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学界聚焦大学生积极健康社会心态培育这一主题,围绕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价值意蕴、影响因素和培育路径等问题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大学生社会心态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消极颓废的一面,对其积极向上的一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对其消极颓废的一面予以疏导和管控。同时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培育和引导,培养拥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育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必须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变化,转变研究焦点,拓展关注范围,调整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2.
陈伟涛 《学理论》2012,(16):112-113
社会心态的优劣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作用,围绕着良好社会心态的构建这一主题,对良好社会心态培育的机制和路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体而言,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路径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是政府引导、社会动员和个人自觉,而与此相对应的培育机制分别是理论研究机制、宣传机制、社会支持机制。  相似文献   

3.
要从完善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构建民意表达畅通渠道等方面来努力构建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情绪疏导机制。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36)
社会心态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社会心态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良性发展,而消极的社会心态会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主流是积极的,但部分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社会心态。认识当前大学生消极心态的表现,分析其原因,思考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路径,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求知》2017,(12)
<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尤其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加强社会心态研究对社会的良性运转、政治生活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要表现1.社会心态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近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6.
社会和谐,不仅表现为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个体间、社会区域等方面的和谐,而且表现为人们自我心灵的和谐,也就是深层次的社会精神文化和社会心态的和谐。和谐的社会心态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结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过程,还是检验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对和谐心态的构建和培育。  相似文献   

7.
社会心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对社会存在起能动作用。社会心态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有两种情形: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消极落后的社会心态则对社会进步起阻碍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重视和研究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和规律,积极理顺社会情绪,及时化...  相似文献   

8.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忧喜并存的局势。一方面,繁杂社会思潮、消极社会心态、杂芜网络信息,以及机制建设滞后、活动华而不实、思想行为中转化不足等延缓培育实践的推进;另一方面,已有的研究与实践成绩、社会历史条件、青年特有优势,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积极引领青年正确对待社会思潮,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引导青年正确思想,在青年中培养积极的社会心态,利用已有条件深化研究与创新实践,合为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取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培育新生代农民工良好社会心态,是当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又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客观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心态失衡的成因与社会影响,积极营造优化社会心态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的社会心态培育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通过应用马克思主义升华对新时代社会心态的理解;立足于马克思主义阐释新时代社会心态对个人发展的意义;树立典型,营造培育新时代社会心态的课堂氛围;知行合一,通过社会调查与实践等途径提升培育新时代社会心态的效力。  相似文献   

11.
良好社会心态是社会稳定的内在因素,社会心态失衡势必危及社会稳定。社会心态失衡是社会存在"病态"的反映。要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务必从净化和改变某些消极社会存在着手。主要是强力遏止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着力解决好事关民生的社会问题;健全和创新社会管理,借以维系和推进社会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03,(7)
准确把握社会心态,进而有效地保护、利用、引导、调节社会心态,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对于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对苏州地区外来工情况的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对城市新二元社会结构条件下外来工与城市居民两大社会阶层的社会心理状况进行分析,认为外来工与城市居民在外来工融入城市社会方面存在明显社会心理落差,这种社会心理落差有其客观必然性,其中一些不良社会心理落差影响和谐社会构建。消除不良社会心理落差须适当照顾既得利益,适时扩大既得利益;积极弥补利益受损群体,加快外来工群体社会地位追赶步伐;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力度,倡导健康的社会心理心态。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中国人的社会心态越来越理智和成熟、开放和多元、积极和主动。但也存在着某些与现代性不相容的消极社会心态,最典型地表现:压抑焦虑心态、仇官仇富心态、怨恨偏激心态、虚荣媚洋心态。这些不良的社会群体心态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需要超越物质中心主义的发展战略,重新确定以国民幸福为目标的社会发展理念,强调个人身心健康、事业满足感、知识精神需要和生态环境,尤其是需要营造公平正义的良好社会与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5.
正需要强调的是,解救怨恨心理不仅要对个体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更需要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如何提升社会"软治理"能力,已成为执政者亟待破解之题。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相似文献   

16.
孙兴玲 《理论探索》2005,(5):118-12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低收入群体的政治心态具有矛盾心理特征:在政治方面,低收入群体由于对自身社会地位的主观感受以及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较低,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失落感;在经济利益方面,低收入群体对现行政策有某些抵触情绪;在思想观念方面,低收入群体一定程度上缺乏对社会的认同感。社会公平问题与社会激励机制失范是影响低收入群体政治心态的重要原因。促进低收入群体政治心态向积极方面转化应从社会分配理念、社会激励机制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国民心态的形成受到历史文化传统、当前文化建设、西方意识形态以及执政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以先进文化引导健康国民心态培育具有必要性。发挥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必须塑造核心价值观、注重心理疏导、把握文化创作生产方向、实现廉洁执政,才能促进健康国民心态培育。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精神培育机制构建现状进行梳理,对军队院校大学精神培养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分析了军队院校的大学精神缺失的原因,提出构建适合军队院校的大学精神培育机制的对策,对军队院校大学精神培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良好的社会心态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十分重要。它是社会发展转型的‘软环境’,对社会变迁起着良性的能动作用。"治国先治吏,治吏必从严。领导干部的心态牵系着国家治理与改革进程。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常态化,政治生态的急剧变革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心理效应,领导干部队伍中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心态,一些负面心态逐渐显现并呈蔓延态势,全面剖析其背后的行为逻辑与深层机理,有助于从根本上重塑和涵养健康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20.
灾区居民的社会心态在遭震灾后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准确了解灾区居民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与社会恢复中社会心态的走势,有针对性地引导其树立积极心态,克服消极社会心态及其造成的影响,对进一步搞好灾区灾后社会恢复与发展十分必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