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德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事关社会风气乃至国家兴亡,以德治国,重在治官。官德建设既要加强对官员的道德教育,也要健全对官员的监督约束机制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
按照“八荣八耻”要求大力推进官德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键环节。自古以来,“官德”重于“民德”,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为官者在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都是身处高位的权威人物,官德优劣往往会对其部属甚至一方群众起到很强的示范导向作用,从而影响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党风、政风甚至民风向积极或消极方面转化。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和关键期,人们的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了价值多元化趋势和主流价值边缘化趋势。一些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开始被打乱,社会在很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基本的荣辱感。一些干部在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上出现了混乱,他们不以“八荣”为荣,不以“八耻”为耻。甚至荣辱颠倒,以耻为荣,进而理想信念淡漠、思想道德滑坡。这种现象虽非主流,但它败坏了党和官员的形象,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恶劣的影响。若任其发展,必将严重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因此,要把推进为官当政者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和实践“八荣八耻”的要求,作为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键环节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3.
要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抓好官德是重心。官德修养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它关乎党风、民风和国计民生。目前,总的看,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官德主流是好的,但仍然存在自律性差、表率作用差、道德品质差、政策水平差等问题。因此,必须强化官德教育,强化爱岗敬业意识,强化自律意识。坚持“德”、“位”统一的用人原则、建立行之有效的“官德”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4.
官德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可以溯源到氏族社会时期。夏朝建立之后,随着官吏队伍的形成和官吏体制的建立,中华文化中的官吏思想日趋完善,其中占统治地位的始终是儒家文化的官吏思想,如以德配天、忠君报国、以民为本等。  相似文献   

5.
邓伟 《理论导报》2012,(6):4+21-4,21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全党上下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加强官德修养,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要举措。作为党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如果没有过硬的官德修养,就会为人难服人,做事难成事,从政难清正,保持纯’洁.眭就是一句空话。笔者认为,要保持党的纯洁性,首先党员干部要纯洁,关键是要加强官德修养。  相似文献   

6.
叶再春 《前线》2012,(7):116-117
对领导干部而言,道德更集中的表现是“为官之德”,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官德”。6月18日,北京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科院联合组织专家编著的《中国古今官德研究》丛书面世。来自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大学、解放军后勤学院、中国纪检监察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出席该书出版发行座谈会,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官德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7.
领导干部的风范与言行,会对民众构成最直接的影响,正如古人所说,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因此,官德问题直接关乎国运民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谈到官德问题时,曾严正指出:“党员干部的道德好坏绝不是‘细节问题’,而是关系着党的整体形象,关系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道德败坏的人如果拥有了权力,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就会造成重大损害。”可以说官德建设关系到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关系民族之生存,国家之昌运。能不能掌好权、用好权,官员的道德操守、道德觉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道德建设官德先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建设,官德行先"的关键是,切实加强官德规范化建设,即:加强道德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朱熹主张为官要平易近民,以民为本,要节用恤民、爱养民力;强调官员要忠君爱国、勤于政事、选贤任能,做到为官惟公、廉介恬退;他提出以正心诚意,为修身之要;以为政以德,为治道之本等一系列的官德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进之  苏北 《共产党人》2010,(15):34-35,2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到一个《意见》、三个《考核办法》,可以看出,"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越来越鲜明,关于干部德的考核评价的要求越来越具体,操作性也越来越强。我国正在积极探索新时期新的干部考评体制,干部德行考核开始走向制度化。  相似文献   

11.
官德建设是政治伦理研究的落脚点,它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必须高度重视.然而,目前我国的官德建设状况十分不乐观,主要表现为政府腐败严重、官僚主义泛滥和形式主义猖獗.造成这种状况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其中主要是政治体制不完善、两极思维模式作怪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加强官德建设,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树立唯物辩证的思维模式和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张飞燕 《世纪桥》2009,(24):9-11
“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领导干部的“官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且在党内和社会上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影响力和辐射力。青年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裁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素质,特别是“官德”素质如何,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一般来说,青年干部应具备的“官德”素质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大公无私,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勤政为民;品行端正,形象良好;依法行政,文明施政;开拓创新,勇于拼搏。  相似文献   

13.
"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领导干部的"官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且在党内和社会上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影响力和辐射力.青年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素质,特别是"官德"素质如何,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一般来说,青年干部应具备的"官德"素质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大公无私,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勤政为民;品行端正,形象良好;依法行政,文明施政;开拓创新,勇于拼搏.  相似文献   

14.
十八届六中全会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继"四个全面"战略提出后,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新时期下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要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治党需治吏,治吏先治德,加强官德建设在从严治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官重德是我国政治文明的一大传统。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官德建设问题,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领导干部从立德、修德、行德三个维度加强官德修养,这既是加强官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更是涵养官德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于学强 《探索》2012,(1):23-26
对于官德的认识困境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官德内容侧重点的认识不同。其二是对于如何进行官德评判的认识不同。之所以出现不同认识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其一,对于官德的内涵缺乏分析性研究。其二,对于官德的适用缺乏针对性研究。其三,对于官德的标准缺乏评判性研究。正确认识官德,澄清官德认识方面的错误,关键要明确官德之于道德的特定内涵,尤其应着眼于官德的政治性、廉洁性与务实性三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官德,是为官者的品行和德性修养以及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用权之道。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对政治的核心要求是“政者,正也”,官吏的理想形象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古人就说,“德者政之始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  相似文献   

18.
邵纯 《实事求是》2001,(6):44-47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 :“要把以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法律 ,是由人来执行的 ,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 ,才能认真地执行法律 ;只有具备一定的道德水准 ,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法治与德治 ,两者相辅相成。以德治国 ,首先是以德治吏 ,就是要强调“官德”。如果执法的人缺德 ,比如陈希同、成克杰、胡长清、李济周那样胡作非为 ,当他们窃居要津的时候 ,在他们的权力范围内 ,法律就被异化了。在“三个代表”理论的指引下 ,重视官德教育 ,是加强党的建设 ,提高党的威望 ,取信于…  相似文献   

19.
诚信官德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在中国这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土壤的国度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诚信官德,必须立足国情,大力弘扬中华文明重视诚信官德养成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诚信官德建设才能深深扎根于本国文化土壤,也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王长艳 《世纪桥》2013,(5):26-26,38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内涵丰富,其具体内容有忠君爱国、以民为本、清正廉洁、温恭让学、勤勉谨慎等方面,当前,我国的官德建设对领导干部提出了修为"忠"之德、修为"诚"之德、修为"公"之德、修为"廉"之德、修为"学"之德、修为"勤"之德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与古代的官德思想一脉相承。因此,坚持古为今用,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官德思想,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养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