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鼠死后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Liu ZP  Chen X  She YW 《法医学杂志》2004,20(2):68-69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研究大鼠死后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方法SD大鼠断颈处死后于不同时间段取心、肝、脾、肾器官组织,经胰蛋白酶消化等处理后制成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术,在620nm波长处检测各组不同器官组织细胞DNA含量,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大鼠各器官组织细胞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脾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趋势与死亡时间最具相关性,肝、肾次之,而心最差;死后48h,各器官组织细胞仅存微量完整的细胞核DNA。结论机体死亡后,各器官组织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可应用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来推断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2.
大鼠死后肋软骨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死后肋软骨细胞核DNA含量与晚期死亡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改良的Feu lgen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死后大鼠35d内肋软骨细胞核DNA含量变化进行观测分析。结果死后1~28d,细胞核染色逐渐变淡,至35d时已观察不到,死后肋软骨细胞核DNA含量与死亡时间呈直线相关。结论大鼠肋软骨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呈线性规律下降。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家兔死后不同时间心血红细胞钾离子含量,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随死亡时间增加呈线性下降(r=-0.829,p<0.025).在死后0~48h,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Y,mmol/10~12RBC)与死亡时间(X,hours)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7.56-0.071X或X=106.48-14.08Y.上述规律变化,有可能对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定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心、肝、肾3种组织内总巯基(TSH)、非蛋白质巯基(NPSH)、蛋白质巯基(PSH)含量并探究其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方法 健康大鼠颈部脱臼处死后,20℃恒温保存,分别于死后0 h、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提取大鼠心、肝、肾。利用吸光光度法,测定大鼠死后不同PMI 3种组织内不同类型巯基含量,分别建立其与PMI的相关回归方程。结果 大鼠死后168 h内,3种组织NPSH含量变化规律均不明显;心脏TSH与PSH含量随PMI无明显变化规律,而肝和肾TSH与PSH含量在24 h内升高,随后持续下降。肝、肾TSH和PSH含量与PMI的关系用二次方程拟合较好,其中肝TSH的相关系数最高(R2=0.834),肾TSH和PSH以及肝PSH的相关系数较低(R2=0.768~0.825)。肝、肾TSH和PSH含量与PMI多元线性拟合关系较好(R2=0.862)。结论 肝组织内TSH含量与PMI相关性较好,可用于PMI推...  相似文献   

5.
李斌  陶涛  李倩楠  闫红涛  金菊  黄红  廖志钢 《法医学杂志》2007,23(3):167-169,F0002
目的研究大鼠死亡后腓肠肌内糖原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断颈、机械性窒息、失血性休克三种方法分别处死大鼠,于死亡后0﹑0.5﹑1﹑1.5﹑2﹑3﹑4﹑8﹑12﹑18和24h时间点取腓肠肌,利用PAS染色方法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分析糖原含量变化。结果大鼠腓肠肌内糖原含量和阳性面积随死亡后时间的延长而呈线性减少。结论腓肠肌内糖原含量和阳性面积可作为死亡时间推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死后不同时间大鼠视网膜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图像,探讨视网膜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PMI)的关系。方法90只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15组,死后0—28h内(20℃),每2h提取视网膜细胞进行Feulgen-Vans染色;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视网膜细胞核的异形指数(ID)、积分光密度(IOD)和平均光密度(AOD),并运用SPSS12.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视网膜细胞核AOD和IOD随死亡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ID则呈上升趋势。28h内各参数变化的回归方程如下:YAOD=-0.009XAOD+0.590,R^2=0.949,Y100=-0.097X。+18.903,R^2=0.968,Y10=0.122X10+2.246,R^2=0.951。结论大鼠死后视网膜细胞核DNA含量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而呈规律性降解,并与PMI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机体的细胞核内DNA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通过计算机图像系统,选择核面积、积分光密度等7种参数,研究了15只大鼠心肌细胞在死后25~49h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心肌细胞DNA含量测定适合相对较长死亡时间的推断。结论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机体死后心肌细胞DNA含量将有可能成为推断死亡时间精确、客观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家兔死后离体血液ATP含量变化与放置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恒温(25℃)条件下家兔死后离体血液ATP含量变化与放置时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家兔8只,空气栓塞处死后即刻取右心室血液,置于25℃恒温水浴槽中,每4h应用ATP荧光快速检测仪检测血液ATP含量,所得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方差检验及回归分析。结果恒温(25℃)环境下,家兔死后离体血液的ATP含量,在8h内从死后即刻的2.46×10-12mol/L升至3.09×10-12mol/L,8h之后则随PMI的延长而下降,直至56h,56~72h ATP含量在0.13×10-12mol/L时趋于稳定。以Log[ATP]为因变量(y),离体放置时间为自变量(x),对死后0~56h的数据进行回归曲线分析,建立了3个推断离体时间方程,即y=-0.019x-11.359(R2=0.763)、y=0.001x2+0.016x-11.666(R2=0.962)和y=-1.281×10-5x3-0.007x-11.576(R2=0.980),其中三元回归方程的系数为0.980,曲线拟合度最好。结论家兔离体血液ATP含量变化与放置时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有望应用于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9.
死后组织DNA变化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调查死后组织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本文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死后0~96小时(0~96hourpostmortem,hpm)大鼠的骨骼肌、脾、肾细胞DNA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组织显示了随死后间隔时间延长,含碎片DNA细胞增多,含完整DNA细胞减少的趋势;DNA降解系列组方图分析结果表明,脾组织降解速度明显快于肾和骨骼肌组织;骨骼肌在制成单细胞悬液过程中的人为损伤,可造成DNA提前降解.  相似文献   

10.
眼组织推断死亡时间一直是国内外法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从肉眼观到镜下观,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和报告出现。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眼角膜、视网膜、玻璃体液及房水等均出现规律性的变化,并与死亡时间高度相关,可用于死亡时间推断。本文对其在法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死亡时间的推测是法医病理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皮肤具有一定生物力学特性,是机体死后分解破坏发生较迟的部分。本研究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死后大鼠皮肤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探索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系统测试雌性SD大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A组较高环境温度,B组较低环境温度)的死后皮肤生物力学特性。结果 A组大鼠皮肤死后张应力、延伸率在死后1d内先降低后升高,1d~6d逐渐降低,6d~7d略呈上升趋势;B组大鼠皮肤死后张应力在死后2d内先降低后升高,2d~16d逐渐降低,16d~20d略上升。结论 A组的张应力、延伸率和B组的张应力、应变能密度均表现出与死亡时间较好的相关性,是较好的推测死亡时间的生物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死亡原因大鼠尸体血液中红细胞溶血速度的变化规律,为死亡原因的法医学推断提供新思路。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断髓、置于99%CO的空间、高坠、勒颈方式处死后,取各组大鼠右心室血液,于死后即刻(0h)、8h、16h、24h、32h、40h、48h、56h、64h、72h,采用显微镜数码图像法进行全血红细胞计数(CBC),并对组内和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4组血液红细胞数量在死后即刻至72h期间,均随时间的延长因溶血而减少。其中0~16h,各组溶血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16~48h,速度加快,溶血速度以CO中毒组(88.50±25.99)%最快,其次为高坠(69.33±29.52)%和断髓组(48.78±3.17)%,机械性窒息组(41.90±9.61)%最慢,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56h后,溶血速度再次减慢,至72h机械性窒息组仍有少量红细胞存在。结论 4组不同死因大鼠死后不同时间红细胞计数均减少,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变化特征可为死亡原因的推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机体死后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是腐败的过程,也是器官组织细胞自溶的过程。在司法实践中,通过研究肝脏死后改变,可以更准确的推断死亡时间,为案件的侦破提供线索。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利用肝脏死后变化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探讨人死后肝组织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离体肝组织于死后48~72h内每隔4h提取样品,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进行检测。观察800cm-1~3 200cm-1范围内检测样本特征峰的变化,指认其对应的化学基团,选择强度比值I1094/I2923作为响应值,并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在48~72h内,随时间的延长,肝组织细胞主要散射峰峰位无明显变化,而其峰强度有明显差异;与核酸有关的峰(1 094cm-1)强度随时间推移有明显下降;与脂类有关的峰(1 454cm-1、2 923cm-1)强度变化不明显;各相对峰强(I1094/I2923)随死亡时间的推移而减小,并得到回归方程(r=0.914)。结论人死后肝组织细胞DNA降解随死亡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I1094/I2923值与PMI呈负线性关系。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有望成为推断死亡时间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观察大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死后不同时间其皮肤大体、组织学的改变,为推测较长的死后间隔时间建立实验动物依据。方法观察雌性SD大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死后变化,并间隔一定死后时间取皮、染色和镜下观察。结果死后发生骨、软组织分离,A组约需35d,B组需13d。皮肤有形细胞成分和附属器完全分解破坏,A组约20d,B组7d。胶原纤维在A组死后40d(B组12d)仍有部分保留完整。结论环境温度差异是造成A、B两组发生死后改变时程不同的主要因素,利用皮肤大体、组织学改变可望较系统和准确的推测晚期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条件下,小鼠肝细胞18s rR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小鼠断颈处死后置于10℃、15℃、20℃、25℃、和30℃温度下保存;从死后6h至72h,每6h分别提取肝细胞组织中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8s rRNA循环阈值(Ct值)的变化。应用插值函数进行分析拟合,建立死亡时间推断方程。结果各温度组Ct值随死亡时间延长均呈上升趋势,对所得数据进行插值拟合,得到一定温度变化区间内(10℃~30℃),Ct值变化与PMI关系的三元五次曲面方程:f(x,y)=-426.9+30.82x+44.48y-1.297x~2-1.837xy-1.388y~2+0.034 38x~3+0.038 17x~2y+0.038 67xy~2+0.028 77y3-0.000 612 9x~4-3.897e~(-7)x~3y-0.001 223x~2y~2+0.000256 6xy3-0.000 537 4y~4+3.606e~(-6)x~5-2.846e~(-6)x~4y+1.009e~(-5)x~3y~2-3.439e~(-6)x~2y3-2.556e~(-7)xy~4+2.664e~(-6)y~5(r2=0.999 4)。结论在外界温度变化条件下,小鼠肝细胞18s rRNA降解与死亡时间关系符合三元五次方程分布,利用插值函数拟合的方法可在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条件下进行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7.
大鼠死后骨骼肌FTIR光谱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平  刘勇  柯咏  鲁庆阳  邢博  樊拴良  王振原 《法医学杂志》2007,23(3):164-166,169
目的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大鼠死后骨骼肌随死亡时间推移的化学降解过程,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新的研究方法。方法大鼠断颈处死后置于(20±2)℃环境,不同的死亡时间点提取大鼠大腿骨骼肌组织,并运用FTIR光谱仪测定不同化学基团随死亡时间的变化。结果随着死亡时间的推移,大鼠骨骼肌组织不同吸收峰的峰强随着死亡时间增加呈现出四种不同的变化方式:增加、下降、稳定、波动,且不同峰强比显示了相似的时间变化趋势。结论FTIR光谱分析技术有望成为法医实践中推断死亡时间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家兔死后红细胞内钾钠离子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Gu JP  Liu AB  Song M  Chen GX  Han YX  Wang JB 《法医学杂志》1999,15(4):199-200
研究了40只家兔死后不同时间心血红细胞内钾钠离子含量变化及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发现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随死亡时间增加呈线性下降(r=-0.829,P<0.025)。在死后0-48小时,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与死亡时间显著相关。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在死后48小时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环境温度变化条件下,人体静脉血ATP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志愿者48名,随机分为6组,肱静脉取静脉血,置于10℃、15℃、20℃、25℃、30℃和35℃下保存;每4h应用ATP检测仪对不同温度下的ATP含量进行检测;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MATLAB软件进行差值函数分析拟合。结果各温度组ATP值随死亡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从取血即刻的1 573.683 E-13mol/L,降至6.00 E-13mol/L左右,所经历的时间分别为236h(10℃)、163h(15℃)、124h(20℃)、92h(25℃)、72h(30℃)和64h(35℃),对所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温度组下ATP含量变化与PMI关系的二元三次曲线方程(R2范围为0.976~0.990);进行差值拟合,得到10~35℃范围内ATP含量变化与PMI关系的三元四次曲面方程。结论在不同温度下,人体静脉血ATP降解与PMI关系符合三元四次方程分布,利用差值函数拟合的方法可在温度变化条件下进行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20.
家兔眼玻璃体液21例元素含量PMI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寻找一种精确推定PMI的方法。方法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系统研究了家兔死后96h内眼玻璃体液21种元素含量与PMI的相关性。结果眼玻璃体液Co、Mo、Cd、Sb、I、Pb、Bi、Li共8种元素与PMI无关。K、Mg、Fe、P、Na、Al、Ca、Ti、Ni、Cu、Zn、Sr、Ba共13种元素含量与PMI有关。结论眼玻璃体液K、Mg、Fe、P、Na、Al、Ca、Ti、Ni、Cu、Zn、Sr、Ba共13种元素与PMI有关。为研究人尸体眼玻璃体液元素与PMI的关系奠定了选择指标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