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预防与报应:刑罚目的的二元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耀伦 《法学评论》2006,24(1):33-37
刑罚目的在刑罚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学者关于刑罚目的的论述的比较,认为我国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和对犯罪分子施以报应,最终来维护和恢复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
刑罚目的是刑罚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它指导刑事立法、司法和行刑活动的全过程。在刑罚目的问题上长期以来存在着报应刑论与预防刑论之争,尤其是一元论的预防犯罪的目的成为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但这一观点,近年来不断面临挑战。刑罚目的应是报应与预防的统一,站在刑罚目的二元论的立场上,本文对刑罚的报应目的和预防目的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刑法理论界关于刑罚目的的通说是预防犯罪,这一通说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为了弥补现有理论的缺陷,在刑罚目的中融入报应因素已成为当务之急。形成以报应为基础的刑罚一体论是我国刑罚目的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已往我国学者对于刑罚目的各种学说理论,结合社会现实进行了分析,对于刑罚目的本身及其实现,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观点和解决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刑罚目的是指国家制定、适用、执行刑罚的目的,也即国家的刑事立法采取刑罚作为对付犯罪现象的强制措施及其具体适用和执行所预期实现的效果。我国刑法学者对刑罚目的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但当时尚未形成规模,进入80年代以来,如何界定刑罚目的的内容成为我国刑法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多种学说和主张。  相似文献   

6.
有关刑罚目的的激烈争论形成了报应主义与目的主义的长久对立,因二者均难以突破自身理论上的困境,使得一种新的理论——折衷主义作为报应主义与目的主义的调和理论应运而生。本文立足于我国的现实状况,认为在借鉴和吸收折衷主义理论的同时,应赋予其新的蕴意。  相似文献   

7.
刑罚目的研究——对我国刑罚目的理论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刑罚目的取向直接指导着刑罚的创制与适用。围绕刑罚目的的争论可谓众说纷纭 ,由此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学派。我国刑罚目的及其发展方向应建立在偏重特殊预防的基础上 ,兼顾报应的要求 ,应是报应与特殊预防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刑罚既具有惩罚的一面,也具有教育改造的一面。"惩罚罪犯的价值基础是公正,改造罪犯的价值基础是功利。"本文从刑罚的公正性和功利性要求论述了我国刑罚的目的应该是特殊预防与报应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商君书》是在现代社会中,记录商鞅法律改革思想的主要辑录。商鞅的刑罚目的理论,以人性恶为理论基础、以重刑、必得等方式为内容,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同时这一理论也为日后的秦法残暴及国势渐衰埋下了伏笔,以史为鉴,本文探讨了商鞅法治思想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商君书>是在现代社会中,记录商鞅法律改革思想的主要辑录.商鞅的刑罚目的理论,以人性恶为理论基础,以重刑,必得等方式为内容,来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同时这一理论也为日后的秦法残暴及国势渐衰埋下了伏笔,以史为鉴,本文探讨了商鞅法治思想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亲亲相隐”曾被当作封建消极的东西受到摒弃 ,但这种以亲情伦理为纽带的法律制度在当今社会中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本文从“亲亲相隐”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沿革出发 ,分析了其发展的历史向度 ,考察了国外对其的相关规定 ,并分析了其普适存在的相对合理性 ,从而反思中国当前的法治建设并提出了引入该种法律思想和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责任"一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司空见惯、人人熟知的词汇.但如果从理论层面对其内涵和本质作出综述或分析时,却难以找到共通或公允的认识或界定.通过对中西方学界关于责任内涵的梳理和比较,提出了责任的内在规定性实质,认为责任是一种内化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个体一般性的意识准备状态和价值判断体系,这种价值判断在特定情境条件下还将引发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内部动机并诱发相应行为.  相似文献   

13.
犯罪是和刑罚相对应的概念,合理的违法性论必定与能够充分发挥其效果的刑罚论相联系;离开对刑罚相关问题的认识,不可能清晰地揭示犯罪的本质。特殊预防和由费尔巴哈所首倡的消极一般预防都存在明显缺陷。积极一般预防论的主旨是通过指导公众的行为,确立公众对于规范的认同、尊重进而预防犯罪。行为无价值二元论认为犯罪的本质是违反行为规范进而造成法益侵害,刑法的目的就是维护社会基本行为准则的存在并最终保护法益,相应地,对刑罚的目的就不应当定位于通过威慑来阻止现实或者潜在的犯罪人和社会一般人今后不犯罪,而是要凸显规范的意义,引导公众按照行为规范行事,因而主张积极的、规范的一般预防,使犯罪论和刑罚论浑然一体、前后照应。肯定积极的一般预防论有助于准确认定中止犯、过失犯;同时,不会造成重刑化,不会无端限制个人行动自由。  相似文献   

14.
蔡佩玉 《政法学刊》2003,20(3):12-15
辩护制度产生于西方,作为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蕴含着“独立、平等、权利、民主”的法律文化,体现了个人本位和权利本位的价值观。由于这些价值观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存在巨大的冲突,使辩护制度在我国的实施碰到了种种困难。  相似文献   

15.
16.
在当代技术哲学研究中,"技术与现代性"是一个重要前沿性学术主题.技术与现代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技术使现代性成为可能,塑造并推动着现代性前进;现代性则提供了理解技术的基本理论框架,对现代技术的认识与反思不能脱离其现代性背景.然而,分别以二者为研究对象的技术研究和现代性理论目前却处于割裂状态,主要表现在:现代性理论对技术做了宏观、抽象的本质主义处理,在现代性的制度和文化两重维度中,技术被视作使社会制度框架或者文化认识运作和变化的隐性背景和工具,而没有被置于作现代性主要角色的应有位置.以微观案例分析为导向的当代技术研究则忽视了技术发展的宏观社会结构和现代性文化背景,不足以揭示技术发展动力问题.技术与现代性之间的融通需要跨越宏观和微观、结构和行动者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17.
农地的社会功能及其法律制度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私有化和变相私有化论在当前中国社会有着很大影响,这可能将农地法律制度引入歧途。作为其基础的农地权利致富论,在耕地问题上忽视了规模经营的结构,在农村非农用地问题上忽视了土地级差收益的性质。中国的农地法律制度应当充分考虑农地的社会功能。从农民生活结构等微观层面来看,农地生产收入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缺之则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劳动力再生产都难以有效维持;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化发展等宏观层面来看,农地给农民提供了稳定就业及生活意义,有效维持了城乡社会稳定。正因此,当前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应当得以维持,并可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及其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的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状态和特殊形式。它在价值目标、控制手段、外部环境以及社会约束等方面与企业危机管理不同。与常规公共管理相比,它具有决策风险大、管理难度大和人员素质要求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社会救助体系组织结构是由主管部门、管理体制、运行方式和监督机制等四个方面组成的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政府主管、部门协作、民间参与、基层落实”的社会救助体系,但现行的社会救助体系仍存在管理体制未理顺、主管部门不统一、运行方式不共享和监督机制不规范等组织结构方面的缺陷,因此,应从政策、技术、制度、人才方面加以建构.  相似文献   

20.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学术研究的需求与发展推动着社会排斥内涵的产生与演进。从最初狭义的指代贫困到广义的多维排斥,由状态到过程,由单向排斥到循环累积,社会排斥在排斥者与被排斥者的互动中产生。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社会排斥的内涵更关注其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忽略了社会排斥也是被排斥者心理层面的主观建构。研究在社会排斥是动态过程化内涵的基础上,使用压力反应从刺激源经中介系统到临床相的研究范式,构建新的发生路径。从初始的排斥状态,到施动者施加社会排斥,被感知的社会排斥经过被排斥者的自身能力、社会支持和认知等中介系统的调节,进行增益或消减,与未被感知的社会排斥共同累积作用于排斥的最初状态,如此不断循环发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