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全球持续变暖的大趋势下,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冰盖也在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于冰盖的消融,极有可能让大西洋与太平洋相连的北极航道顺利开通.若通过北极新航道进行航运,将比通过的埃及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缩短近40%的航程,这其中蕴藏着无法估量的商业及军事利益也引发了沿线各个国家争夺.现今,北极航道已经开始突显其日益重要的政治地位.北冰洋海域所引起的争端焦点,核心便是气候变暖而产生的北极航道利益之争.  相似文献   

2.
北极变暖在给北极地区及其居民带来新的发展机会的同时,又造成许多新的和未知的挑战,并引起国际政治的深刻变化,发展出新的和复杂的国际关系。北极国家纷纷出台新北极政策,其政策取向的共同出发点是资源利益、环境利益、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美国和俄罗斯等国还包含深远的安全利益的考虑。各国在加强竞争的同时,还提出了进行"国际治理"的主张,但范围通常局限于北极国家内,显示其国际合作的有限性和排他性。对此,中国应该尽快开展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评估,加大对北极地区科学研究和调查的力度,加强同北极国家以及北极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谋取并扩大在北极事务中的参与权。  相似文献   

3.
在北极开发和竞争热潮的刺激下,作为北极八国中距离北极最为遥远的国家,瑞典也于2011年5月发布了《瑞典在北极的战略》文件,从历史联系、安全政策、经济纽带、环境与气候、调查研究和文化等六个方面,详细叙述了瑞典与北极之间的联系。该文件是瑞典政府在北极地区的第一个战略计划,也是瑞典在北极地区进一步发展的一个起点。该文件在着重强调瑞典与北极历史联系的同时,侧重关注气候与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文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着力强化与北极国家的合作来提升瑞典在北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王军敏 《理论前沿》2009,(20):39-40
北冰洋沿岸国长期以来一直试图将北极地区据为己有,不同时期它们提出了不同理由作为其法律依据。我国应密切关注北极地区法律地位的最新动向,和国际社会一起通过多边谈判寻求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北极地区一直是北极沿岸各国争夺的热点。长期以来,沿岸各国曾经提出扇形原则、先占原则来占领和争夺北极地区的主权,但都没有达成共识,也受到了非沿岸国的批评。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获得通过,北极地区也就纳入到了公约的管辖范围内,北极沿岸各国根据公约设立的大陆架界限标准纷纷提出大陆架划界申请,通过大陆架的延伸来获取对北极地区资源的控制权,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这种行动是完全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的,也有利于各国在北极问题上的争端解决。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与北极地缘政治博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奇松 《外交评论》2010,27(5):113-122
在冷战背景下,北极经历了从军事侧翼到军事前沿,最后变成由美苏核武器系统支配的“军事战区”的演变。从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北极从冷战对抗之地,变成和平、稳定之地。但是,全球变暖尤其是北极地区的气温上升,导致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开采和利用变得便利,北冰洋航线开通也成为一种可能,北极地区又成为地缘政治的热点。北极国家和利益攸关方展开激烈博奔,“冷战”可能再次重现北极妯区.  相似文献   

7.
冷战时期,北极地区曾被高度军事化。近年来,俄关紧张关系的加剧以及北极东北航道的开通或将改变北半球的战略和能源格局,而环北极国家对北极战略和经济利益的诉求更是直接引发了该地区的再军事化。各国都通过建立北极部队、购买武器以及军事演习等方式加强在北极的军事存在。既有的涉及北极地区治理的法律条约和国际合作都缺乏对军事安全的规定。基于此,当前可以通过缔结条约、建立军事论坛以及赋予北极理事会协调处理北极地区军事问题职能的方式应对该地区的再军事化问题,同时明确各方在该议题治理进程中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从而确保北极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冰雪融化,北极在资源、航道、军事战略地位等方面正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从而引发了沿岸诸国对其激烈的争夺,其中美、加、俄三国表现得尤为积极。面对北极重要的战略价值以及归属问题,三国之间的博弈和较量陷入了囚徒困境,这种囚徒困境所体现的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和轮流出价的讨价还价可能会对北极环境和人类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只有建立一种协调机制来制定有效的法律,管理北极问题,合理开发利用北极资源,才能使诸国在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9.
泛北极共同体作为一种超越北极地区、民族和国家疆域的组织形态,内含包容、开放的特性,可以为摆脱现有的北极治理困境提供新的出路,也能为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身份创造更有利的塑造空间。温特建构主义认为,国家的身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国际体系文化建构而成的。契合人类未来发展的康德文化为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身份的塑造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而从现实来看,这种身份的塑造又将受制于相互依赖、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唯有从自我和他者两个方面着眼,才能有力地建构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国家身份,进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外交评论》2017,(3):109-129
在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以及地缘政治变化的背景下,北极地区事务正在经历大规模的态势变迁,这也必然推动北极治理机制不断演进。北极治理机制演进的轨迹与方向,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种力量在不同层面的互动与消长。北极地区事务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从根本上要求对这些事务在多层面进行治理。本文以多层治理理论为视角,对北极治理现状及参与行为体进行考察,认为北极地区事务治理将逐渐走向有序,北极治理机制将更加制度化。北极治理是价值支配下的协调行动,而多层治理模式代表着北极治理演进的方向,多层治理下的北极治理架构将更具开放性、合法性与有效性。只有基于全人类利益理念的北极多层治理,才能实现北极地区事务的善治。  相似文献   

11.
作为北极地区最重要的原住民非政府组织,因纽特环北极理事会在获取北极治理参与权力、选择参与路径以及实施行动决策中展现的独特思考和实践值得深入探讨。回顾因纽特环北极理事会建立与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该组织选择了基于文本的知识生产及制度路径以获取北极治理参与权。在此基础上,因纽特环北极理事会面对不同尺度的北极事务采用针对性行动策略,巩固已有权力地位,实现自身政治诉求。借助有效的权力获取及实施路径,因纽特环北极理事会成功影响和重塑了北极治理的治理理念、权力结构与地理空间,努力推动北极地区发展成善治和良治的治理之地。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暖正在迅速改变北极地区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北极地区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国际地缘政治区域,对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战略利益显著上升,北极升温和海冰融化对中国的生态系统、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和沿海地区安全等具有潜在的不利影响;北极地区将变成一个新的能源和资源产地,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北极航道"的开通将对中国产生深远的战略影响,带来各种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3.
从狭义的国际政治(国家间政治)演进到广义的国际政治(全球政治),始于冷战后期,而全球政治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流则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全球政治时代的来临,使得安全维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纵向维度看,安全关注层次从国家向上扩展到国际体系和次国际体系、向下扩展到次国家和个体,由此导致安全指涉对象和安全化行为体不仅包括国家行为体,而且包括各种非国家行为体;从横向维度看,全球政治时代的安全关注已超越传统的政治和军事议题领域,拓宽到环境、经济和社会诸议题领域。北极地区的安全层次和安全领域变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随着全球政治时代的来临,北极地区议题的安全化也日益引人关注。作为近北极国家,中国兼具安全指涉对象和安全化行为体的双重身份,在北极地区议题的安全化过程中,既要关注自身国家安全利益,也要关注超越国家安全利益的人类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14.
美国智库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保持密切关注,并持续影响美国对华北极决策.以代表性的从事北极问题研究的美国智库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有关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相关研究成果,梳理分析其观点倾向、研究重点、代表学者等内容,可以发现,上述智库有关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研究的关注议题和研究人员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相关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研究观点和对策建议对美国北极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北极争夺战”的国际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俄罗斯科考队于2007年8月2日在北极点插上俄罗斯国旗后,北冰洋国家纷纷采取各种行动,使“北极争夺战”不断升温。与过去北冰洋国家以“先占”、“扇形原则”为理由夺取北极不同,这次俄罗斯寻求的是国际海洋法中的“外大陆架制度”。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任一沿海国可以拥有自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在一定条件下,沿海国还可以拥有自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以外、350海里从内或2500公尺等深线100海里以内的外大陆架。但是沿海国对其外大陆架,要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出申请并出具科学数据,得到后者建议后才可以划定。而且沿海国在其外大陆架上拥有的并非主权而是主权权利。所以,国家在北极地区的权利应由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通过国际条约的形式确立。  相似文献   

16.
丹麦的北极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麦虽然是个北极小国,但因为格陵兰岛巨大的资源和航道利益,所以高度重视北极。它所发动的伊卢利萨特宣言,反对将北极问题国际化,坚持在已有的国际法基础上和平解决北极国家间争端。伊卢利萨特宣言既显示了丹麦借助气候外交提高国家地位的努力,也昭示了北极争夺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冰上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重要倡议,也是中俄北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俄两国在推进“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特定的挑战与问题。首先,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衰退的国力削弱了俄罗斯开发北方海航道的能力,而俄罗斯对华“二律背反”的心态也对中俄北极合作产生了负面影响。其次,中国在建设“冰上丝绸之路”过程中也在承担着来自西方反华舆论、中俄合作的分歧所带来的压力。为此,应从辩证看待中俄北极合作关系、建立参与北极事务的止损机制以及增强参与北极事务的战略战术设计等方面采取措施,对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进程提供细节性优化,为促进北极地区的善治提供有效范本。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世界正面临全球公共产品供应严重缺乏的困境,北极治理亦面临有效性不足等问题.中俄共建的"冰上丝绸之路"具有国际共享性、平等参与性、内容多元性等特征,不仅为北极航运与互联互通带来了便捷,更为北极治理与全球治理提供了一剂良方."冰上丝绸之路"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主要包含以北极航道开发为主要内容的跨国运输体系,以北极航运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安全治理,以深化交流合作为要旨的国际论坛,及协调各国在北极地区行动的跨国协调机制.增强"冰上丝绸之路"公共产品属性,可以通过增加供应渠道、提升供应质量等途径实现公共产品供应能力的提高;通过增强公共产品开放程度、发展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实现产品使用范围的拓宽.  相似文献   

19.
北极柳     
正寒风凛冽的北极,大部分地区属于永久冻土带,冬季气温常在零下60度以下,地球上最小的树——北极柳就生长在这严寒之地。世界各地多能看到柳树,一般长得高大茂盛,但北极柳却非常矮小,只能匍匐在地贴着地皮生长,植株就像一蓬草,一年中枝条只能延长1毫米至5毫米,即使生长多年,北极柳也仅有20多厘米高,全然没有江南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悠然秀色。但条件的艰苦,没能阻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近年来欧亚大陆冬季冷冬现象频现?是什么导致了今年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地区极端天气气候灾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日前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秋季北极海冰偏少是"罪魁祸首"。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武炳义介绍,2005年、2007年、2010年和2011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极端偏低,随后的冬季欧亚大陆频繁发生气候灾害。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