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产业生态系统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可持续的产业生态系统为依托。本文在对现有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的模型,分析了系统内部的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最后,从产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新园区的建设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汝方 《求实》2006,(1):40-42
目前中国产业发展导致了生态系统的不健康,循环经济建设对于改善中国产业的生态健康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显著优势,根据中国国情,发展循环经济有几条措施。  相似文献   

3.
朱海涛 《奋斗》2005,(3):17-18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4.
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以破坏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致使工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矛盾凸显。实现生态文明与工业产业的共同持续性发展,需寻找生态文明与工业产业发展和谐共生的平衡路径。  相似文献   

5.
贵州喀斯特山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整合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产业发展的合理与否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贵州喀斯特山区是典型脆弱生态区,环境容量有限,人地矛盾尖锐。长期以来,该区产业发展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产业宏、微观结构不合理。因此.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以及生态产,_lk4L等途径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优化整合,促进三大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和生态化发展,对于推动贵州喀斯特山区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以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小镇建设,关键在于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当前特色小镇的产业生态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的路径演变,即生产生态系统的自我完善,生产、商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交织与互动,柔性需求引致的产业交叉共生网络,以及产业、自然、社会、政务生态系统的区域耦合。通过对嘉兴特色小镇的调查发现,产业生态建设中最突出的是产业生态系统的“融合”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加快特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双链整合,弥补社区角色缺位引发的“空镇”现象,建设高凝聚与粘合能力的新型文化共同体,强化政务服务和政策供给的有效导入等。  相似文献   

7.
赵东 《理论研究》2015,(3):77-80
可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其在社会实践中受到生态环境、人口发展、消费模式、工业企业、人际伦理等发展的制约,而这并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技术层面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价值取向和伦理责任。生态伦理思想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构架的伦理基础,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内在缺失与认识误区进行修正、丰富与深化,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同时可持续发展观也为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基础:产业生态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基础是基于传统产业非线性的循环再生改造的产业生态化转型。本文从生态工业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两个方面阐述了产业生态化转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分析了生态化转型的制度障碍,并提出生态产业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3年6月13日,中国首个绿色生态产业展览交易基地落户我省赤壁市,这是继浙江义乌“中国国际小商品城”之后,中商联在全国授于的第36块牌子,标志着我省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上有了一个“国家级交易平台”。作为全国“两型社会”综改试点的湖北省,要充分利用好“中国绿色生态产业展览交易基地”这一张国家级名片,加快探索整个发展模式成功转型,力争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率先突围。  相似文献   

10.
山西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与实践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山西有自然生态环境独特多样的自然资源条件,土地资源尚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山西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应采用不同模式,即立体农业模式、综合农业模式和多级循环利用农业模式等。山西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应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脱贫、增收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生态农业示范项目建设为重点,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理论指导上应体现既重视生态恢复重建又要同步发展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构成其生命系统核心部分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征,主要体现为执政党和参政党具有良好的生态互补性。  相似文献   

12.
领导要论     
《党的建设》2011,(10):4-7
胡锦涛: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9月6日.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中国高度重视林业建设,把发展林业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中国不断增加投入,加强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建设和生物多...  相似文献   

13.
益阳是工业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在工业,潜力和希望也在工业。益阳在发展的谋划上,必须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来决策,必须以在国际分工中抢占地位为目标,立足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和信息化,走出一条结构合理、效益提升、节能降耗、集群发展、多赢互利的新型工业化之路,特别是要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资源型工业为基础的产业格局,使全市工业化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8月23日,省委书记栗战书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发展生态主导型的低碳工业、绿色工业,高新类工业、战略性新型工业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大量篇幅论述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重大意义和主要对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伦理观。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伦理观把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矛盾与利益加以整合,摒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的行为,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万军 《当代贵州》2013,(18):50-51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多次提出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深刻地融入到"两加一推"的主基调和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在此推动下,作为全省"5个100"工程之一的六枝特区路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步伐,园区建设如火如荼,蒸蒸日上。六枝引入"路鑫样本"循环经济产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其重要目标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部蒲江县的大溪谷园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发展生态旅游的产业优势,在市场开发力量的作用下,借助主题旅游产业园区概念,以生态休闲度假为主题而形成多种产业的集聚发展,从产业链、游客体验、盈利模式、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等多方面进行资源重组,并依据产业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构建了高端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园区,有助于地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其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朱旭峰 《唯实》2015,(1):59-60
"环境医院",顾名思义,就是为环境看病。即在一个协同机制下,从污染源的分析诊断、治污方案设计到环保设备、除污药剂提供形成一条龙服务,将企业、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诸要素有机整合,构建一个一站式、全流程的环境综合服务平台,为环境问题的治理和改善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一、"环境医院"诞生的背景与架构环保产业竞争激烈。怎样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常规的产业模式、传统的行业规则、市场的运行方式越来越不适应要求,这就要求环  相似文献   

19.
新型工业化是世界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转型升级是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跨越的必然阶段。长三角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我国新型工业化浪潮,在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集聚发展、节能减排、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新疆借鉴。新疆要实现经济转型就必须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建立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走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1月13日,带着深深的疑问,我们探访了射洪县农业生物多样性项目的推进实施情况。正处于产业模式更新、品种改良换代的农业如何在追求利润与保持生态上达成平衡?作为一个川中典型的丘陵农业县,射洪是否具备推动这一项目的群众认知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