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水龙 《学理论》2011,(2):266-268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全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青年,特别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其思想、信仰是否与执政党所希望的意识形态相一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和命运。在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中,全球化、网络化带来的复杂的多元化思潮,对心理尚处建构期的青年一代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为全面掌握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便于决策层参考,就大学生的思想和信仰状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8,(12)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信仰问题关系到未来事业的成败,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时代是其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校开展"不忘红色初心""坚守红色信仰"主题教育活动势在必行,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3.
朱水龙 《学理论》2011,(1):238-241
信仰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我国当代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他们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不但是中国社会制度和国家性质所决定的,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各阶段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由于当今国内外方方面面负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信仰出现了偏差,对国家制度和民族的未来构成了威胁。为探求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就大学生应当开展的信仰教育内容进行探讨,以期学界引申。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在新疆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这也是新疆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保证。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与抵御"三股势力"分裂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思政课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讲授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进而让大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前提是思政课教师必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  相似文献   

6.
丁晓玲 《求知》2011,(11):15-16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是青年中最有活力的群体.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社会责任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之一,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李应东  陈维国 《学理论》2012,(20):262-263
青年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重视的后备培养力量,而青年学生又是其中的重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加强高校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更好地为党培养后备力量。从某种意义说,大学生党员的信仰问题关乎我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的长效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发展党员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信仰是一种自在自为的意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不仅是共产党员,还包括普通大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是共产党员、普通大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当前,需要大力塑造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良好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普通民众信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中国革命文化为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发展沃土。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互联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而且关系大学生政治信仰与社会和谐稳定。大学生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充满信心,促进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高度认同,并以此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信仰。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不仅关乎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成才,而且关乎到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青海省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总体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现状,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在不同大学生群体中呈现差异性,且信仰问题上的多元化、民族化和宗教化等特点更加明显,其主客观原因分别是受到青海省特殊省情和大学生自身情况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应当从建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队伍、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凸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特性、营造马克思主义信仰优良环境等四个方面着手,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是国家的高级人才,其信仰和思想动态状况,将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发展方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阵地,其教育的成败关系到研究生信仰的形成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从研究生信仰现状的分析入手,找出影响研究生信仰形成的因素,并结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总结和提出加强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新时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要坚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信仰,二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四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20,(1)
新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规律必然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其中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是检验理论规律、实践规律、育人规律的关键,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力武器。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青马英才项目从培养理念、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效果四个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例,对如何在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下创造性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  相似文献   

15.
刘巍 《学理论》2011,(35):260-261
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而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信仰。对于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繁荣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等使大学生日益浸润于多元化的价值观中,一元化主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遭遇多元化社会价值观的挑战,因此关注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以信仰"四化"现象为出发点包括:信仰真空化、信仰多元化、信仰经济化以及信仰教育教条化。探究解决大学生信仰存在的这些问题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重新建构大学生的信仰,帮助大学生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6.
十四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青年问题的基本观点。小平同志历来关心青年和青年工作,重视对青年的培养和教育,认为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记录了小平同志1982至1992十年间关于青年、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贯穿了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是指导我们做好新时期青年工作的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小平同志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开创青年工作新局面的理论指针。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0,(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应进一步了解其形成的滥觞、传播及其深远影响,从而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8.
欧阳西子 《学理论》2013,(6):289-290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郎新发 《学理论》2009,(29):189-19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而大学生代表着我们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意义重大。本文试图从原因、意义和目标三个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0,(5)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对大学生、高校以及国家的精神文化与信仰建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网络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空间,这种社会空间发展状态对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很多的挑战和诸多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务必要主动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在坚持理论创新的同时,切实做好开发马克思主义信仰网络平台,掌握网络平台的话语主动权,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积极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社会空间;坚持外在教育引导与自觉学习提升相结合的办法,从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知、认同与践行等三个层面,增强当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丰富与提升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教育与信仰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