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军 《南风窗》2007,(2):24-25
种种迹象表明,当改革步入艰难时刻,一场思想和文化的崛起正在孕育,而这正需要知识分子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2.
欧阳觅剑 《南风窗》2012,(12):51-53
如果说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针对不能运用理智的人群,那么,互联网时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可以说是针对被"洗脑"的人群,它或许可以"将被洗过的脑子再洗一次"作为口号。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启蒙运动"特指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先锋队是一群思想者,他们后来被称为"知识分子"。启蒙运动的精神与要义、知识分子的气质与行动自18世纪传承、从欧洲蔓  相似文献   

3.
<正>在谈到中国改革时,要区分两类知识分子。于建嵘说,"历来的政治社会变化,都需要知识分子提供意识形态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性说明,他们还提供变化在精神上的动力。当中国的官方知识分子提供不了这些东西的时候,改革也很难提供一个全民的共识。"于建嵘说的"官方知识分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知识分子,而是中国的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不能被称为纯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只能称为"跟文字和知识打交道的人"。虽然于建嵘尝试区分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知识分子和官方知识分子,但是,他从知识分子的功能上,用知识分子在改革中起重要的作用来划分。第一,提供改革正确性的背书;第二,提供变化在精神上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宁二 《南风窗》2007,(2):32-33
知识分子精神的断裂《南风窗》(以下简称《南》):你一直研究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脉络,你认为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精神的断裂点发生在什么时候?谢泳(以下简称谢):从思想史角度观察,1949年前在中国知识界,确实有一个自由主义的脉络,时代转换之后发生的一个主要现象是:自由主义的主要领袖人物都离开了中国,比如胡适、傅斯年他们,这些人开始主要集中在欧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后,回归到台湾。比如台湾大学当年的主力其实是老北大的底子。从思想史角度评价,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抗战胜利后有一些分化。其中比较有参政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左倾,  相似文献   

5.
林赞治 《南风窗》2014,(10):88-89
<正>从历史上看,当革命处于高潮,它趋于信仰至上,意志统一,不容异议和反对。而知识分子偏偏喜欢质疑,结果为革命所淘汰。革命首先是观念的革命。观念是知识分子的思想创造,其中,最富于成就的观念,就是个人自由和民主权利的观念。农民起义、宗教改革没有这样的观念,是知识分子——社会学家科塞称为"观念人"——最早把它写在革命的旗帜上。知识分子的角色知识分子萌生于中世纪,伴随工业革命和中产阶级的产生、发展而壮大为一个有为的群体。在价值观的形成方面,他们是从社会底层、被压迫阶级那里获  相似文献   

6.
李北方 《南风窗》2014,(18):42-44
<正>知识分子的选择,就是向社会大众也向精英把社会的原理讲清楚。人类终究是文化的动物,讲跟不讲还是有差别的。差距小点儿,"崩溃"就远点儿,如此而已。下层是个结构性的概念,没有上层、中层,也就无所谓下层,反过来说也一样,没有下层,上层、中层也就不成为上层、中层。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呈现金字塔状,但社会结构又不同于金字塔的静态,它是动态的,上下之间处于持续的相互塑造过程中。思考不平等的社会格局,核心的问题是上、中、下的结构性关系中上层与下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唐小兵 《南风窗》2008,(9):86-89
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众,面对威权主义的政治文化,和全面兴起的消费主义和犬儒主义文化,由是,他们在阅读民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时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共鸣。  相似文献   

8.
日本再认识     
李北方 《南风窗》2012,(16):46-49,44,45
德国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德国人可以将纳粹历史解释为一段歧途,认罪并不存在文化上的障碍。日本文化却没有提供这样的回旋空间,日本人只承认失败,不会承认错误。一个像欧洲一样联合起来的亚洲,一个以共同货币、自由贸易区和某种超国家的治理机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亚洲联盟,是很多有识之士的梦想。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提出过建立"东亚共同体"的设想,但这一意见随着短命的鸠山内阁的结束而搁浅。然而,在研究亚洲问题的知识分子群体  相似文献   

9.
南方朔 《南风窗》2010,(20):95-95
<正>现在,许多人都喜欢把"知识分子的批判角色"、"批评的权利"这些字词和概念挂在嘴上。有批评,才会有进步,因此对这种人我总是保有一份向往和尊敬,不敢有丝毫不敬。但真话总得有人来讲,批评的批评者乃是个人的人生实现,但这条路可真是寂寞万分。原因就在于以前的西方,有一两个世纪培养出的人道良心,它可以持续灌溉着批评者的热情之花。而在中国,"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价值流传,也使得知识分子批评的道德支持不虑匮乏,而且有很好的回  相似文献   

10.
河西 《南风窗》2012,(5):78-80
"所有个体生命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孤独的。过去的文学作品,讲到孤独,往往是在知识分子层面,知识分子的孤独处在高级的精神活动中,当然也会有非常好的作品,而我觉得更大的孤独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存在于劳动大众中间,他们从事的体力劳动越是繁重,精神上的孤独感越是剧烈。"  相似文献   

11.
山东济南的一对高级知识分子夫妇对女儿自小就实行“精英式教育”,并日见成效。正当夫妇二人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时候,不料,出类拔萃的女儿钟晓晓越发高傲、自负,最后竟然精神崩溃险些跳了楼……  相似文献   

12.
62岁的南方朔是台湾数一数二的政论家,在国民党的威权统治时期,他办党外杂志骂国民党;民进党上台,他又掉转枪口骂民进党和陈水扁;国民党重新执政,他对马英九的指责和挞伐一样严厉和不留情面。在他看来,知识分子应该永远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和权力保持距离。台湾《天下》杂志称赞他"期能从自学的民间学者成为思想家",但他本人对此并不高兴,"我这样没有多少学问的人都被称为思想家,台湾的知识分子太不用功了。"7月26日,本刊记者在香港与其进行了深入对话。  相似文献   

13.
司马南 《南风窗》2010,(19):40-42
只要一个社会巫术文化的"留老根"没有被割除干净,只要人们还相信神功、神医、神话,只要科学精神还没有成为整个社会人们的精神营养的主流,只要人们重视养生保健的同时却迷信那些独门绝技一招儿鲜,相信有人能够比科学高明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只要人们痴迷科学体系之外还有一些例外,存留了一些空间给奇人异人,只要您认同诊病治病的时候,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那么,大师很快地就会按照您的需要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14.
有政治关切的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如何处置?知识分子要获得其立言的独立性、批判性与超越性,似乎必须与政治权力保持一种疏离甚至对抗的关系,但知识分子立言的根本意图又在于改造政治和社会,并非仅仅停留于生产一堆"批判性的话语文化",那么知识分子似乎应该要寻求与政  相似文献   

15.
叶竹盛 《南风窗》2014,(21):8-8
<正>知识分子未必是有知识的人。王小波写过,"我年轻时当过知青。当时没什么知识,就被当作知识分子送到乡下去插队"。他还说,当年他被硬推为知识分子,实际上是有人要收拾他。先扣帽子再整人,这是那时的套路。后来知识分子终于正名了,王小波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这个称谓很快又变得不纯粹了。一些在公共话语圈踊跃发言的人,被戏谑称为"公知",也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有时候为了表达更为强烈的感情色彩,就说是"臭公知",算是对"臭老九"的继承。  相似文献   

16.
公知与伪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北方 《南风窗》2012,(12):54-56
有一些知识分子,内心没有自己的信仰,随波逐流,扮演启蒙者的角色,什么时髦宣扬什么,其本质是"掣维新之衣,以蔽其自私之体",这种人便是"伪士"。鲁迅期望他的文章"速朽",而且要"火速到来"。他的意思是,希望他所批判的黑暗面和他的文章一起被埋葬。但是,鲁迅的期待仍未实现,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思想里源源不断地  相似文献   

17.
专家之殇     
傅然可 《南风窗》2012,(20):45-47
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是一个有意义的、关乎社会现实的概念了,他们未必是高居庙堂的精英,更万万不会是鲁迅所推崇的"不顾利害"的"真的知识阶级"。他们是各式各样的专家,专家没有大小写之分,只有出场费高低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石勇 《南风窗》2012,(12):46-47,50
今天的中国,进入了一个"全面的利益冲突"时代。社会变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松散的群体,在整体上变了吗?赫拉克利特说:万物皆流。"知识分子",无论指的是一个有点含混的概念,还是一个松散的异质性群体,在时间的流逝中,也不会停留在它,以及他们曾经呆过的地方。在中国——当然不仅仅是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19.
邓晓芒 《南风窗》2010,(15):97-97
<正>在《书屋》今年第6期上读到摩罗先生为他的《耻辱者手记》第二版所写的序言《我们是需要自审的一代》,终于对他10年来的心路历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其实嘛,他所走过的路,不过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的一个缩影。想当年,"五四"知识分子何等激进、何等慷慨激昂,经过30年的奋斗,当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喊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时,大批怀有"五四"情结的文化人都不禁热泪盈眶,用胡风当时一首诗的标题来说,叫做"时间开始了!"  相似文献   

20.
唐小兵 《南风窗》2014,(20):88-90
《今天我们如伺谈政治》这册精选集中的商人群体、政治人物和知识分子,都或深或浅地在涉足这个时代的政治,政治在塑造我们对这个时代的特定理解形式,而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其实也在参与塑造这个时代的政治文化和公共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