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文章历来被认为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文风建设,早年毛泽东同志就专门写了《反对党八股》一文来批判不良文风,倡导新文风。近年来党中央一再强调惩治文山会海,提倡写有新意有思想的短文章,写语言生动活泼的好文章。与这一要求相比,当前我们的许多文章在使用语言文字和用词造句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良作风。主要是:  相似文献   

2.
张玺才 《党课》2010,(22):70-71
前不久,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克服不良文风、提倡优良文风,真正使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蔚然成风。”所谓“风形于上,俗成于下”,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文风不仅关系个人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反映党风政风,影响社会风气。领导干部要善言,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文、言之有矩,这既是端正文风的客观要求,也是领导魅力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书架     
《学习导报》2013,(9):62-62
《文风四谈》 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央关于转变作风的八条规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著名散文家、政论家、本刊顾问梁衡的最新力作。全书分四个部分:一、“山重水复,又说文风”,讲整顿文风的缘起;二、“回看来路,想起毛、邓”,回溯毛泽东、邓小平的文风;三、“盘点文风,假大媚空”,痛斥时下的陋习:四、“正本清源,重拾好风”,论述文风建设的道理。作者满怀忧国之情,纵论文风的好坏,有理、有力、有趣,号召实干兴邦从转变文风、会风开始。  相似文献   

4.
本书是在全国上下一致倡导践行转变文风、会风的背景下编辑的。选编了著名散文家、政论家梁衡的最新力作,透彻阐述转变文风之理,深情回溯伟人文风典范,犀利盘点当下“假大媚空”文风陋习,建言正本清源重拾好风,以清丽而又不失纯厚的风格,以敢于说真话的气魄,表明了实干兴邦,应该从转变文风、会风开始!  相似文献   

5.
文风与实干有着内在关联。古人讥称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空文为“具文”。东汉王充认为“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即有助世道人心之文多多益善,否则一篇都嫌多,这里其实就蕴涵着一种务实精神。我以为,文风即世风。一个实干的人.其文章是不可能摆花架子的;而二个行文套话连篇、虚张声势的人,做事待人也多半华而不实。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0,(18):60-60
习近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文风中存在的“长、空、假”积弊,倡导“短、实、新”的优良文风,很有现实针对性,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与热议。文风既体现在党政机关公文、领导干部讲话之中,又反映在新闻界、文艺界、学术界等各个领域。文风事关执政党的话语权和先进性。古人讲:“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一个政权文风不好,失去了话语权,便没有人听它说话,没有人替它说话,没有人为它辩护,必然失去民心,  相似文献   

7.
正文风非小事,其后蕴含的思想,直接体现着为政之气象,反映着民风之好坏,影响着国家之盛衰。文风要反对"长、空、假",提倡"短、实、新",就必须坚持言为心声、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有文。言为心声。讲话、写文章最忌故弄玄虚、卖弄文笔以哗众取宠,亦恨曲意逢迎、巧言媚俗以争名夺利。要讲好话、写好文章,必须用"心"务实、用"心"求理,力戒心口分  相似文献   

8.
康井泉 《党课》2014,(23):58-60
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龚自珍说:“各扬著书一支笔,各写洞庭石屋春。”古今写文章者,埋头于笔墨之间,畅然于纸张之上,专注于电脑世界,激扬文字,纵论古今,天文地理,精神物质,大千世界,无所不包,可谓纵横驰骋、酣畅淋漓。领导干部写文、阅文、办文是其领导职责使然,有没有“好笔头”,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其能力和素质的高低。那么,领导干部该如何练就“好笔头”呢?广揽成势。厚积薄发。古人讲写作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学习、吸收、借鉴、创新、博采众家之长,是领导干部在写作能力上始终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黄宗羲文论中的“元气”说、“性情”说,以及“文”与“道”的关系等思想观点,将文章中的“理”置于“气”的运行及其万变万殊的呈现中来认识,以文章中的“气”及其受感相应的“情”之生发、变化为主轴,由此确立其审美的“至文”标准,以及“文与道合一”说。黄宗羲文论中的哲思运绎,是他哲学思想在纵横向层面展开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从中亦可见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子张》里载:“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其中“学而优则仕”一直被人们误解为“读书做官论”,其实这是对孔子学习思想的歪曲。当年孔子说这话时,是把“优”当作“优裕”即为“余力”之义来说的,而非后人所误释的“优秀”。从这个角度讲,“学而优则仕”是说学习好了,有余力才能去做官:而“仕而优则学”则说做官有余力就应学习。  相似文献   

11.
正之 《前线》2013,(11):81-81
古人在论述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时说:“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认为文学与文风的发展变化,和时代状况及社会政治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古人把这种对应关系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把文风视为社会政治的“睛雨表”,于是就有“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虽然把文风和社会生活直接对应起来有夸大的嫌疑,但文风如同时代的皮肤一般,可以反映政治状况、社会习俗、官吏的工作作风等丰富内容则是有其合理之处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文人向重风骨。注重风骨,是文人的为文之道。检点史书,较早谈到“风骨”一词的,当是155年前南梁的刘勰,他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里,专列“风骨”一篇,释“风骨”曰:“怊怅述情,必始平风,沉吟铺词,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说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才能形成格调劲健、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后来唐代的陈子昂把这称为“汉魏风骨”。近世的辞书,也把“风骨”解作“民即文意,骨即文辞”,认为风骨包含内容、形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警惕善捧者     
善捧者,古之所谓弄臣,“因其喜怒而吮舔之,以财而趋奉之,以色动之,以戏悦之”,一句话,怎么能让上司高兴,就怎么来。上说是,亦说是,不是亦是;上说不是,亦说不是,是亦不是。从领导所爱,随领导所憎;投领导所好,博领导所喜。领导嘴馋弄吃,想钱勤捞,想玩找乐子,色欲来了找美人……真是既“体贴入微”,又“办事妥当”,且嘴甜似蜜。领导脸上有麻子,他说是酒窝;领导包庇罪犯,他说保护能人。顺领导所思,真可谓炉火纯青。  相似文献   

14.
康熙六十四岁时说:“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及其长也,亦无非常。”他对臣下说:“你们总是说‘皇上由天授’,虽古圣人岂有生来即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习而成。”由于他善于学习,不孤傲自赏,所以能虚心诚意听取和采纳臣下良言。他在御门听政处理折本时,强调大学士、学士要各抒己见,鼓励群臣大胆陈奏。他说:“古有诏旨既下,大臣封驳之例。”“大学士等系国家大臣,凡事当直言,是者是,非者非,若惟逢迎将顺,何益于事?”他对有的大学士不直陈意见很不满意,严厉批评说:“国家用一人,即欲得一人之益,既任学士之职,凡事皆宜尽言…  相似文献   

15.
话说媚术     
清人沈起凤,曾写过一篇《狐媚》的小故事,说某地有一荒芜的花园,狐妖出没,无人敢入。但却偏有一位书生,欲到园内消夏,友人劝之,而书生却振振有词地说:“狐妖的媚术不过两点,贪淫者,媚之以色;贪财者,媚之以金,我出无此好,惟好架上书,狐妖媚术再高明,又奈我何?”岂料,是夜狐妖既不以色惑,亦不以财诱,而与书生吟诗作赋,谈书论典,终使书生“魂摇志夺”,不几日便呜呼哀哉。按说,这位书生,一不贪色,二不贪财,可谓一身正气。但他却因其所好丧失警惕,最终未能敌过狐妖之媚术。当然,作为芸芸众生,必是各有所好。无论是…  相似文献   

16.
热锅膛要烧冷锅膛也要烧杜渐俗话说:“热锅膛好烧,冷锅膛难烧。”于是,就有那么一些人专拣“热锅脸”烧,对“冷锅膛”则远而避之。眼下有一些人的工作态度亦如此:跑基层,专拣富的地方、好的单位跑;分任务,尽挑热门的事干;搞服务,也是对有钱有权的部门和个人恭维...  相似文献   

17.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苏东坡也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先哲所言的“志”指的就是能够克服困难,控制行为,实现理想目标的意志。道德意志就是意志在道德行为活动中的运用,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根据某种道德原则来支配、调节、控制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  相似文献   

18.
明人刘元卿《贤奕编》上有则寓言故事《黠猱媚虎》,说的是“虎首痒,辄使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觉也”,老虎信赖猱,毫不设防;狡黠的猿猱的爪子锐利无比,善靠媚之手段.一点一点很小心地掏老虎的脑子吃,且与虎分而食之,还说:“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被感动日:“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结果,老虎脑空“痛发”.找猱算账,为时已晚矣,猱“走避高木”,视“虎跳踉大吼乃死”.虎终因好让猱搔痒、好听甜言蜜语、好吃进献之物而招致丧身之祸。  相似文献   

19.
伯乐亦常有     
伯乐亦常有黄荣光人才问题可以说是千百年来经邦治国的大事之一。唐代大散文家韩愈说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指出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伯乐。因为有了伯乐,才能去发现千里马,可见伯乐之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  相似文献   

20.
新书推荐     
《文风四谈》作者:梁衡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该书是在全国上下一致倡导践行转变文风、会风的背景下编辑的。选编了著名散文家、政论家梁衡的最新力作,透辟阐述转变文风之理,深情回溯伟人文风典范,犀利盘点当下"假大媚空"文风陋习,建言正本清源重拾好文风,以清丽而又不失纯厚的风格,以敢于说真话的气魄,表明了实干兴邦应该从转变文风、会风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