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系统分析了封建社会自然条件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取向改革条件下经济周期的历史发展,并展望了我国经济周期将实现从中波周期到轻波周期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需要实行“逆经济形势”而相机择行的宏观调节措施,以达到宏观调控之目的。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与宏观调控的“反周期性”。而财税政策又是宏观调控的有力措施。但是,财税改革能不能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关键要看其选择的时机是否正确。实践证明,某一项财税政策的实施抉择时机正确,则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政府所期望的效应。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周期新特征与“反周期”经济政策有效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经济增长率为主要指标,根据从谷到谷的经济周期划分法,1991年-2002年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轮经济周期.这一轮经济周期是建国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与以往的经济周期相比,具有增长势头平稳,短扩张、长收缩以及与世界经济周期同步化等特征,上述特征的产生是与此轮经济周期的成因直接相关的.为了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我国应针对经济周期出现的新特征,以拉高谷底、削平峰顶、做长周期为政策目标,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为手段,以经济政策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为保证,增强"反周期"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WTO成员,中国政府承诺遵循其制度规范,因此,中国的贸易政策选择将在WTO的规范内进行。但是,在接受WTO制度约束的同时,中国也享有WTO制度带来的便利。中国在选择贸易政策时首先应确立其所追求的目标,充分发挥WTO制度的积极功能服务于国家利益。积极的贸易防御政策应成为WTO制度下中国的贸易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积极吸收而不是照搬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经验与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之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要立足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和推动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协调和全面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尊重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实。  相似文献   

6.
中国周边多边主义发展具有强烈的地区性与时代性特点。中国在周边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外交成功得益于其积极参加各种地区多边合作机制。中国在东南亚、东北亚及中亚等地区多边主义机制建构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其地区多边主义和一体化政策的渐进性、现实性与适用性。中国多边主义合作政策迎合了地区政治安全与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符合地区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利益。中国在积极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和预防冲突的过程中,推进了地区多边主义机制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始终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论文从商业性金融的顺周期性出发,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节手段、基于商业性金融监管的微观干预手段的特征和效果进行分析,说明由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以及监管当局微观干预的被动性与刚性等原因的存在,使得传统的反经济周期政策工具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而作为直接市场主体的开发性金融更具有及时性和诱导性,可以有效地弥补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传统间接调控的不足,完善反周期调节的政策工具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竞争法政策目标的选择,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体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理念,紧密结合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努力实现竞争法政策目标的内部协调、竞争法政策目标与产业政策目标的协调以及竞争法政策目标与社会政策目标的协调。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在四万亿“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驱动下,顺利完成经济增长“保八”的目标,经济形势整体回升向好,这主要得益于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然而,中国经济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风险,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和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内生动力还明显不足,因此,必须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稳定性,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关键,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努力探索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西方经济中,有短、中、长三种经济波动周期,其中长周期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内生的运行规律,具有正负效应。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周期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按照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创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周期理论。  相似文献   

11.
实施农业保护:中国农业政策的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直居于基础性地位,目前在扩大市场需求调节就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受自然因素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制约,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处于最为不利的地位。因此,中国必须对农业实施有力的保护。保护应结合国情,量力而行,其中制度保护和加大资金投入应构成中国农业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13.
联合国死刑价值选择与中国死刑政策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合国关于死刑的价值选择是生命权高于一切,严格限制死刑罪种;保障和尊重人权,严格限制死刑适用或执行对象;尚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应当坚持严格的死刑适用程序和严格的证据标准,并确认死刑犯享有赦免权和减刑权;同时号召成员国逐步废除死刑.我国应最大限度减少和控制死刑.  相似文献   

14.
冯立冰  连昌惠 《外交评论》2022,(4):87-109+6-7
在中国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及美日印澳借“印太”框架制衡中国的大背景下,南亚地区在中国周边战略中的重要性凸显。中国的南亚地区政策受到中印关系调整及小国战略对冲等因素的影响和挑战。本文以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在中印之间的战略对冲为案例,分析三国面对中印竞争的心态以及进行战略对冲过程中的差异性选择。本文认为,威胁认知和经济预期是影响小国战略对冲的主要自变量,而地区结构、大国竞争的性质和强度、小国相对能力的差异决定了小国的威胁认知和经济预期。在双向对冲的语境下,小国战略对冲的策略组合主要有四种,分别为双向合作、双向制衡、偏向型合作与偏向型制衡。由于南亚小国对中印两国的威胁认知和经济预期不同,陆锁国尼泊尔倾向于“偏向型合作或制衡”,海岛国家斯里兰卡经历了从“偏向型制衡”到“双向合作”的转变,未来有进行“双向制衡”的趋势,陆海复合型的孟加拉国在中印之间奉行较为稳定的“双向合作”策略。对此,中国应在实践中进一步明晰南亚政策选择,在协调中印巴关系的同时,强化与南亚小国的多领域合作,并超越美印排他性“小圈子”、“小集团”的冲突与竞争逻辑,通过消极安全配置谋求积极经济利益,推动与南亚国家的制度...  相似文献   

15.
把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求、把远期需求变为即期需求 ,要求我们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努力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 ;多渠道扩大就业 ,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6.
蒋启蒙  朱雪忠 《外交评论》2022,(5):130-154+6
世界政治格局下大国竞争关系的转变促使知识产权以新型非传统安全的形式进入国家安全议程。在安全化理论下,知识产权安全是一种话语建构行为,知识产权安全化是通过话语策略将知识产权问题建构为国家生存威胁的过程,涉及知识产权信息流动、知识产权权利转移和知识产权产品交易三类安全威胁行为。知识产权安全化始于知识产权与军事安全的融合,并随经济全球化与科技革命进程进入非传统安全领域,主要表现为大国经济竞争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大国科技竞争中的技术封锁问题。知识产权安全化机制包括在特定语境下塑造大国间知识产权敌对关系的身份话语建构,以及利用话语策略修饰知识产权风险的威胁话语建构。在当前中美竞争主导的大国竞争格局下,中国既应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及时解构美国知识产权安全威胁的话语策略,还需以发展与安全兼顾原则、宽严相济理念为指导,制定面向世界的中国知识产权安全政策。  相似文献   

17.
政策网络的结构影响着政策工具的特征及选择,而不同的政策工具则反映出政策网络中行动者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政策工具的选择应该随着政策网络的改变而变化。我国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偏好于管制类工具,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则实施以经济激励类工具为主,辅以信息传递类工具。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政府需要对政策工具进行更为理性的选择并适时创新。  相似文献   

18.
孙洪波 《外交评论》2010,27(5):64-75
尽管拉美不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地区,援助却一直是中国对拉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拉美外交的有效政策工具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援助古巴,不仅是寻求与古巴建交,而且期望在外围地区对美国形成战略牵制。70年代,中国的援助政策推动了中拉建交高潮的到来。八九十年代,在巩固和扩大外交阵地的同时,中国对拉美的援助开始强调“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新世纪以来,中国加大了对拉美的援助力度,大型标志性成套项目增多,特别是人道主义救灾援助成为新时期对拉美外交的亮点。中国对拉美援助政策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对在拉美利益认知的转变,即从支持反帝、反殖、反霸转向支持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从“涉台斗争”转向强调经济、科技和文化外交。中国对拉美援助是当前实现中拉经贸关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也是中国在拉美构建“软实力”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收入分配公正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收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部分社会群体满意度却在下降,生活的幸福指数不高,原因在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如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巳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从我国公共政策的视角分析收入差距悬殊问题,抽丝剥茧,找出症结所在,提出政府应对策略,以解决转型期下不断涌现的问题,完善政府管理职能,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将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来看,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将影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文从城市化、西部开发、打破垄断等方面提出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措施,力图通过政府二次分配修正市场分配造成的贫富悬殊过大缺陷,使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