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第一次读(牛棚杂化)时就想写点什么,但又觉得像我这样并没有真正经历过那一特定时代、也没有见过“牛棚”为何种建筑结构的年轻人,是否对作者的经历、对所有道还那段历史的人们的经历理解得太苍白了呢?于是我又反复阅读,最初想写点什么的冲动也就在那些跳动的文字后面更多地化作了冷静的思考。这是一部作者用自己的血泪经历写成的著作。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并担任东语系主任达20年之久的一代宗师季羡林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如实地叙说了“文化大革命”中那一幕幕惊心动魄、不堪回首的往事。作者在历经16年的反思、观察。困惑和期待后…  相似文献   

2.
读家秘籍     
《廉政瞭望》2013,(16):67-67
这个世界可以真诚地告诉你一些东西的人真的不多了。这是“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写的真诚之书。在这个强调规则的年代.“做你自己”这话对我而言真的很少听过,当我面对选择时,很少有父母会郑重其事走到我面前告诉我要做你自己。相反,他们给我的建议多是如何处好人际关系,说话不要太直等等,很少会问你觉得怎么样。要做你自己,比较难。这本书里难能可贵地用作者自己的事情真诚地告诉了我们一些道理。例如,作者并非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对的,高中的时候,他想辍学去做摄影.他的妈妈利用了非常巧妙的方法帮他做了正确选择,没有伤害到他的自尊。  相似文献   

3.
劝学篇     
《湘潮》1987,(2)
就从今日学起徐特立赴法留学时已经四十三岁,有人说,“四十几岁的人,还学得什么”?徐老说:我今年四十三岁,不觉得一混就六十岁来了。“到了六十岁,还同四十三岁时一样无学问,这一十七年岂不冤枉过了日子”?“到了六十岁来悔,那就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一天学一字(指学法语—编者注),一年可学三百六十五字,七年可学二千五百五十五字,到了五十岁时,岂不是一个通了的人吗?”  相似文献   

4.
司马牛 《实践》2005,(9):47-48
“攀比”一词大多用于贬义,其 实,所谓“攀比”无非是“援引事例比 附”之谓。“援引”什么“事例”攀比, 不仅大有讲究,其结果也往往大相 径庭。 全国优秀组工干部祁爱群, 1980年16岁时,曾面临“留藏还是返 沪”的人生选择。举棋不定问,祁爱 群“攀比”了自己的父亲——一个 “老西藏”,比比20世纪60年代进藏 的父辈,一切艰难困苦又算得了什 么?最后,祁爱群作出了扎根西藏的 人生抉择。正是这种“攀比”精神,促 使祁爱群扎根高原,献身藏区。 而被判处死缓的原北京市交通 局副局长、大贪官毕玉玺的“攀比”, 则显露出他龌龊的灵魂。他和同事 比,觉得自己资历老却升得慢;和上 级比,他认为自己水平高却屈居人 下;和大款富翁比,他觉得自己贡献 比他们大得多却远不如他们富裕、 阔绰……结果越“攀比”越觉得委 屈,越“攀比”越心理不平衡,于是恶 从胆边生,伸出了罪恶之手。最终, 钱是捞得够惊人的了,受贿多达 1304万余元,几辈子都花不完,但他  相似文献   

5.
雷锋的人生哲学“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这是一种富含哲理的人生价值观。“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我和一个申请入党积极分子聊天。他高中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从上大学到毕业工作至今,一直没有加入党组织。聊起这些年的感受,他突然说了一句:我觉得自己之所以没能入党,就是因为不像一些人那样热衷政治。我问他,你说的“热衷政治”指的是什么?他含含糊糊地说:就是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搞群众活动特别积极。接着,他又补充了一句。我就一个想法,把自己的本职工作搞好。不能比别人差。  相似文献   

7.
《党的生活》杂志约我写稿.而且,是为专栏写稿;我始而踌蹰、婉拒,继而欣然应约,这其间,有许许多多的想法。想法之一是,作文化人在党刊上撰文,总觉得有点“那个”,所以,始而踌蹰、婉拒。是啊.很难。党刊严肃,这是自然的;而我的文章一严肃,便会让读者——多数是党员干部——生厌乃至责清:你一个文化人怎么竟对我等“严肃”起来?好吧,不“严肃”,换一个路数,不妨“嬉笑”为之,可是,一“嬉笑”,又怕有违刊物的性质。“怒”又“怒”不得,“笑”又“笑”不得,多难!所以,我始而拒之。可是,编辑同志说,我的文章,大家都…  相似文献   

8.
正"导师的项目,肯定得做啊——不然你最后能拿出什么成果来毕业?"回想起自己3年的研究生生涯,李鸣仍然觉得心有余悸——他差点就被延期毕业,而且"不知何时是个头"。李鸣是国内一所一流大学生物专业的研究生。"我研一之前完全没想到,读研就成了不断给导师做项目,还做的是和自己最终的毕业论文方向不太相关的东西。感觉昕有的精力都拿来给别人做嫁衣了。"导师觉得他"东西做得不错",想让他延期毕业。3年来李鸣头一次对导师说"不"。最终,导师拗不过李鸣,让他毕业了。然而在这  相似文献   

9.
爱心接力     
李畅,男孩,今年三岁半。这孩子自去年九月进园以来,一直表现不错,听话、爱劳动,我们班上的老师都喜欢他。可这几天,我发现他不爱说话了,别的孩子玩时,他一人呆呆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老师问他,不答话;拉他,他情急之下:“我……我……我不想玩!”怎么有些结巴呢?下午户外活动,爬小山时,前面的阿九不小心碰了一下他。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一生中想得最多的是群众,他始终都在践履自己提倡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他喜欢和群众谈心,了解民情民意;他看到群众有困难,比自己有困难还着急;他看到穷苦百姓流泪,自己也禁不住泪流满面……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是这样和群众心相连,情相牵——“你是咱们的人”1938年初夏的一天,延安桥儿沟,揽工出身的庄稼汉赵南西正在公路旁锄芝麻。“嘟!嘟!”突然从城里驶来一辆汽车。那时候,汽车在延安很稀罕,老赵停下锄,站在那里张望。汽车驶到他的地边时,忽然停住,车里下来几个首长模样的人,朝他走来。老赵只…  相似文献   

11.
“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平淡的故事要演绎一生。光明的眼中你我只是一段插曲,当今天成为昨天,昨天成为回忆的片段,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很想把这支歌唱给盲人大夫陈晓光和他的妻子听,又觉得他们已经很完美地成为了这歌意境中的一道风景。面对这道风景.我们这些健全的人,应该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我叫高树义,1993年,我从老家山东省鱼台县到北京打工,做的是废品回收工作。一晃儿18年过去了,我也在北京扎下了“根儿”。说实话,我现在不觉得自己是个外地人。前一段,听说北京在评选“北京精神”,我觉得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包容”。在我居住的地方——门头沟城子兴民社区,那些老街坊们给了我家的温暖;打工的这18年,是北京的包...  相似文献   

13.
阿迪 《党课》2006,(3):32-33
诸葛亮这个人,一生好炫耀自己,啥事儿都得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他安排别人投降可以,别人主动投降不行。魏延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当初他救了黄忠,反了长沙,降了关羽,谁看谁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儿。可诸葛亮的想法却很“另类”,他非说魏延的脑后长有反骨,日后非反不可。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在机关工作的入党积极分子,性格开朗,心直口快。在单位里,遇到看不惯的事我就要论个是非,问个明白。同事们都说我做人有侠气,我也为自己的这个“特色”暗自得意。最近,我的入党联系人找我谈话,指出我有时说话不注意场合、不讲究方法、不顾全大局,希望我能够管住自己的嘴。我觉得做人就应该坦诚自然,有一说一,不应该一语未出,顾虑重重。再说,直陈自己的真实想法有什么不好呢?没想到,因为说话实在还会招致批评,这真让人想不通。您说.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5.
由香港某些演艺界人士引发的“艳照门”事件,媒体(尤其是网络和一些娱乐性媒体)上早已炒得沸沸扬扬。但不少媒体对这一“丑闻”所采取的一些“善后”措施却触发了我的无限感慨,所以很想在此谈上几句自己的想法,算是有关这一“活剧”的题外话。  相似文献   

16.
树有根,人也有“根”;树无根会枯萎,那么,人无“根”会怎样?什么又是人的“根”呢?不久前,在西部某地举行的一个会议上,有一位来自某大都市、派头十足的人。一发言就“语出惊人”:“刚才,我问过许多人,知道什么是CEO吗?结果没有一个人答得上来。现在,我还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有谁知道?”台下居然没有人吭声。不知道在坐的是真不知道呢,还是虽然知道但不屑于回答他这样的问题。有几个人面面相觑。好像在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  相似文献   

17.
王永的顺风车从1998年开始,13年里,顺风搭载的男女大约已过万人,王永的顺风车也从红旗、本田、奥迪换到现在的奔驰。37岁的王永是一个天生的搭讪者。在飞机上,他放好行李就给周同的乘客发名片;开顺风车时,他并不去找别人要名片,在他看来这意味着“想干点儿什么”;搬到新居,他给同楼层的十户邻居送了一封信,介绍自己和家人,  相似文献   

18.
江山 《党员文摘》2003,(4):29-29
记得1997年前,我最初接触《党员文摘》时,作为一个企业的宣传干部,我只是将其视为个人加强思想修养的一种学习材料。然而,在阅读《党员文摘》的过程中,那一篇篇启迪智慧、开阔眼界、感动心灵的文章,使我觉得不仅适合党员看,而且一般职工也会喜欢。但是,怎么把《党员文摘》介绍给广大职工呢?杂志不同于报纸可张贴在读报(宣传)栏上;放在阅览室里供大家翻看,不仅速度太慢,而且也受到局限。想来想去,我突然想到自己分管的厂广播站——何不把《党员文摘》的文章通过广播介绍给大家呢?我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向领导作了汇报,领导认为这是一个扩大党刊受众的好办法。于是我把每期的《党员文摘》先细读一遍,然后精选一部分内容安排在每天的“厂内新闻”之后播出。  相似文献   

19.
今天本来准备了一个讲稿,但听了刚才八位同志的演讲,我很受启发。再加上原来准备稿子内容是给大家提要求,我觉得这从形式到内容都与现场的气氛不相称,所以我想也即席作一段演讲。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不会演讲,也没有准备。刚才我边听大家讲,边在琢磨着讲点什么呢?我想,还是讲一段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吧,题目就是:我和毛主席是老乡。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但祖父辈辛苦付出却往往“两头不落好”的事例俯拾即是。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做才能使得老人们既不费力而又讨好呢?案例:隔代教育普遍存在“两头不落好”“说起外孙教育的事我就来气!”来接外孙放学的宋奶奶一脸气愤地对记者说:“我女儿什么事都要孩子自己做,一次,小孩要喝水,我刚到柜子上去拿热水瓶替他倒,女儿一声吼过来:‘他自己没有手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