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四句,应解读为“上德不德,是因其有德;下德不失德,是因其无德”。“德”字被用于同人事相关的场合,其通义为“心有所得”。是以“道”还是以“德”为伦理标准,这是“上德”与“下德”的分际所在。区分“上德”与“下德”是为“圣人之治”提供理论依据,其伦理意义在于倡导朴实之“德”,反对虚伪之“德”。“上德”之朴实,是因其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公平之德;“下德”之虚伪,是因意有所偏,行有所弃,不能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不公平之德。倡扬公平之德是老子伦理观之主要特色。能履行公平之德,方是“上善”。“上善”是“上德”在实践中的体现。“上善若水”是“上德”的实践原则,它要求:(1)像水之善利万物那样善待一切人;(2)像柔弱的水那样不与万物相争;(3)像善于居下的水那样谦卑。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四句,应解读为“上德不德,是因其有德;下德不失德,是因其无德”。“德”字被用于同人事相关的场合,其通义为“心有所得”。是以“道”还是以“德”为伦理标准,这是“上德”与“下德”的分际所在。区分“上德”与“下德”是为“圣人之治”提供理论依据,其伦理意义在于倡导朴实之“德”,反对虚伪之“德”。“上德”之朴实,是因其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公平之德;“下德”之虚伪,是因意有所偏,行有所弃,不能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不公平之德。倡扬公平之德是老子伦理观之主要特色。能履行公平之德,方是“上善”。“上善”是“上德”在实践中的体现。“上善若水”是“上德”的实践原则,它要求:(1)像水之善利万物那样善待一切人;(2)像柔弱的水那样不与万物相争;(3)像善于居下的水那样谦卑。  相似文献   

3.
资讯     
《廉政瞭望》2013,(13):10-11
品为政“十德” 《人民日报》日前刊文谈为政“十德”,分别是信仰之德、境界之德、气节之德、诚信之德、胸襟之德、内修之德、慎独之德、士风之德、恤属之德和雅兴之德。其中谈到“士风”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章称,领导干部掌握大量的行政权力,也会经常在权力利益面前遇到诱惑产生困感,这就要具有士风,坚持秉公办事,对得起良心。  相似文献   

4.
王斌 《党的建设》2011,(11):44-44
金塔县坚持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根据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分类细化干部“德”的考察标准,创新干部“德”的考察方法。一是干部“述德”。领导干部在年终述职大会上向全体干部职工和“两代表一委员”全面陈述自己“德”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国乃伦理社会,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德”、“札”遂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石。“德”、“礼”不仅是法律制定和执行的依据,而且法律的内容也大多关乎“德”、“礼”。“德”、“礼”的这种主导地位,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一定的阶段性。这种“德”、“礼”主导下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仍然从正反两个方面发挥着其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蔡星天 《奋斗》2012,(7):61-61
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对于“德”之功效,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司马光有过精辟论述: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相似文献   

7.
朱岩 《求贤》2011,(11):1-1
识人选人,历来不易。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关键是要不断完善“德”的评价标准,全面把握干部德才表现,提高辨德识才水平。换届考察中,重点是要坚持“八看”:  相似文献   

8.
《老子》“上德若谷”命题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其中引申出的“无弃人”、“无弃物”,“自知者明”,“报怨以德”,“宠辱不惊”等美德,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人生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选用干部必须“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这进一步论证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就应该自觉“把德的表现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首要依据”这一命题。坚持这一命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要求:在干部德与才的考量上要首先看德,在干部才能相当的情况下要优先选用德行更高者,在干部才德都基本相当的情况下让群众最后裁决,杜绝在“德”上有大问题的干部“带病提拔”,防止“德”上出了大问题的干部“带病上岗”。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察德     
向曦 《当代党员》2010,(7):54-55
“好的品行”谓之德。十七大之后,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中央反复要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因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长期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干部德的问题更加凸显。这里的德是指领导干部的德。  相似文献   

11.
《支部生活》2010,(8):51-51
宋代名臣、古代政治家、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光的选人、用人标准,以“德”当头。对德与才的位置,他是这样说的:“才对德只是起着借助作用,德对才则起着统帅作用。”于是,他按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把人分为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正确地选拔、使用干部,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党的干部队伍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必须坚持“三个结合”。一、坚持“德才杯准”与“群众公认”相结合选拔、使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有德无才,胸无大志,工作平庸,在改革中难负重任,难创大业,不是真正的“有德”;有才无德,以权谋私,腐化变质,其结果是祸国殃民,不是真正的“有才”。所以,在选人用人上,只看到“才”的一面,忽视“德”的一面;或者只看到“德”的~面,而忽视“才”的一面,都是错误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个干部德才、政绩的…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07,(6):109-110
信行天下 自古“德才兼备”才被人尊崇,为什么“德”放在“才”的前面,而不是“才德兼备”,可见“德”更被重视。“德”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其中诚信更是不少企业录用人员的首要标准,甚至有些企业招聘时明确表示“有才无德莫进来”,看来,品质比才能更重要。  相似文献   

14.
抚顺市采取“测、谈、访、评、用”五种方式,强化对干部“德”的考核和评价,提高选人用人准确度和公信力。一是测。将领导干部的“德”按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四个方面,细化为若干项,每项设置好、中、差三个档次,结合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述职,接受基层干部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德”进行专项评价。  相似文献   

15.
少时读书没选择,见啥读啥,偶得一本《礼书》,竟也啃了起来。当读到“德者,得也”时,不知何意,请教一位教过私塾的老先生。他说,有“德”的人,也就有所得,但得到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做人的尊严和别人的尊敬。老者短短几句话,确实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社会阅历渐丰,更觉这“德”与“得”有着不同凡响的内涵:古往今来,许多人虽官居要位,却因“德”甘守清贫、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而永垂史册者比比皆是,因“得”厚颜无耻、身败名裂、自取灭亡而遗臭万年者亦大有人在。可见,这“德”与“得”,音虽相同,但如把…  相似文献   

16.
说“德”     
说“德”李炳智德,品行、品质之谓也。古往今来识人、用人、评人皆以德为先。故学校育人倡德、智、体全面发展;国家用人重德才兼备;近年所言干部“四化”标准,其第一所要仍以德(革命化)为先。德,一个举足轻重的字眼,于历朝历代兴衰存亡紧密相关。无可置疑,轻德则...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4,(14):18-19
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以德。古人讲的“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读书即是立德”,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要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廉、为政以民。“为政之道,务于多闻。”  相似文献   

18.
胡慧敏 《党课》2011,(18):66-66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德乃干部为人处世、立身从政之本,德的有无、好差,事关个人形象,事关工作大局,事关科学发展。为此,干部修德就要念好“细、里、远、省”四字经,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修成“真金”不怕火炼.修到“圆满”永茯井.进。  相似文献   

19.
先哲日:“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财不如义高,势不如德尊”。德,在人生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它胜过金钱,胜过权势,使人走向高尚,使人青史流芳。财物、权势、地位,只有在德的统帅、支配下,才会有价值。否则,只会成为污名毁身的祸因。晋代的富翁石崇,可以算是富得流油的显贵了,他的钱财宝物堆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党选用干部标准的思想经历了从毛泽东提出“德才兼备”到胡锦涛明确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历史的、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要使“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不致于流于形式,就必须健全完善不断与时俱进的党员干部“德”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