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政党乃至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是要有一个明确的“道”,没有“道”就会迷失方向。明“道”是领导力的源头与核心所在,通过明价值所在之“道”、明愿景所向之“道”、明使命所归之“道”,给予人们行动的动力源泉,并引领他人一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物欲充塞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的道德行为逐渐失衡。孔子的“忠恕之道”能够给予我们极大的道德启示,对社会道德体系的重建具有重要作用。以孔子的“忠恕之道”为研究对象,解析“忠”、“恕”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说明“忠恕之道”的具体实践方法及对社会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3.
决策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的重中之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反者道之动”有助于我们为决策问题找到一条理性之途。在“反者道之动”与“决策”的联系与操作化问题上,把两种相反的意见推向极端并进行尽可能的扩大,表面上是极端非理性的,但是在此基础上同时开展充分的辩论和评估,却是获取辩证理性从而得到科学决策的理性之途。“反者道之动”方法在复杂性科学背景下应当也有望得到进一步扩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章瀚丹 《理论导刊》2021,(4):107-1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道”与“术”的辩证统一。“道”是指融通理论支撑、历史底蕴、实践经验与价值立场的理论逻辑,体现“立制之道”;“术”是指在党的领导下制度稳定、完善能力与运行机制的优势彰显,展现“驭制之术”。“道”与“术”相辅相成、互促互进,充分体现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实际”、党的统一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制度内生演化与经验总结、制度刚性与文化柔性之间的有机融合,向世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优越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道”的原初含义之一是“道路”,道路又可以引申为行走的意思,所谓“道,行之而成”。道又有言说之意,并体现为真理。与之相联系,道的追寻内在地包含言和行、知和行的关系。无论是言说,抑或真理,都有如何具体落实和践行的问题。道所内含的如上含义,同时也规定了理想人格的存在方式:人格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总是内在地指向知和行、言和行的统一。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这是中国文化所反复强调的,这种观念同时也是“为道”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6.
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离不开“约之以法”、“导之以德”的治企之道,换句话说也就是“制约”与“倡导”。一般说来,“制约”是硬约束,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倡导”则是软约束,具有  相似文献   

7.
代云 《学理论》2009,(27):90-91
孔子通过“摄礼归义”,进而“摄礼归仁”,将作为秩序的“礼”安置在人的价值自觉之上,其价值方向是肯定“德性我”,孟子继孔子之后将儒学发扬光大。道家学说的基础是形上学,即“道”论,“道”为宇宙根源,其根源性内涵包括:自本、周遍、主宰性、超越性。道家的价值方向是肯定“情意我/生命我”。儒道互补发生在战国末年至秦汉,以道补儒是以道家的形上学补儒家的心性论,其理论困难在于以“道”解释价值根源要么使价值问题不能产生,要么损害“道”之特性。以儒补道则需以离开道家的理论基点为前提,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8.
对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解释,在我国哲学界长期存在着争议.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讲的是老子的宇宙观,是其宇宙观的精髓之说,又是《道德经》立论的基石,而其中的“道”、“眇”、“噭”三个函义,是其精中之精,讲的是其宇宙观的三个层次.以下是我对此章的解译:[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相似文献   

9.
避重复     
宏图 《瞭望》1992,(14)
长风甚烈,令人惊诧;出版“重复”之弊,却每每为人忽略。 姑且勿论竞相出版中外经典、名著,大量粗制滥造的“快餐”,冲击精心点校、翻译的精品,“劣币”驱逐“良币”,反“优胜劣汰”之道而行之;即使是佳作,一见于报刊,再汇编成集,三收入  相似文献   

10.
朱升波     
21世纪是“文化制胜”的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未来商战的决胜之道,已经不可逆转地从企业建设的“幕后”走向“台前”.因此,“以人为本”、强调人、尊重人、信任人的企业文化管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唯一适用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个时代的焦点.导入“道、法、术”三元结构理论视角,借鉴生态学思维从“道”的高度追问其哲学内涵,从“法”的维度践行其“硬性”保障,从“术”的路向研究其落地,并基于全球化视野塑其“道、法、术”的三维生态圈.  相似文献   

11.
唐德中 《团结》2003,6(6):28-30
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从青年起就发奋寻求救国富民之道,其“始决倾复清廷、创建民国之志”,早年就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人世之媒”而萌发的。他以政治家的头脑和革命家的眼光,十分关注青年  相似文献   

12.
孙子的“交胜”战略思想是中国传统兵家“和合”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启示我们:维护当代国家安全应以主权至上、国家利益为旨归,循“利交”之理;以广结善缘、增进理解为冀望,明“知交”之道;以和平协作、互利双赢为原则,达“和交”之情;以博古通今、仰观俯察为睿智,图“谋交”之策.  相似文献   

13.
人性假设与管理策略有着密切的联系.韩非认为人性是“自为”、自利的,是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他以“自为”人性论为理论前提,提出了以“势”为基础的以法治民、以术治吏的管理之道.韩非的这种管理之道,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化、有序化、规范化管理.韩非的以法治国思想与儒家的以德治国管理,是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14.
技兼于道是庄子技能美学的基本特点。道的贯彻有“广大”与“微妙”两方面,技能施展主要体现道的“微妙”之趣。微妙使技能得到诗性提升,美化为“游”的境界。技能诗化的条件包括静定、忘适、兆变、自然、融通等五个方面,其总的美学旨趣是技入化境、神与物游。  相似文献   

15.
美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来源于不断的创新与变革。本文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美国企业创新的“成功之道”,它具体表现为推崇变革与创新的企业价值观、尊重员工个人、重视教育与培训、开放式参与管理以及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等方面。美国企业的“创新之道”对我国企业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清代地方政权分为四级:省、道、府、县(包括非直隶州)。中央政令通过省、道、府而达于州县,通过州县而达于民。因此,县级政权是直接对民的施政机关,它在各级政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清朝统治者认为,“天下之治乱,视郡县而已”,而中央和省、道、府的职能“皆以整饬州县之治为治”。中央和省、道、府等上级机关都拥有对县官的监督、考查、节制之权。因此,如何管理好县政,是每一位州县官员都必须认真  相似文献   

17.
任万明  赵征 《学理论》2009,(27):96-97
戴震他从多个方面展开对意见之理的探究和批判。在戴震看来,阻碍人们获得理义和真理的原因不外乎两个,即“私”和“蔽”。“私”乃是“欲之失”,“蔽”乃是“知之失”。为了避免和克服“以己之意见”为理,达到“心之所同然”的理义,就必须“去私”、“解蔽”。“去私”的关键是实行“忠恕”之道,“解蔽”的途径和方法则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相似文献   

18.
德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用权之道。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干部品德缺失现象凸显的情况下,落实“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对于克服“以才掩德”、防止“带病提拔”、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19.
王作仁 《民主》2013,(6):60-61
大学之道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特殊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四书之首,程颢、程颐兄弟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整理编排,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据此,《大学》皆孔氏之遗言而门弟子阐释之专集。“大学”是针对“详训诂,明名读”的“小学”而言的,认为它是“治国安邦”的“大学”,“初学者入德之门也”。  相似文献   

20.
高峰 《党政论坛》2011,(21):64-64
在中国历史上,为使官僚阶层能践行“圣贤之道”,端正权力行为,为老百姓做个好的“道德榜样”,实现“以德治国”目的,往往使用“教育感化”或“严刑峻法”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