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上市公司的具体数据及公司治理因素两方面分析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对债务杠杆的影响,结果表明:因为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持股比例普遍较低,管理者与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相关性没有达到一致,中国管理层持股的壁垒效应较为突出。随着管理者持股比例的提高,管理层在公司的地位更加强势,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为了减少外部监管以及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层会降低公司的债务杠杆。但是在公司治理水平高的公司,内部的有效监管可以减缓这种管理层持股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壁垒效应,因此,上市公司的高水平治理对管理层有监督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2.
《时事资料手册》2006,(2):79-79
今年1月,国资委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允许大型国企管理层成员在企业“增资扩股”时持有企业股权.但持股总量不得达到控股或相对控股数量。根据《实施意见》,“管理层”是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负责人以及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管理层通过增资扩股持股”不包括对管理层实施的奖励股权或股票期权。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过程中,引入管理层持股的实践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但在反复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个观点的交织。一方观点认为,管理层持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国有控股公司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以及"与股东利益不一致"等公司治理问  相似文献   

4.
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华丽 《前沿》2005,(1):51-53
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制度创新 ,对企业的有效整合、降低代理成本、经营管理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都有着重要作用。然而 ,我国在实施管理层收购的过程中仍遇到许多问题。本文针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解决某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张纯  ;曾爱民 《求索》2014,(6):114-119
管理层持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一直是全司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以沪深两市全体上市全司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分别对金融危机前期与金融危机期间进行实证研究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否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管理层持股比俐、净资产增长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俐均与企业价值正相关;在控制变量范围中,不论是否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未流通股比俐均与企业价值高度负相关,且超过管理层持股的影响;金融危机冲击下,管理层持股比俐与企业价值的正相关关系略有减弱,但并不显菩。说明在我国管理层持聪比俐较低的大环境下,管理层持股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广东民营上市公司2005年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企业经营绩效与股权结构存在"区间效应"。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0-18.82%之间时,ROE(净资产收益率)随着CR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18.82%-39.40%之间时,ROE随CR1的增加而上升;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大于39.40%时,ROE随CR1的增加而急剧降低。目前广东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层激励不足现象,建议采取增加管理层持股等措施,以加大股权激励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3年1月至2016年5月我国A股连续两年财务亏损的上市公司样本,实证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财务失败模型预警能力的影响,其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财务失败呈负相关关系,即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越高,公司财务失败的可能性越小。同时也发现加入机构投资者持股变量后模型的预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结论对上市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山西政报》2006,(14):18-19
第一条 为积极稳妥、规范有序推进山西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规范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持股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60号),国资委、财政部《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国资发产权[2005]78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晋政发[2004]46号)等文件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出台表明我国立法者的态度是鼓励收购的。但实践证明有碍经济发展的敌意收购绝非稀有,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反收购策略和成功的运作,笔者认为有必要赋予我国目标公司的管理层一定的反收购权力,采取一系列反收购措施以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利益。同时在收购过程中,要规范我国公司管理公司的反收购手段,明确其权力的界限,还要看到中国证监会的行政权力,它往往是决定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但对此却有必要加以约束。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从管理层权力视角研究高管持股对企业成长影响的研究发现,高管持股能够促进企业的成长,管理层权力增强的高管持股对企业成长起促进作用,但不同企业性质之间存在差异,国有企业的高管持股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强于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主对实际控制权的持有,使得其持股比例并不对企业的成长表现出显著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具有远见性,倾向于长期持股,带来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有动力并能积极参与公司治理,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外资非机构投资者对研发(RD)投入的增加有抑制作用,其中境外法人往往不愿意与我国上市公司分享并共同开发研发项目,具有短视性;境外自然人对研发(RD)投入的影响不明确。  相似文献   

12.
梁海  赵丽娟 《理论月刊》2004,(3):143-144
我国正准备实施MBO上市公司收购主体的确认,然而,现有法律、政策是否允许这样的公司存在尚没有规定。这样就带来系列问题,如:收购资金来源的合法性,收购价格的公允性?MBO完成后上市公司如何保持独立性?现有的MBO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等,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以2012年至2014年三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所披露的数据为样本,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就创业板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成长性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公司成长性是正向影响作用;机构投资者持股制衡度与公司成长性是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创业板上市公司一是可通过提高自身整体质量吸引机构投资者投资;二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应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三是机构投资者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14.
MBO在国外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MBO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国内上市公司MBO螫是的定价问题影响MBO效用的发挥,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基于该问题的重要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现发布《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行为,监督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义务人按照  相似文献   

16.
管理层收购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层收购(MBO)兴起于西方,已在国外发展了20多年。20多年发展的事实表明,MBO可以有效地把公司发展和管理层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起到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我国,不少企业目前普遍存在激励机制不健全、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等问题。借鉴国外成熟的管理层收购制度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向能 《岭南学刊》2008,(1):109-112
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现象将会大量涌现。对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如管理不当,会导致证券市泡沫膨胀、内部人控制、虚增公司资本、损害债权人及股东权益等问题。对此,应借鉴国外相关法规,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相关法规引导横向交叉持股,限制纵向交叉持股,并从规范交叉持股公司的信息披露、关联交易、会计处理,完善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等方面采取措施,以加强对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国有股减持与国有企业员工的股权激励是现阶段国企改革的两个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 ,通过减持国有股实现管理层 /员工购买并持股的国有股减持方案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是改进国企上市公司产权制度基本缺陷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9.
徐静 《求索》2013,(12):28-30
本文定义了管理层激励的一致性水平指标来衡量对管理层激励的效果,并检验了其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选取2002--2011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Basu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层激励的一致性水平与盈余稳健性呈负相关关系.即对管理层激励的一致性水平越高,企业的盈余稳健性越低。实证结果证实了契约因素是稳健性产生的重要动因.并且丰富了管理层激励效果与盈余稳健性的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规定,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对外资企业的过渡期设定在3~5年,并将税收优惠转向以产业优惠为主,地区优惠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