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婺源是闽浙赣苏区的重要区域之一,先后驻设过中共闽浙赣省委、皖浙赣省委、皖赣特委、浮乐婺中心县委、婺源县委等领导机关,留下了方志敏、邵式平、寻淮洲、关英等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红十军攻打婺源1931年12月,经侦察得知,原驻防县城的国民党保安团调走,城防  相似文献   

2.
1938年5月,正当中日武汉大会战拉开序幕之际,中共皖浙赣省委书记关英受中共东南分局的派遣,赴赣东北弋阳境内的磨盘山,通知活动在这一带的红军游击大队负责人杨文翰,令其所部下山改编为新四军,立即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相似文献   

3.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隅,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这里群山逶迤,层峦叠嶂,溪壑纵横,峡谷幽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之一,又是皖浙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解放战争时期,是华东局在皖浙赣边建立第二战场的中心区。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留下无数红军游击队战士的足迹;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江西红色旅游经典之十一:婺源——皖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陈爱中 @洪德平  相似文献   

4.
周重礼 《世纪风采》2006,(11):29-31
1938年5月,正当武汉大会战拉开序幕之际,中共皖浙赣省委书记关英受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的派遣,赴赣东北弋阳境内的磨盘山,通知活动在这一带的红军游击大队负责人杨文翰,令其所部下山改编为新四军,立即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相似文献   

5.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隅,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这里群山逶迤,层峦叠嶂,溪壑纵横,峡谷幽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之一,又是皖浙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解放战争时期,是华东局在皖浙赣边建立第二战场的中心区.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留下无数红军游击队战士的足迹;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6.
杨金鹏 《党史文苑》2012,(15):44-46
谭家桥战斗失利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从1934年12月下旬至1935年初,在皖南和皖浙赣边地区进行大小战斗10余次,却始终未能摆脱被动局面。1935年1月,方志敏率领的先头部队离开皖南向浙江开化和江西婺源、德兴苏区转移。在将要通过国民党军设在浙江常山、江西乐平的封锁线时,刘畴西率领的主  相似文献   

7.
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撤出根据地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苏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以项英为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同时成立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留守各路红军部队约1.6万人,根据中央精神组织突围,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在深山密林中坚持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当时江西边界有6块游击区:赣粤边游击区、湘赣边游击区、闽赣边游击区、汀瑞游击区、湘鄂赣边游击区和皖浙赣边游击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江西东北部和安徽南部,以浮梁程家山为中心建立的皖赣边革命根据地,是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934年3月到1935年1月,近一年时间,党领导皖赣边军民开展英勇的革命斗争,使这里成为闽浙赣省委领导下的仅次于赣东北中心区和闽北苏区的第三大苏区.一、皖赣边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皖赣边革命根据地东抵婺源,西临长江,南达乐平,北界东至,包括江西境内的河东、河西(均属浮梁境)、彭泽、波阳、都昌、浮梁、乐北、湖口、婺源、景德镇和安徽境内的秋浦、东流、祁门、望江等14个县和特区.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1938年5月,正当中日武汉大会战拉开序幕之际,中共皖浙赣省委书记关英受中共东南分局的派遣,赴赣东北弋阳境内的磨盘山,通知活动在这一带的红军游击大队负责人杨文翰,令其所部下山改编为新四军,立即开赴皖南抗日前线。可关英一踏上磨盘山,就一去不复返,此后,杨文翰红军游击大队更加猛烈地袭击国民党军队的补给线、兵站、仓库,到处打土豪、炸炮楼。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连连与我党交涉,在武汉的国民党军委会、蒋介石也向中共代表周恩来提出抗议,中共东南分局领导人项英、陈毅、黄道也多次派人了解关英的情况,结果无功而返。关英到底到哪…  相似文献   

10.
1927年,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革命先驱领导了震惊周围数省的弋横起义,为建立赣东北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1931年初,中共赣东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在横峰葛源镇成立。1932年底,经中央批准,赣东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改名为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中共徽州工委(后改为皖南特委)及其所属组织划归闽浙赣省委领导。从而构成了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纵横约50个  相似文献   

11.
1930年秋冬之交,蒋介石派遣大批别动队和杂牌兵,趁闽北红军到赣东北参加组编红十军,兵力空虚之机,大肆“围剿”闽北苏区。面对敌人的凶猛“围剿”,苏区军民进行了殊死的抵抗,但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闽北苏区大片土地被敌人占领了。消息传到赣东北后,中共赣东北省委决定  相似文献   

12.
景婺黄高速公路是全国首批首条典型示范高速公路,由景德镇至婺源到安徽黄山高速公路和婺源至德兴到浙江常山两条高速公路组成,是一条连接赣皖浙,与九景、皖浙、沪杭高速公路共同构成我国中西部通向长三角的快速通道;是一条牵手瓷都景德镇、中国  相似文献   

13.
黄道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历任赣东北省委组织部长.闽北特委书记.闽赣省委书记等职.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江西省委书记.1939年5月23日遇害于铅山河口.抗战初期他作为中共在江西的负责代表,同时主持新四军驻赣办事处的任务,在协助政府抗战动员,参加保卫大江西的工作,调停抗战内部的党派关系的功绩,仍为人们所怀念.  相似文献   

14.
《湘潮》2021,(10)
正湘鄂赣苏区是在秋收起义的基础上,经过平江起义,在红五军帮助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湘鄂赣苏区与罗霄山脉南段的湘赣苏区相配合,南与赣南闽西苏区、北与鄂豫皖苏区、东与闽浙赣苏区(又称赣东北苏区)、西与湘鄂西苏区相呼应,成为影响全国的六大苏区之一。中共在湘鄂赣苏区执政的实践,丰富了地域特色的党史、军史和苏区史。湘鄂赣苏区以长达10年的艰苦斗争经历,对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以及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苏区之一。湘鄂赣苏区的十年浴血奋斗,在土地革命战争史、中国苏维埃运动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湘鄂赣苏区是最早进入游击战争的南方主要老苏区。湘鄂赣苏区的游击战争,历经艰难困苦局面、艰险残酷考验、艰苦卓绝斗争,谱写了湘鄂赣苏区史最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深入探讨湘鄂赣苏区游击战争的特征,对深化湘鄂赣苏区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最早的省级党校──赣东北苏区党校李仰辉,方进平赣东北苏区党校,先后称之为“赣东北特委党校”、“赣东北忠发学校”、“赣东北省委党校”、“闽浙赣省委共产主义学校”,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方志敏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创建的一所党、政、军干部学校,也是当时农村...  相似文献   

17.
黄道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历任赣东北省委组织部长,闽北特委书记,闽赣省委书记等职。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江西省委书记。1939年5月23日遇害于铅山河口。抗战初期他作为中共在江西的负责代表,同时主持新四军驻赣办事处的任务,在协助政府抗战动员,参加保卫大江西的工作,调停抗战内部的党派关系的功绩,仍为人们所怀念。  相似文献   

18.
正在第二次土地革命时期,曾洪易曾经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曾洪易作为中央代表被派到赣东北苏区(1932年12月改称闽浙赣苏区),曾任红十军参谋长、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军区政治委员等重要职务,成为闽浙赣苏区最高领导人。在任职期间,曾洪易积极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和扩大化的"肃反"路线,使苏区和红军遭到严重损失。曾洪易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忠实执行者,曾给闽浙赣苏  相似文献   

19.
为了配合全国解放战争,1946年11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南(平)古(田)瓯(建瓯)地区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省党代会.会议总结了抗战以来福建九年斗争的经验、教训,并根据中央的指示和斗争形势的需要,将中共福建省委改为中共闽浙赣区党委(1947年11月改为中共闽浙赣省委).会议期间,接到中央<对福建行动游击战争方针的指示>,制定了<闽浙赣区党委关于发动爱国游击战争决定>,并部署了各地区爱国游击战争工作.  相似文献   

20.
过去党史界一直认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苏区是指弋阳、横峰、信江地区,而早期1928年赣东北特委书记饶漱石、黄光领导的赣东北苏区主要是在都昌、湖口、彭泽、鄱阳这边,并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赣东北第一游击大队,成立了赣东北革命委员会,进行了土地革命,开辟了红色苏区,"湖口暴动"攻占了县城,影响全中国。而这辉煌一页,主要是在赣东北特委领导下,邹觉民主席和中央特派员起了重要作用,对这段党史我们应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