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取向的抉择应当坚持“四个为本”许志锐在《经济日报》撰文认为,新时期我国公民价值取向的抉择应当定位于"四个为本"。1、共同价值理想一强国为本。把共同价值理想定位于"强国为本"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建设四化、振兴中华、强国富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全家悦 《前沿》2012,(14):29-31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文化价值集中体现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包容性和普适性,连续性和创造性,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增强党的合法性基础。现在我们党逐步由以往"政党的强势主张"乃至"意识形态化的规定"的方式,过渡到现在寻求"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的文化价值规定方式。这一规定方式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根本方向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主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迫切需要建构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体现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一)西方经济学体现的是私人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西方经济学具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性质,崇尚私有制而反对公有制,鼓励私有资本对于利润的追逐,必然导致  相似文献   

4.
王浩斌 《前沿》2012,(11):54-5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现为一种文化生成;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价值观、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以现代性理念为内核的文化价值观等奠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底蕴;而"共产主义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现代化价值理念"则分别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核、中间文化层以及文化外围。  相似文献   

5.
梁亚敏 《前沿》2010,(19):8-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的本质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凸显渗透与反渗透、入侵与反入侵的当下,切实解决好四大根本问题: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是意识形态领域解决摩擦、应对消长、有力整合各种思想意识的重要前提,更是不断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需要和现实召唤。  相似文献   

6.
《前进论坛》2011,(6):11-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政党的灵魂和旗帜,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政党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而且展示了中共执政党在时代主题转换、世界政党意识形态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对大局大势的把握和执政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永在 《理论月刊》2008,2(2):13-15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而社会意识形态则是社会意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阐述了社会意识形态特点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详细地论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科学论断,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挑战之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其“和平演变”战略在时时影响着我国的生存环境,在时时影响着我们的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挑战之二是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等的多样化,带来了人们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这给弘扬主旋律,坚持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导向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9.
周耀宏 《理论月刊》2010,(10):56-59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复杂多样,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流意识形态权威的建构必须着眼于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与实践,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形成持久的理论认同。  相似文献   

10.
樊建武 《前沿》2013,(6):48-4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党的十七大中就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明确要求,十八大又进一步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青年学生的良好的知识体系和思想道德的重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出发点和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常宝红  安巧珍 《前沿》2011,(4):195-197
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体现高职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最本质、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价值观,按照核心性、普遍性、统一性、导向性的基本原则,从"做人"和"做事"两个层面对大学生所应遵循的价值取向、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规范标准进行研究,构建以"爱国敬业、开拓创新、理性务实、勇担责任、诚信合作"为基本内容的当代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作为大众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鲜明的现实价值取向和强烈的文化渗透能力,广泛地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型有着深刻的关联。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存在着矛盾冲突。而解决这一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建设,必须从大众文化控制权的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大众文化的转化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外在形式的转变三个方面来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3.
汤序俭 《前进论坛》2010,(10):61-6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形成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革故鼎新、开拓进取、海纳百川、协和万邦精神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
李俊 《传承》2010,(36):66-6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重新构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显得十分紧迫。因此,针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纷繁复杂的现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健康发展、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傅艳蕾 《前沿》2014,(23):58-59
从"需求"视角展开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与吉登斯的共性。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侧重"物质需求"阐释意识形态内容的来源,而吉登斯侧重"心理需求"阐释意识形态形成的方式。根据这一理论分析和比较,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坚持意识形态内容和形式"两手抓",不仅要关注意识形态内容本身的建设,而且还应关注意识形态形成的方式方法及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赵伟 《前沿》2011,(1):65-69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有"虚假意识""观念上层建筑"和"拜物教"三种不同的界定。国内理论界对这三者的关系一直是聚讼不已。实际上,上述三种结论并非简单的对立或等同的关系,相反它们呈现为一种不断扬弃和提升的进程。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的探索采用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最终在拜物教理论中实现了对意识形态的全面、具体、历史的把握。准确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精髓,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17.
金海斌 《人民论坛》2014,(12):46-48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影响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发挥。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关键时期,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尤为重要。分析我国意识形态的矛盾特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这正是理论研究、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者所要搞清楚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中产阶层文化价值取向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产阶层形成了多元文化价值取向,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分割”的伦理模式,生产伦理和消费伦理在体现主体创造性和主体意识的层面上统一起来;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化及主体意识;中产阶层的“利益”追求和“价值”追求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职业中的矛盾型人格导致中产阶层价值观方面的不和谐和矛盾性。为了更好的发挥中产阶层良好的社会示范作用.维护社会稳定,应该整合中产阶层多元文化价值取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安全在根本上体现为人们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内在价值主张的高度认同和自愿践行。为维护、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列宁开始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之后,苏东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走过了一条强调绝对安全、分化斗争、直至消亡的曲折之路。通过对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考察,可以从中得到如下经验启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关乎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要具有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宣传和斗争要有合理的界限与形式。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是体现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系。从新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来看,红色文化建设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因此,红色文化体系建设,一方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诉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对当代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指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