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甲中年再次来临之际,牢记《甲申三百年祭》所总结的历史教训,诚骄逸,顺民心,永葆党的本色,我们党才能长期执政,永不变色.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郭沫若同志《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发表52周年。这篇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深刻剖析了太平天国定都北京仅短短45天,即遭覆灭的惨痛历史教训,指出这与太平天国领导层内讧和不能制止官吏们入城后普遍地腐化堕落有着密切关系。 郭沫若同志这篇文章,是  相似文献   

3.
1按中国农历的纪年法,从2004年1月22日(春节)起,我国进入农历甲申年。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甲子。六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人的一生中,能够经历两个甲子的,真可谓世所罕见的长寿了。这正应了“人生易老天难老”、“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  相似文献   

4.
《党建》1994,(4)
重温《甲申三百年祭》有益──访温济泽纪新今年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打进北京(1644年3月19日)、后因腐化等原因失败又匆匆退出北京(1644年4月30日)350周年,是郭沫若就此历史教训写出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犯》50周年,也是毛泽东号召全党学习...  相似文献   

5.
距今350年的1644年,是农历甲申年;距今半个世纪的1944年,也是农历甲申年。两者间隔,整整300年。前一个甲申年,李自成指挥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摧枯拉朽,胜利攻进明朝都城北京,末代皇帝崇祯惊慌失措,在煤山的一株古槐上自缢而死,结束了明王朝的统治;时隔43天,革命农民在刀光剑影中创建的大顺政权功败垂成,京师得而复失,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举行了登基大典之后,又忍痛率领南征北战的将士们撤出最后定鼎的北京。后一个甲申  相似文献   

6.
7.
翟玉琢 《党史博采》2004,(10):45-46
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题为《甲申三百年祭》,1944年3月19日在重庆《新华日报》刊出,不久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此文之所以名为《甲申三百年祭》,是因为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部攻进北京,灭亡明朝,是1644年,按古代干支纪年为甲申年,到郭沫若写这篇祭文的1944年,又逢甲申,整整过去了三百年。从《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到今年,再逢甲申,时光又过去了六十年,但重读这篇文章,感触颇深,觉得仍有很现实的意义。《甲申三百年祭》摘引了《明史》、《明史北略》、《甲申传信录》等许多史料,客观详尽地评介了李自成的成败和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  相似文献   

8.
赞誉“甲申年祭”列入整风文件 经过1941年和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之后,领导中国革命和抗战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热,全国形势正处在对敌斗争的紧要关头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前夜.如何避免“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严峻地考验,也是毛泽东同志常常思考的问题。 在毛泽东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下,曾被周恩来誉为当时中国“革命文化班头”的郭沫若,于1944年3月上旬写出史论《甲申三百年祭》。在《祭》文中,郭沫若紧密联系现实,运用唯物史观研究明史,对明王朝覆灭的原因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的历  相似文献   

9.
简奕 《红岩春秋》2011,(5):74-76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在1944年写下的著名史论文章。文章以大量无可争辩的史实,详细论证了明王室失败的原因,尖锐地提出必须避免腐败这样一个值得所有为政者警惕的规律性认识。这篇文章因其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仍余响不绝。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脱稿于一九四四年三月十日,从三月十九日起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刊出,连载四天。不久党中央便将它列为整风文献,通报全国各根据地和各军区学习,为将来我军进入大城市、解放全中国作好思想准备。长期以来,《甲申三百年祭》一直是大家所公认的一篇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史学名著。最近一年多来,我国学术界对郭老三十八年前写的这篇著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场讨论,是由姚雪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国共产党作为延安整风的材料,对中国共产党抗战后期的发展和最终取得执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今,重温这篇文章,对于消除四大危险,防止四风问题反复,特别是防止脱离群众,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夯实党的执政之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很多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吴进 《党史天地》2007,(10):24-28
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在这一年,苏联红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的胜利。不久,苏军又在夏季的库尔斯克战役中,粉碎了德军的反扑,歼灭了德军50余万人。苏军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苏联战场的形势,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在北非战场,德、意联军25万余人全部投降,北非战事结束。同年,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占领了意大利南部。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0,(3):22-23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首次在《新华日报》上刊载。而300年前的3月19日。正是闯王进京、崇祯自缢、明朝灭亡的日子。文章第一句话便是:“今年是明朝灭亡的第三百周年纪念”。文章发表的地点是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而不是共产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因此文章矛头直指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引人注目的是,  相似文献   

14.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先生在重庆发表了历史散文《甲申三百年祭》。选择这一天是意味深长的,因为正是在1644年3月19日,闯王李白成杀进了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立国276年的明朝灭亡了。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主席的注意,他将其列为整风文件,并多次号召全党认真学习。《甲申三百年祭》因此而扬名。恰逢建党90周年,重读《甲申三百年祭》,有了一点新的感悟: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为延安整风的主要文献之一,细细重读之后,“明灭闯兴”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历史的经验教训历历在目,感其见微知著、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内涵丰富、意义深刻。重读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加深对“中国梦·赶考行”宣传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上健康前行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644年4月25日(农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今景山),明王朝覆灭。大顺政权在北京只存在了43天,李自成功败垂成,留下千古遗恨。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60周年,也是明王朝灭亡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北京失败360周年。历史的风烟虽已远去,而史学宏论却常读常新。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研究历史的兴衰,探索执政规律是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而《甲申三百年祭》正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本刊特发表几位专家的纪念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1944年5月19日至22日,重庆《新华日报》连载了郭沫若的史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文章以1644年(甲申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成败转换为主题,深刻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毛泽东的重视。他不仅赞同文内的分析,还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研究。5月20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第一部作关于时局问题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把郭沫若这位党外人士的文章列为党内整风学习的材料。根据毛泽东的意见,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甲申三百年祭》,并强调:“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履辙。” 60年过去了,2004年恰又是甲申年,中国共产党已执政半个多世纪,今日重读此文,仍然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率起义军打进北京而后迅速退出北京350周年,也是郭沫若就此历史教训写出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的50周年。毛泽东曾于50年前的延安整风中号召全党学习郭老这篇文章,这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历史是值得回味的。公元1644年正月,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国号大顺、年号永昌的政权,3月19日攻克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77年的明王朝。然而,起义军进京后好景不长,仅仅40天便被迫撤离,败走西安,李自成本人后来也跑到湖南夹山寺当了和尚,落得个孤灯伴日,匿迹山林的下场,造成千古遗恨。导致…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郭文”)自1944年3月19日在重厌《新华日报》上发表,至今已55年。该文在中国史学界及政治理论界有着菲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论者指出:“在现代中国学者所写的历史著作中,影响最广泛最巨大的要称《甲申三百年祭》”①。1944年春,延安整风运动还在进行中。在郭文发表后不久,中共中央就配合整风印发此文。毛泽东向高级干部和中央党校学员作报告,即以该文所总结的李自成失败的经验教训指出:“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②4月18日,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