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培志 《前沿》2013,(7):119-121
社会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它与人的基本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阶段、水平、环境密切相关。我国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的实践与社会权利的实现具有内在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也是在维护、实现公民的社会权利。维护公民社会权利既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也是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保障。基于维护公民社会权利出发而实施的民生、社会事业的发展策略、相关政策,不仅具有人文价值关怀,而且还能够有效避免"短视""断裂"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萍 《中国人大》2011,(1):36-38
"人大代表的这些建议,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凝结了人大代表的智慧,是人大代表依法行使权利、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体现,为民政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依法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发展公共服务,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有力支持。"2010年12月24日下午,  相似文献   

3.
以经适房、廉租房为代表的保障房建设承担着"居者有其屋"的民生重任!这个责任非常重大,甚至可以说,保障房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民生民心,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政治问题。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有序、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国家政权稳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创新民生事务的管理机制应该导入协商民主机制、注重转变政府角色、设计合理的协商政治制度、确保宏观控制与微观放开相结合,以求实现社会转型期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5.
刚刚过去的2012年,贵港市围绕建设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三年目标任务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港口、园区、城建、农业、民生等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一年打基础"的目标,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民生得到逐步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法院执行工作承载着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诸多功能。在"执行难"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执行信访突出、执行公开呼声渐高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人民群众对执行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做好做实执行工作,徐汇区人民法院通过建立"执行事务服务中心",在执行理念、执行机制和执行规范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最近,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该院院长郭伟清。  相似文献   

7.
更阳 《中国民政》2011,(6):20-22
"十一五"期间,青海民政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按照"小财政支撑大民生"的基本思路和"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总体要求,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民生改善,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每年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达到70%以上,有效保障了各族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  相似文献   

8.
李蒲河  董静 《人民政坛》2011,(10):28-28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武平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把监督的重点放在"民生"上,无论是社会的稳定、城市的建设,还是学校的扩容等等,为了让人民群众更加安心、舒心、省心,县人大常委会一直不懈地努力着。  相似文献   

9.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会上,民生是代表委员们热切关注的话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民生的篇幅更长,内容更多,提法更新,他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要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共和国总理把对民生的关切和重视提升到人民生活"尊严"的高度。民生是民政工作始终如一的主题。民政部门如何在履行保障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的职责中,让人们生活得更有"尊严"?本刊特摘要辑发了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对民生民政的关注点以及一些建言建议,供各地民政部门在解决民生的实践中,把代表委员们的智慧转化为决策行动。  相似文献   

10.
当前,正值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时间窗口,各级党政部门的施政频繁见诸各个领域,重点涵盖"思想解放"以及对"现行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无论以何种形态出现,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共识。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民政部门应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亟须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四个转变",将创新理念转化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基础,切实维护城乡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相似文献   

11.
孙培雷  黄文洁  聂红 《前沿》2010,(8):186-188
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转变对学生事务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本文以"1280为您服务"学生事务工作模式的创立为实例,详细阐述了品牌管理在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中的运用及其成效和进一步推广需要注意的问题,指出塑造高校学生事务服务品牌的策略是实现学生事务工作模式转变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建构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治国 《前沿》2010,(23):125-129
目前各种风险或危机的肆虐,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然而又无法预测的后果,引起了世人的普遍焦虑和畏惧,"风险"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话语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德国社会学教授乌尔里希.贝克认为,当今人们所面临的风险是一种具有独特内涵的"风险",这种"风险"是当代社会的基本属性,这标志着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现代性发展新阶段——"风险社会",并对"风险"和"风险社会"的涵义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由此建构了其风险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3.
姜力 《中国民政》2011,(9):9-11
一 当前,中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十二五"期间社会建设领域发展的重要目标。城乡社区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依托、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巩固党在城乡基层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石,在社会建设领域和社会管理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十一五"带着太多的收获、超越、难忘和感动悄然离去,"十二五"寄托着更多的企盼与畅想轰然到来。 "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不断被强化为科学发展的主要目标;"改善民生、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节能减排"被确定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各种保障民生的计划和促进公平的行动成为2011年地方两会的最热。"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十二五"这些重要任务和发展目标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5.
王学斌  闫弘宇 《前沿》2011,(10):152-154
"怨天尤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尤其在农村,"怨天尤人"思想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这种表现不仅反映在农民身上,也在农村事务的管理者身上有突出的表现。"怨天尤人"是当代中国农民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心理,妨碍着农村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通过法治环境的建立,努力克服农民这一心理。  相似文献   

16.
张国成 《当代广西》2012,(19):38-39
民生连着民心。改善民生、造福百姓,是北海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北海大力倡导"真抓实干、把事干成、造福百姓"的理念,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让群众分享更多的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7.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今后5年工作的主线是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民生。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决定》,把改善民生作为实施"两创"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了具体部署。这是省委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性构建的"元叙事"是中华民族求独立、求复兴和人民群众求生存、求发展的民生诉求。这是中国特定的文化特质和历史语境所造就的并区别于西方现代性构建的"多元现代性"的独特形式。它在塑造、参与中国现代性建构进程中催生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自觉,孕育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推动着中国民生问题的转型。考察现代性构建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维度,有助于理解中国现代性的构建模式的发展的逻辑与整体目标。  相似文献   

19.
杜黎明 《思想战线》2012,38(5):110-114
发展民生经济,重在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互动耦合。将民生改善诉求融入投资和政府购买决策,民生改善的价值追求就会在社会消费中得以体现,民生经济也就得以持续发展。民生经济促进"中等收入陷阱"跨越,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是要在民生改善中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化解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是要以民生改善倒逼体制机制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构筑"中等收入陷阱"跨越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治本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凡河 《前沿》2010,(17):170-173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当前我国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矛盾,其实质是一种利益冲突,主要起因于社会差距扩大和利益结构失衡导致的社会不公。"无直接利益冲突"已成为我国社会冲突的重大病灶,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政府合法性基础。通过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利益结构,缩小社会差距,促进公平公正是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治本之策。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政府转型,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根本上消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社会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