲望意志受理性支配。他提出"幸福是至善""幸福就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等思想命题,指出获得幸福的途径就在于亲身实践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其思想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今天也将给予人们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的主观感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崇尚的幸福是一种自觉空性,并依此而存的自在状态,由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个不同层次的幸福目标构成。佛祖就是实现幸福的榜样,它教育人们通过不断反省自身、与人为善、尊重自然、实现自在的幸福。佛教幸福观帮助人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谛,对当代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态教育提供可借鉴的价值体系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霁  朱登武 《求索》2011,(4):115-116,71
当前,道德生活成为人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课题,现代社会仍然有必要重建道德生活。道德生活就是人类一切合乎道德的有目性的活动。道德生活构建的基础是底线道德,原则是道德律,目标是德性善。道德生活的构建有赖于道德生活主体的生成与道德生活秩序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论古典幸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幸福呢?古今中外的伦理学家不仅涉足讨论过,而且所给出的答案也是各异的。有人曾概括过西方伦理思想史上曾出现过六种幸福观:德性幸福观、享乐幸福观、自然主义幸福观、宗教幸福观、劳动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本文欲立足现代思考视野来谈谈古典幸福,因为现代幸福继承之发展而来,首先当然是否定式,其实更多的应是肯定式的,尤其是近来通过对现代性事业的反思,更明确了这一点。(一)概括起来古典幸福①包含有幸福和道德内在一致的意蕴。古典人认为幸福的定义是人生的圆满、至善的实现,在他们看来,幸福(至善)就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比如苏…  相似文献   

9.
"德性幸福论"源远流长,它强调道德对幸福的决定作用。近代以后,增加了幸福也是道德前提的认识维度,形成"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之伦理原则。然而,幸福与道德的区别不容抹杀,道德不是实现幸福的手段,更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而是对个人追求幸福的行为约束。只有社会幸福(人类幸福)才可与善直接同一,个人幸福却与善部分重叠、部分分离;时而重叠、时而分离,造就了德福一致和德福相悖并存的社会现实。国家应致力于德福一致社会的建设,凭借合乎伦理且有效的社会制度,把德福统一从偶然性转变为一种社会必然性。个人应追求有道德的幸福,在创造价值、分享资源、促进公益中实现德福兼备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一种体验。幸福指数,即人们对工作、生活和环境等体验和感觉的一种评估的函值。对基层官兵而言.幸福感就是对军营生活环境的满足、工作岗位的认同、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说,官兵幸福指数的高低.与其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单位风气息息相关。官兵幸福感的强弱以及幸福指数的高低,对融洽内部关系、促进各项任务完成、  相似文献   

11.
李娜 《求索》2011,(1):110-112
在当代美德伦理学那里,幸福被解读为一种完满的美好的整体生活,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渴望幸福的,人活于世,幸福是其最完满最理想的归宿。当代美德伦理学是在生活整体的层面上设定幸福的内涵,理解幸福的意义的。而对于人们追寻幸福,把握幸福的方式,当代美德伦理学认为,应该采取逆向追问的方式,来判定哪些价值是幸福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幸福,最重要的是合乎美德的实践活动,运气则是处于边缘位置的。  相似文献   

12.
李玲 《传承》2011,(14):60-61
在西方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幸福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和探究。在西方的历史视野下,幸福有多种划分,理性的、感性的、宗教的,不论哪种划分,都是在寻找一种真正的幸福观,并致力于追寻实现幸福的途径。期望通过对幸福观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的幸福观的思索为当代幸福的建构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幸福是德性地展现生命存在的一种活动,因此幸福在于活动,在于我们健康的生命功能趋向于完善的运用;而友爱或朋友最终属于我们生命正常健康的活动既不可或缺又为我们向往的外在的善,友爱使幸福更完善,使社会更和谐.  相似文献   

14.
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干差万别。2013年11月20日,被媒体誉为“时尚礼仪教母”、“中国时尚礼仪传播第一人”的礼仪专家,国际SMC机构高级讲师周思敏,为职场女性举行了一场“幸福人生研习营”宣讲活动,笔者有幸现场聆听她对幸福的精彩诠释——“幸福是有迹可循的,魅力女人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处理得和谐圆满,这就是幸福。”  相似文献   

15.
叶水 《公民导刊》2007,(6):48-49
美国哲学家麦金泰尔把人对利益的追求分为两种:外在利益的追求和内在利益的追求。所谓外在利益,就是对实现成功目标的手段追求,按照工具理性的考量,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所谓内在利益,则是与个人独特的内在情怀和人生趣味紧密相连,是价值理性的判断,按内心的兴趣和召唤去生活。这样的人生,用麦金泰尔的话来说,“按世俗的眼光,或许连成功人士都算不上,却是幸福的,有意义的和有德性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声音     
我是个广告人:不错,我污染这个世界。我就是那个向你们卖垃圾的家伙,让你们梦想那些你们永远得不到的东西:天空湛蓝湛蓝,女人永远美丽;一种经过Photoshop处理过的圆满的幸福、无瑕的影像、最时髦的音乐。当你们省吃俭用,终于买下梦想的汽车,也就是我上次促销中推出的那种,我都早已让它过时了,我的神圣职责就是让你垂涎欲滴。在我们这一行,没人希望你们幸福,因为幸福的人不消费。  相似文献   

17.
刘霞 《湖湘论坛》2003,16(5):68-69
当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约束经济生活中的人们的行为使之合乎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所需要的目标时 ,此时的道德规范虽对社会行为具有普遍的制约作用 ,然而由于它尚未为个体所接受 ,因而总是表现为一种外在的律令 ,它与个体的具体行为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距离。因此 ,要使这种“外在”的规范真正起作用 ,就必须使之真正内化成个人的德性 ,使他律化为自律 ,与主体融为一体 ,才能真正实现伦理道德在节省交易费用中的作用。下面我们从个体德性的角度来研究伦理道德是如何发挥节省交易费用的作用的。一、规范伦理的局限性虽然伦理道德作为一种规…  相似文献   

18.
幸福与德性存在区别,在存在领域具有不同内容,因而我们无法用幸福消解德性,也不能用德性消解幸福;幸福与德性又具有密切联系,幸福是德性的目的,德性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这种联系表明两者是能够相互统一的,实践是德性与幸福两者统一的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9.
一、什么是理想?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是怎样的?1.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想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精神现象。理想就是对未来的、可能实现的美好目标的设想。理想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未来性、可能实现性和美好性。所谓未来性,是指理想不是现实的东西,它是未来的目标。所谓可能实现性,是指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不能实现的东西不能称为真正的理想。理想是扎根于现实,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设想。所谓美好性,是指它比现实美好得多。美好就是更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将会给人民带来更大的利益和更多的幸福。人们常…  相似文献   

20.
一、婚姻是什么 理性是人类的特点。但同时人类又是感性的动物。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时候,他一定有自己对幸福的定义。所以这里“最重要的是选择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如何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人类和大多数动物一样,有着丰富的感情世界,最主要的一种是异性相吸,为了实现幸福的生活目的,基于理性的思考,要组建婚姻家庭,而婚姻也是多数人选择实现幸福生活的方式之一。因此,可以得出,婚姻是以感情为基础以实现幸福的生活为目的而结成的合伙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