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洁 《求索》2013,(3):172-175
全球人口老龄化时代,老年犯罪问题正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究其产生的文化根本原因为:消极的老年观、空虚的老年精神世界、不和谐的老年家庭文化以及失调的老年制度文化。为了缓和并消除老年群体与城市主流秩序的冲突,建设和谐社会、形塑和谐文化,国家可以通过"文化善治"的方法来提升老年人主体的思想文化素质、营造和谐的家庭文化和增强老年法制规范的调和力,达到"以文化罪"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爱林 《求索》2011,(8):145-147
当代国内的法律文本蕴涵着本时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精神,其法制观念、求实精神和情感态度体现了当代主流的价值观念,其哲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体现了当代主流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方式,这些从静态文本中辐射出来的鲜活的主体法律文化心态,是新时期以来国家法律文化建设成果的结晶。当然,无论是静态的文本法律文化还是动态的主体法律文化心态,它们都是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新时期以来,我国法律文化建设中虽然存有负面因素,但先进的价值取向,弹性、立体、科学、开放的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的建立,无疑已经成为当今法律文化的主流,成为国家法制建设进步与发展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3.
唐丰鹤 《前沿》2013,(8):69-71
司法判断,包括了事实判断和法律判断。简单案件中的司法判断是一种规定性判断,而疑难案件中的判断则是一种反思性判断。在司法判断过程中,关于案件事实的判断要以事实的查明为基础,而关于法律的判断则要经历融贯性、修辞学和后果主义论证,所以,它是一种理性的判断。最后,司法判断并不是判断者的独断,而是一种具备"扩大的见地""再现性思维"和"共通感"的主体间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张冉 《求索》2010,(8):111-113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这种自知之明旨在强化民族文化在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地位。文化自觉具有文化的自我认同、文化间的相互体认以及对人类多元文化命运的共同认识等三要义。文化自觉的三要义反映了民族文化向"天下大同"自觉文化的发展过程及民族文化间"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文化自觉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有中国的思想内涵,更有世界的理论外延。文化自觉的理论体系也从哲学的高度反映出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创建,体现出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深刻的文化反思和高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对处于文化转型期的当下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法律语用推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长建  李国强 《前沿》2009,(10):63-68
法律语用推理就是在现有的法律规范不能适用的疑难案件 中,法官通过正当性论证寻找与特定情境的案件事实相契合的大前提,进而推理出结论的一种法律推理形式。法律语用推理的特点是:对语境的依赖性;根据语境增删大前提;推理过程不具有普遍性;"主体间性"法范式;论证的思维方式。法律语用推理适用于疑难案件,即与当初制定法律时所针对的情境发生了变化的案件。  相似文献   

6.
简圣宇 《前沿》2011,(5):68-71
从笛卡尔建构"我思"哲学起,现代主体性哲学开始了其形成、演变以及遭遇困境的进程。但无论是笛卡尔还是黑格尔,其主体性理论体系总弥漫着唯我论的阴影,过分强调自我主体的主体性,就将导致主体性的过度膨胀。一方面,人为制造了主体间的等级秩序,自我主体之外的其他主体和自然界往往被视为异己的"他者"而排斥;另一方面,由于不愿与其他异质主体进行对话、互动,自我主体逐渐走向封闭独白,结果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不但难以克服,而且愈加严重。这就昭示着主体性哲学必然被主体间性哲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化自觉就是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旨趣的人类文化自我意识,是对人类文化普遍本质和共同命运的深刻意识.它不仅为构建和谐世界确立了"多元一体"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理想,而且提出了人类走向和谐世界的实践程序,强调人类只有通过跨丈化对话、全球合作和全球制度实现当代世界秩序的和平变革,才能打破"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公正合理、充满活力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8.
周山东  吕锡琛 《求索》2011,(7):107-109
《道德经》之"道",从伦理秩序的维度而言,是《道德经》理想社会中的合理的秩序,其以精神性的形式内渗于《道德经》所设想的社会秩序之中,本质上是包含客观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相统一的"自由意志秩序"。在《道德经》看来,要使"道"这种形而上的秩序落实为现实生活的秩序,不仅在于人们对"道"中所蕴含的秩序精神的自觉体悟与主观表达,调整现有的制度安排;更为重要的是人的行为活动的自觉践履。《道德经》以"道"为核心的伦理秩序思想,为和谐社会的伦理秩序建设树立了一个价值愿景,对和谐社会伦理秩序的形成也有着独到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构建网络空间的正当秩序、保障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亟需加快推进中国网络治理和信息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本文在分析信息安全法治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法律体系的发展思维、协同思维、开放思维和全球思维的基本思路,从构建科学完整法律体系的角度出发,分别对信息管理法、数据法和网络信息安全法等的立法作了初步分析,并从政策环境、执法能力、理论研究及政务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何宇宏  张征 《求索》2011,(8):73-74,67
思维模式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基因,并且由于它的抽象性而获得了更稳定持久的承传。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有很多种表现,但其根本特征是"一元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一方面形成了有你无我、非此即彼的思维倾向,一方面又与群体主义、经验主义等文化心理相结合,形成了"一边倒""一窝蜂"的社会文化现象,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至今犹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蔡拓  张冰冰 《探索与争鸣》2022,(7):31-46+177
备受西方推崇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由于近20年来世界大变局的新形势引发了诸多思考和讨论。虽然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发端于西方民主国家的互动,不过该秩序内含的扩张性和排异性推动着西方世界在冷战后力求将其扩展为全球秩序。在认知中,时常存在将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相混淆的情况,但事实上二者在思想理念、相应规划上均存在差异。与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基于现代性规划所形成的强势决定论不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拥有明显的世界主义倾向,对和平的诉求、人权的保障以及追求世界范围内的公平正义使得该秩序在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拥有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一方面要承认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在传播自由民主、市场开放、制度化安排等方面对世界起到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必须指出,该秩序的干涉取向、等级思维以及自由主义内部缺陷不仅给国际社会带来破坏性影响,而且导致自身陷入危机。在全球化迅速发展、全球问题愈发严峻的今天,国家主义的思维模式注定无法获得广泛认同,以世界主义为指导,将人类视作相互依存的整体,进行平等的对话、协商与合作才是摆脱诸多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刑讯逼供是公安机关在执法中难以治愈的顽症。它有悖于诉讼文明和司法民主的现代性要求,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主旋律中的不和谐音符,既不利于打击犯罪也损害了司法公正。在国际社会反对酷刑、强化人权保障的今天,随着"法治"话语在我国刑事诉讼"场域"的不断展开,刑讯逼供已经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从关注公安民警的思想意识着手,分析了传统法律文化和思维哲学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在该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从二分思维到间性思维:构建平衡的文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其学 《岭南学刊》2010,(5):97-103
二分思维是一种对立性思维,它忽视或掩盖二分双方的互动和勾连,将二分的双方对立化了。在间性思维中,不再有主客的对立和隔绝,间性思维主张接纳他者、客体,把他者、客体当作与自我、主体一样的平等的伙伴。间性思维首先是一种关联性思维,关联他者意味着承认每一个人都有按照他自己的价值和计划行动的权利,表达了主体之间的沟通性,抛弃同质化和对差异的否定态度。间性思维也是包容性思维,包容性内在地蕴涵了差异性,包容对差异的尊重,也就是对多元性、多样性的尊重。要关联他者、包容他者,必须要解放他者,要敞开心扉、彼此开放,要相互信任,主体双方要努力在对方身上寻找有利于自己的互补点。主张超越二分思维,走向间性思维,其目的在于构建平衡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4.
试析文化产业对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玉刚 《学习与实践》2006,(11):144-151
文化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强弱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竞争力,即国内文化市场竞争力和海外文化市场的竞争优势,以及文化创新力和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发展文化产业对提升文化竞争力具有多维价值。在文化和文化产业成为理解全球化的一个维度,美国依赖强势文化主导世界文化秩序重组和发展走向的情况下,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尤为紧迫。  相似文献   

15.
管增军 《青年论坛》2005,(1):110-112
世界经济一体化推动了法律全球化 ,特别是国际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助于形成内外联系紧密的国际经济法律秩序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究其实质 ,国际经济立法的一体化在相当程度上是发达国家利益驱动的结果 ,在市场自由理念的背景下 ,国际经济关系法制化并非一个线性的发展趋势 ,而是充斥着各种矛盾与冲突。法律规则还远未取代政治谈判成为调整民族国家间经济关系的主要手段 ,而是带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本”与乡村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星 《前沿》2012,(1):81-83
社会变迁改变了传统秩序规范的社会结构背景,也改变了乡民的行动模式。随着乡村法制建设的持续展开,法律这套新的秩序系统看似已经在乡村社会构建起来;在很多情况下,法律逐渐成为部分乡民行动的潜在逻辑,但乡民并不能轻易获取、使用法律资源以增强行动效果。究其原因,乡村法制建设往往只是停留在资源输入层面上,然而,真正的难题并不在于将法律资源"推入"乡村社会,而是探究如何通过法制建设为乡村社会创建更多"法律性"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7.
陈伟 《传承》2011,(5):58-59
"理一",道理是一个;"分殊"就是不一样的意思。我非常关心全球伦理问题,最近关心的一个重点是全球地域化。在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的情况下,有两个表面看起来相反的潮流:一个潮流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另一个潮流是在地化(Localization)。事实上相反而相成,所以英文字就造了一个新的字,叫"Glocalization"(全球地域化)。"理一分殊"发展到今天,跟全球地域化问题发生交接。所以我今天讲"理一分殊"发展的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卢爱华 《前沿》2012,(9):163-164
文化在当今世界已经上升为主导全球秩序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不及美国的1/10,因此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语言文化传播策略,构建中西文化共通的意义空间;根据中国文化传播的目标建构传播者的信源可信度的评价标准;分析中国文化移植到异文化语境后的进展情况,在与"他者"的对话中重新认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9.
李刚 《人大建设》2001,(9):38-39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缩写为WTO)目前拥有137个成员,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WT0成立以来,已经达成了《全球基础电信协议》、《信息技术协议》、《全球服务贸易协议》,促进了各国贸易市场的开放。WTO的宗旨是通过一系列法律原则来保证公平合理的经济贸易竞争环境,以法律机制解决国际贸易争端,从而促进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贸易秩序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左世忠 《前进》2012,(8):33-35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数千年的风雨洗礼,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传统和文明历史,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山西这样一个既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是我国“司法鼻祖”皋陶诞生地的地方,不仅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文化,还有着深厚的司法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所包含的“德礼融于法”的重要特征和追求秩序、注重和谐的内在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如何科学把握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院文化建设的契合点,在批判的传承中探索法院精神文化建设的路子和方法,是我们在推进现代法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