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机制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现状的描述,揭示了目前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途径,分析了目前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机制的三大途径: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政治参与渠道,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提供环境保障;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提供文化保障。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之而生的新的社会阶层不仅是我国“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对象。如何做好新的社会阶层的工作,是新世纪新阶段党赋予统一战线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论新社会阶层的作用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也出现了许多新社会阶层。正确认识新社会阶层变化的性质和作用,指导和引导他们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加速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加强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随之产生的新的社会阶层队伍不断壮大,随着他们经济地位的提高,政治参与的愿望也越来越强,一方面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在参与方式上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部分成员运用体制外的非法渠道,有序政治参与途径有待扩大。本文试图从加强制度建设;积极畅通并拓宽参政议政、表达意愿的渠道;培养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等方面入手,探索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5.
当前新社会阶层人士队伍中有部分人士存在政治游离感、政治参与具有功利化倾向、政治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阶层整体意识感淡薄等不足,这些不足是当前我们加强新社会阶层人士队伍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新社会阶层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加强政治引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和完善新社会阶层人士队伍的组织建设,以期对新社会阶层人士队伍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的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社会阶层作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浪潮中形成和发展壮大的社会阶层,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在保障新的社会阶层经济参与的同时,如何通过各种途径,保障和推进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实现他们的政治利益,满足他们的政治诉求,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国现阶段的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实现新的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是如何实现这种政治参与的“有序化“,即如何从制度上和实际操作上保证这种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关键是解决如何在现有体制框架内,不断提升新的社会阶层的参与意识,拓展新的社会阶层的参与途径,健全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各项制度,并通过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组织化途径,实现新的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一方面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和对立。本文结合具体实践,通过分析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面临的困境,提出扩大新的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受到社会发展的约束与制约;构建起符合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要求的社会整合机制,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制度建设与社会体制建设、加强社会危机管理以及增进社会理解。  相似文献   

9.
新的社会阶层是现代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分化的结果,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三个方面研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认同,总体来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我国政治体系持有积极态度。当前,参政议政渠道少、利益诉求实现得不到保障、多元化社会思潮等因素影响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增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认同需要构建共建共治的包容性治理制度,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政治交流、政治引导和政治安排。  相似文献   

10.
新的社会阶层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过程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通过对近十年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关于新的社会阶层的研究出现了四个转向:聚焦新的社会阶层的理论脉络梳理,由对新的社会阶层基本面向把握拓展至具体群体的深入研究,由对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利益诉求等延伸到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等不同向度的讨论,由面上探讨统一战线如何作为的问题转向点上的关注等,为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新社会阶层在此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壮大。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激发新社会阶层参与政治的热情和愿望,但新社会阶层的现实政治参与并不成熟,存在着功利性明显和规范性缺乏等问题。为适应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需求,通过思想观念、提升层次和机制构建等创新,把新社会阶层政治愿望和利益表达以制度化、合法化形式纳入现行政治体系中,发挥新社会阶层稳定社会的正面功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阶层出现了新的变化与新的特点,对如何保持党的纯洁性提出了严峻挑战.针对社会阶层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必须正确处理社会阶层分化与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关系,着力从思想引导、组织调适、利益整合、体制改革等方面驾驭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切实抓好党的纯洁性建设,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3.
新社会阶层作为一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浪潮中形成和发展壮大的社会群体;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着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主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在新社会阶层的成分构成及其政治需求、政治属性及其政治资源以及新社会阶层对统战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影响等问题上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略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完善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机制,需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政治参与渠道,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提供环境保障;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提供文化保障.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结构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也出现了变革,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研究我国当代新的社会阶层形成的原因,对于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阶层结构变革,认识新的社会阶层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新 《工会论坛》2010,(6):25-27
新社会阶层人士是我国社会结构现代变迁的产物,制度化地吸纳和规范他们的政治参与,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意义重大。新社会阶层人士兼具现代性和传统性,这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参与也具有双重性。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有利于促进阶层关系的稳定和谐,有利于促进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积极互动,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产物,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新的社会阶层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充分发挥新的社会阶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和依靠最广大人民共同建设现代化事业。  相似文献   

18.
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发展的理论脉络为主线,从理论渊源、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理论发展脉络;具体分析了当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从凝聚共识、组织支撑、体制建设三个维度讨论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薄弱点,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出发,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情况统计调查、搭建议事参政平台、创新沟通联系方式四个角度为优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提供了路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呈现快速增加的态势,在中国经济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但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由于成熟度还偏低,其存在的诸多问题给新的社会阶层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严重制约自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结构深刻调整的背景下,我国社会阶层发生重大裂变和重组。新时期新社会阶层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要做好新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以社团为纽带、社区为依托、网络为媒介、活动为抓手,把新社会阶层人士更广泛地团结和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