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印经济互利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然而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采取的疑惧抵制姿态成为当前中印关系面临的现实挑战。中方需要开放各种渠道,耐心等待印方对这种机遇的再认识、再参与;中印增进共识的沟通渠道是多样的、畅通的,中印首脑定期互访、多边会晤是最为重要的沟通方式,中印首脑多边会晤四大常设平台可以发挥多边沟通作用、促进互利发展;在发展战略的契合与对接、金融机构建设与货币互认兑换、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方案研讨与高铁项目合作等方面,中印发展伙伴关系已经取得不少共识与成果,中印经济互利发展不是从零起步,而是扩大战果。遭遇暂时困难的中印关系,在文明交流、互鉴与共存的东方理念引领下,可以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历史机遇,实现相互理解、尊重与信任,实现经济互利发展,进而促进亚欧大陆大联通、推动亚洲世纪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印安全两难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 ,两国都是处于上升中的大国 ,边界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因此 ,摒弃历史包袱 ,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 ,加深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是缓解中印安全两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冯乃康  李扬 《当代世界》2015,(11):50-53
<正>在以无政府状态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大国间围绕国家利益竞争、合作与冲突属常态。中印同为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能源竞争不可避免,而平衡竞争与合作关系更显得十分重要。"一带一路"倡议对实现中印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意义重大,同时也从优化能源合作环境、深化能源合作层次、拓展能源合作范围、推动能源合作制度化等方面为加强中印能源合作开辟了新机遇。中印能源安全问题中印同属亚洲两个极具世界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一直努力实现自身发展战略与亚洲区域合作及他国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但在"一带一路"辐射区域中,印度是唯一对中方邀请"态度保留"、"犹豫不决"的大国。与此同时,印度也在酝酿和发展以自身为核心的"季风计划",推进环印度洋地区合作。因此,"季风计划"往往被解读为针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制措施。实际上,"一带一路"倡议与"季风计划"在结构和本质上并不具有天然的对抗性,相反能实现相互对接甚至融合。通过概念对接、功能对接和文化对接,中印之间能够规避冲突、凝聚共识、开拓合作。中印战略对接是以非零和的方式建构非对抗性的新型战略合作模式。这一合作模式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也将推动地区经济合作程度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印作为两个正在崛起的相互毗邻的大国,都提出了许多新的发展战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印度莫迪政府提出了"季风计划"等战略,但中印彼此的战略对接存在严重问题,影响了双边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特别是2017年中印边界"洞朗对峙"不仅引起世界广泛关注,而且使双边关系出现倒退,并严重影响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南亚地区的推进。未来,中印双方需要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进行友好合作,才能更好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彭念 《南风窗》2013,(23):78-79
在没有可行的边界问题解决方案出台之前,中印都认为必须保证边境地区的暂时稳定。辛格实现两国总理年内互访,一个显著成果就是双方缔结了中印边防合作协议。1962年10月20日之后的一个月,中印在喜马拉雅山展开一场激战,中国称之为"对印自卫反击战",而印度称之  相似文献   

7.
中印两国拥有广泛的"认同"利益:对和平与安全的认同、对发展与稳定的认同等。中印应以上述"认同"为基础,通过双边及多边互动增进互信,建构"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同时,以"三个伙伴"为"身份"基础,明确和拓展双方的共同利益,以利益为导向,以"五通"为路径,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对接两国发展战略,实现国家层面的繁荣发展、双边层面的互信共赢、国际及地区层面的公正有序,最终建构中印"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中印两国关系是中国发展周边国家关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中印两国自建交以来,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缔结了友好关系,也经受了暂时的冲突和一度的挫折,并在关系恢复中走向成熟.时至今日,中印两国关系又有着新的发展合作的空间与领域更加广阔,在边界问题上双方已进行了三轮会晤,以期达成基本满意的方案.印度新政府继续推动中印两国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地发展,两国关系进入成熟与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近年中印两国军队的交流不断升沮。继2003年首次举行联合搜救演习之后,两国又计划于今年年底举行联合反恐演习。今年7月,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中国问题简报》刊登了一篇由印度新德里国防研究分析所研究员加格纳什·潘达撰写的报告——《中印陆军联合军事演习对双边关系的影响》,对中印两国军队的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与前景进行了分析。本刊刊登此文并非赞同其观点,亦非证实其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周士新 《国际展望》2014,(3):149-153
正2014年3月21—22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召开"亚信上海峰会:亚洲安全和发展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泰国、伊朗、吉尔吉斯斯坦、卡塔尔、塔吉克斯坦、韩国、印度和乌克兰的专家学者围绕亚信(即"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与亚洲新安全观构建、亚洲安全机制、地区经济一体化和亚信成员国经济合作、亚信会议成员国共建"丝绸之路"、加强人文合作,实现民心相通、成立亚信会议智库圆桌会议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讨论,达成  相似文献   

11.
日前,印度总理辛格成功访华,增强了双方的政治互信,找到了两国关系的准确定位,向国际社会发出了中印共同发展的积极信号。为此,本刊特组织了两篇关于中印战略合作与经济合作的稿件,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正>"一带一路"倡议以经济贸易和文化发展为双核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意义,同时也给中国文化安全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一带一路"倡议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不仅是当前中国对外开放的外交运筹和经济  相似文献   

13.
试析发展中印关系的几大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界领土争端、西藏问题、中巴关系以及安全问题,是中印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几大障碍。由于印度坚持边界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和几十年来一系列事态的发展,边界领土争端变得越来越复杂而难以解决。印度对西藏仍抱有“缓冲区”的意图,并且欲利用西藏和达赖作为与中国打交道的一张牌,中印之间的西藏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几十年来,中巴已经形成“全面的合作伙伴关系”,而印巴之间的敌对越来越加深;中巴之间的边界协定和军事合作尤其令印度敏感,致使中印关系不可能亲近起来。印度认为中国是它“最大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的威胁”,近些年来,印度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和加强“东向”的军事合作,致使中印相互之间的不安与防卫不可避免。在正常的状态下,这几大障碍难以克服。  相似文献   

14.
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领域与核心内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海洋能源区域合作和共同开发、维护海上能源通道稳定与安全,也有助于推进国际能源合作。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最大经济体,中国必须回应大周边地区对能源合作和能源安全的期待,拓展中国特色的能源外交,实施大周边能源外交战略,为区域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与沿线国家共同分享、合作开发海洋油气和海洋新能源,推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能源投资贸易便利化,在实现自身能源安全的同时,构建基于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的区域和国际能源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杨晓萍 《国际展望》2016,(3):126-141
秩序是指客观现状与主导国意志一致的状态。目前南亚并不存在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安全秩序,就其现状而言,在体系层面呈现出"失衡性"和"交织性"特征,这是构建南亚安全秩序的起点。失衡性决定了印度在传统安全上是南亚主导国的逻辑,而交织性则意味着主导国意志存在被影响的空间,这种状况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更是如此。目前,印度在构建安全秩序方面的价值取向尚不能通过其官方文件来解读,但很大程度上可通过其与一些关键国家在南亚的战略互动进行解读。在南亚地区,中国的崛起一方面使中印在传统地缘政治领域的竞争加剧,另一方面则使"发展导向"成为包括印度在内的国家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主流思维。第一种互动主要是竞争框架下的中印地缘互动模式;第二种互动主要是合作框架下的"中—印—南亚邻国"互动模式。未来,这两种战略互动模式的发展方向,将折射出南亚主导国的意志选择,从而从根本上影响南亚安全秩序转型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2018年,中国与尼日利亚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尼日利亚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大家庭。尼日利亚对"一带一路"认同度高、经济发展潜力大、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契合度高、中尼人文交流日趋活跃,这些因素是中尼共建"一带一路"的有利条件。与此同时,中尼共建"一带一路"也面临一些挑战,如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产业合作掣肘因素多、非政府组织势力强大以及西方和新兴国家的竞争等。展望未来,"一带一路"为中尼合作注入强大动力,并将成为新时代两国友好合作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7.
议会外交是一国立法机关旨在促进国家间关系所进行的对外交往,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印两国议会,都曾积极参与到本国的总体外交活动中,是中印外交比较重要、十分活跃的外交主体,为中印外交关系的建立、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印经贸关系:潜能与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印经贸关系经历了互补、中断、恢复、增长的过程。当前两国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振兴经济。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毗邻,在增强双边的经贸关系中,许多潜能有待发掘,也有实现它们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不能忽视负面的制约因素。两国应该在合作与竞争中,求得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德国总理朔尔茨提出“时代转折”命题。突破不向危机地区输送武器的禁令、扭转德国在防务支出上的“节俭”态势以及改变德国的俄罗斯政策等一系列动向,宣告了德国外交与安全战略的转型。德国外交战略转型既有外部环境变化方面的原因,也受德国国内政治力量转移的影响,其总体指向是大幅提升军事实力、实现联邦国防军现代化,以期在欧盟乃至国际秩序重塑中发挥领导作用。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面临国内民意支持存在变数、国防投入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中东欧国家疑惧等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20.
张超  吴白乙 《国际展望》2022,14(2):19-35
安全概念及其适用范围是国际关系学界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之一。冷战结束后,传统安全的边界被打破,非传统安全领域议题越来越多地占据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议题的中心地位。国家行为体追求绝对安全状态和无节制扩充安全议题,可能造成资源的错配和浪费,导致国内政治的保守化和国际交往的封闭趋向,最终反而不利于实现安全目标,从而掉入“泛安全化陷阱”。当前,国际上少数国家表面上以“国家安全”为由干扰国际合作,实则推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政策,对全球多边主义秩序规则、国际合作、大国关系造成严重冲击,其消极影响不可低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形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作为新兴大国,中国同时面临复杂的安全形势和较大的发展压力。中国应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理性平衡好安全与开放、发展之间的关系,审慎塑造安全议程,防止落入“泛安全化陷阱”。同时,中国在国际上应坚决反对滥用安全概念的行为,在新兴全球性议题上高举合作旗帜,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持续发展,积极推动国际安全治理机制改革和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广泛共识和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