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的魅力     
杨晋 《学习月刊》2010,(9):46-46
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在思想和文化上体现出强大.而这种强大往往意味着“不战而屈人之兵”。2009年11月9日.欧洲国家都在纪念柏林墙倒塌20周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倒塌是必然的。尽管德国人中出了希特勒,但德国是全球公认的思想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2.
<正>人生的轨迹对每个人而言就是回忆。每天发生的事情对于明天而言也都是回忆。每个人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事情,也都将成为明天的回忆。不是么?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追求着理想、渴望着认同、展望着未来,但这未来梦想的一切不都是以现在以前的你拥有的回忆而延伸发散么?如果没有经历、没有沉淀、没有回忆,理想也就是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3.
知难而进     
高占祥 《共产党人》2006,(12):25-25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欧阳修“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欧阳修的这句名言,是说事情的难与易是相对的。对知难而进、敢作敢为的人来说,可以化难为易;对于害怕困难、知难而退的人来说,即使本来容易做的事也难以办成。凡有作为、有成就者,都是知难而进的人。困难是人品的  相似文献   

4.
青春日记     
正记日记,对每个人来说,可能都不会是陌生的事情,每天或者隔三差五把自己感兴趣的事儿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既是一个思考、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练笔的有效途径。对我而言,记日记在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几年,还有一项与众不同的功能——完成父亲交给的  相似文献   

5.
愉悦地等待     
正等待,是一种选择。我们每次都很想要经由自己的努力让事情发生,可是,天,常常不遂人愿。花儿有它开放的时节,果子有它熟透的时令。不用去催促,只要遵循自然的法则,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然而,我是一个很不喜欢等待的人。不喜欢事情暧昧不明,不喜欢没有个水落石出。但是渐渐地,我学会了,等待可以是很美丽的。我可以向现状臣服,因而学习愉悦地等待。最后,"等待"已经蜕变成为"存在"——就只是待着。带着好奇、愉悦的心,静观其变。正是"行到水  相似文献   

6.
不管大事小情,德国人总是一本正经的样子,一切按章办事,没有什么灵活变通可言。就拿德国人的厨房来说吧,有三件东西是万万不可缺少的。一是必须有称东西的秤。在操作之前,对各种原料,无论是米、面、油、盐、糖,还是德国人特用的膏、汁、粉、剂,连所用的水都要用量器计量,可谓斤斤计较;二是必须要有时钟。煮东西一分一秒都严格按照书本,不能越雷池一步;三是必须要有温度计,煮东西的时候不断使用温度计测试温度,丝毫不能差。坚持这种僵硬的原则,已成为德国人的信条。  相似文献   

7.
德国的社会风气 德国人好学、求进、礼貌,也不乏热情。不管乘什么车很少有抢上抢下抢座的现象,如果两个人相遇都是相互礼让。人们上得车来都先是依门而立,看到里边有座位时再去落坐,而不少人一坐下便拿出书报阅读,老年人则带上花镜也不浪费掉这段乘车的时间。这种好学求进的精神着实可佳。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阿拉伯人拿着一盆鱼,在火车上遇到一个日本人,一个德国人,一个中国人。日本人问阿拉伯人:“请您告诉我,您的鱼可以在日本繁殖吗?繁殖这种鱼需要什么条件?成本贵吗?”中国人问阿拉伯人:“请您告诉我,您的鱼好吃吗?是清蒸的好吃还是红烧的更好吃?”德国人问阿拉伯人:“请您告诉我,您的鱼在动物学上属于  相似文献   

8.
周桂钿 《新视野》2007,(3):52-54
从过去的事实看,儒学并不妨碍经济发展,现代发达国家高层知识分子并不认为孔子儒学没有价值。现在世界不安定、不和谐的毛病,有可能用儒学来化解,说明具有现代价值。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可以从儒学中获得修身养性的思想资源。修身养性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有益于修身养性的理论就有永恒的价值。以儒学修身,可以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可以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可以更好地治国平天下,也可以协调人际关系,保证科学研究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9.
对领导者来说,再没有比工作拖沓的部属更让人费心的事了:给他们交代工作,心里总不那么踏实,时时要过问,事事要催促,嘱咐稍有不全不细便会造成工作上的被动甚至损失。因此,没有一个领导愿意手下有工作拖沓的人。但是,事情往往总是不能让人万般遂心,一个单位里面往往总会有那么一个或几个工作拖沓的人。对待他们,该当如何呢?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有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盟校,英国有牛津、剑桥还有像伊顿那样的菁英中学,日本也有公立的东京大学和私立的庆应大学。那么德国有什么?事实上,德国没有这种公认最好的大学。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德国没有好大学,而是德国在政策上不鼓励、不强调大学的排名竞争。德国社会的整体发展主轴,跟中国人的习惯不太一样,并非垂直上下,而是水平均衡分散。德国的城市,除了少数如法兰克福、汉堡之外,基本上没什么高  相似文献   

11.
提速,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对于组织部门来说,也十分必要。提速,就意味着找差距和阻力。在工作中,摆成绩是往后看,数自己的脚印;找差距是往前看,甩掉身上的包袱,不断创新前进。提速要靠动力“鸟无头不飞,人无志不立”,动力主要来源于志气,缺乏动力往往是由于满足现状。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奋发图强”的心气,生活、工作目标都不高,这种心态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应应付付、马马虎虎,没有什么大局、长远利益的概念,更谈不上提速了。  相似文献   

12.
回看“南巡”后的第一个10年,我们可以发现几个明显的特征。这10年的中国,在政治方面.没有左右摇摆;在经济方面,没有大起大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这种局面,那就是:我们终于不再折腾了。这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也让我们自己人惊叹:过去几十年,是人家不动荡而我们动荡;最近这10年,是人家动荡而我们不动荡。这是了不起的一件事。对于熟悉中国历史的人来说,“持续稳定”是比“大跃进”更加令人激动的。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曾经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从那时以来的10年已经证明,这对国家的进步有好处。当然,“不争论”不等于就没有问题。事情的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分歧,而是在于,在一种尚未建立充分民主的环境中,解决众人间存在的纷争,找到大多数人支持的行动方针,使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广大公民的生活,这正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这既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他的一个挑战。懂得了这一点,就有可能更深更远地理解邓小平本人一生的沉浮,以及他给我们后来人留下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3.
钱妍 《学习月刊》2013,(24):77-78
有些人认为学习就是课内的事情,不注重或忽视了课外学习的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对大学生来说,很多人误认为学习只需要在课内完成,到了考试之前认真复习几天就行了。这种思想在大一新生中尤为普遍。他们以为进入大学了学习就应该放松,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样去挑灯夜战,加上再也没有如山的作业、成堆的试卷等待他们去完成,这也容易造成他们思想上的松懈。因此,刚进大学就很容易导致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日子过得非常茫  相似文献   

14.
<正>国家的概念,对于每个人都不会陌生。国是家的国,家是国的家,人无国不立,我是国的我,国是我的国。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爱国是一个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最基本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爱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一种浓重的情结。它凝聚、炽热——内化于心,它发散、淡然——外化于行,它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素质,如果一个人连他的国家都不爱,注定他不是一个有道  相似文献   

15.
王秀娟 《先锋队》2016,(5):25+35
如果说经济发展的"三期叠加"形成了一种新的常态,那么,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如何在这种新常态下有所作为,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唯有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努力从封闭守成、陈规陋习、裹足不前中解放出来,始终保持"新状态",才能适应新常态。始终保持思维观念有"新状态"。保持思维观念有新状态,保持学习状态至关重要。普通老百姓不学习只会使自己落后,而领导干部不学习则可能会耽误国计民生。学习,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相似文献   

16.
理想,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信念和希望,而把这种信念付诸实践就是一种追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有追求,这种追求是同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生活充满着乐趣,生机勃勃,就好像蜡烛一样,从顶燃烧到底,一生都是光明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没有追求,那么他就不懂得人生的意义,也就没有真正的生活,只能在混沌状态中浑浑噩噩地打发日子,从而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屠格涅夫有一句名言:“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  相似文献   

17.
正管理者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对事不对人"的管理环境,让事情和人情分开:人是人,事是事。一次"赢在战略"课上,一个管理者问我:一个员工有一件事明明做错了,但他是公司的一个骨干员工,如果我说他,他受不了不干了怎么办?但如果我不说他,他老是犯同样的错误又怎么办?我怎么解决这个两难问题?一个企业的高层会议上,一个管理者问我:我交给一个骨干员工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没有按时完成。但我知道他很辛苦,在做这件事的同时还做很多其他事情,而且别人配合得也不好,这事不能全怪他。如果我不说,他自己心里也难受,毕竟交给他的事情没有做好。我应该如何办?是批评他还是不批评他?  相似文献   

18.
不顾艰难困苦、委屈打击——这是有幸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经常遇到的,创造世上不曾有过的对事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人们把这种精神叫创新精神。 实践这种精神的人,是人类的先行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排头兵,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所在,是一个人生命活力、生命价值的根本体现。 其实,从源头上说,这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自从打磨出第一件石器起(不管它有多么简陋、粗糙),人就具有这种精神了。鲁迅先生说的第一个发表对劳动的感受的“吭唷吭唷派”,也是具有这种精神的。所以,可以说,人能走出动物界而成为人,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只…  相似文献   

19.
索贿受贿及拥有来源不明财产近千万元的安徽省定远县原县委书记陈兆丰向办案人员交待,他在受贿方面有一个“三不收原则”:“办不到或没有办法办的事情不收,领导或熟人托办的事情不收,嘴巴不严的人不收。”办成事收钱,办不成事不收钱,公平交易,买卖两讫,这种看似很讲“诚信”的“三不收原则”,正是时下一些贪官的“高明”之处。办不到或没有办法办的事情不收,收了将给自己带来麻烦,引火烧身;领导或熟人托办的事情不收,收了将会坏了自己在官场的形象,影响个人的升迁;嘴巴不严的不收,收了容易传出去,被纪检监察部门发现。在定远县这样一个农民…  相似文献   

20.
依赖     
正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怀疑过父母之间还有没有感情。父亲是早年黄埔军校的学生,多年的行伍生涯养成了他大嗓门,虽然80多岁了,动不动就瞪大眼睛,用地道的家乡话朝母亲大吼,声音如闷雷一般,满屋子里都装不了。母亲则如一个旧式妇人,惶恐的样子一言不发。她告诉我,她一点都不理会,更不怕他,这是对父亲的一种无视和抵抗。不吵的时候总该拉拉家常吧,也不。两人一人一间屋子,各自戴着眼镜忙着自己的一摊事情,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他们就在这种让人受不了的动与静的两个极端里生活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