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2016,(5)
正著名学者、诗人、红学家、翻译家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之父吴宓教授,是与陈寅恪和汤用彤并称"剑桥三剑客"的学界名流,一代宗师。他离世虽将近40年了,但他的一些生动而幽默的轶事,在学界中仍被人们饶有兴趣地传颂着。吴宓字雨僧,1893年生,陕西人。早年就读北京清华留学预备学校,有一个擅长写诗的好朋友吴芳吉,在一次学潮中两人双双被开除。事后,校长宣布  相似文献   

2.
感受吴宓     
从教坛退休之后,我常追忆青年时期的往事,最难忘的是在吴宓教授门下受教的一段经历。 吴宓,字雨僧,陕西泾阳人,是现代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学者、诗人和红学家。他学贯中西,曾游学欧美,回国后先后在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西南联大、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四川大学任教授,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杰出人才。解放后,吴宓被安排在重庆西南师范学院任教授。我于1955年秋考入西南师院历史系,吴宓教授担任我班世界古代史课程的教师,除在课堂上聆听教诲外,我经常到他的宿舍当面求教。吴宓当时已60多岁,他待人和蔼,平易近人,…  相似文献   

3.
吴宓对爱情的态度可谓热烈而真诚。为了追求真爱,他付出了真情,至于真金白银更是在所不惜。然而满怀热望的他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到头来还是形影相吊,孤身一人。浪漫多情,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陈心一:"恐贻负心之讥"吴宓在美国留学时,同学陈烈勋把妹妹陈心一介绍给他。远在美国的吴宓就委托昔日同窗、好友朱君毅的未婚妻毛彦文代为"调查"陈心一。毛彦文调查后将结论寄给了朱君毅.  相似文献   

4.
付林鹏 《传承》2009,(7):38-38
陈寅恪先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狷介和孤傲。其实,他也有风趣和幽默的一面。1925年,陈寅恪进入了刚刚创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四导师之一(其他三位是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当时的清华,人才济济。陈先生在院中是最年轻的导师。他讲课,不是机械的照本宣科,而是旁通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并且庄谐杂陈。据说,  相似文献   

5.
徐江 《求索》2010,(4):177-179
吴宓是中国近现代新古典主义诗学的代表人物。吴宓诗论的"三境说"和"音律说",是对古典美学艺术类型论的继承和发展。吴宓的诗论,自觉或不自觉地暗含着他对主体精神和节奏等问题的关注,从而使他的诗论蕴含了现代诗歌美学的因子,为中国诗歌美学的现代性转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孙舒凡 《前沿》2004,(3):143-146
吴宓 (1 894~ 1 978) ,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 ,因其主编《学衡》杂志而成为学衡派的代表人物。近年来随着对吴宓及学衡派研究的不断深化 ,人们对吴宓的认识已逐渐趋于全面和客观 ,但就其文化观来讲 ,在吴宓现已出版的原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的文章还不多见。为了正确评价吴宓及其学衡派在现代文化及学术史上的地位 ,还需要对吴宓的文化思想作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本文试图从吴宓对孔子学说现代价值的肯定、文化史观和中西文化观等三个方面来梳理和分析吴宓文化观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对孔子学说现代价值的肯定吴宓是在美国留学时…  相似文献   

7.
自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直至逝于台湾,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而被清华学人深情地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和"两岸清华校长"。清华人对于梅老校长的崇仰,如一位校友所言:"清华人对梅先生孺慕情深,像听戏的人对梅兰芳一样入迷,我们却是另一种梅迷。"  相似文献   

8.
近一段时间,上至中央媒体,下至地方小报,通通热炒清华大学“馒头神”。这“馒头神”到底是何方神圣,引得一向大牌的媒体竞“折腰”?张立勇,29岁,原籍江西赣南崇义县茶滩乡濑坑村。1993年辍学离家,后曾在广东的竹制品厂和玩具厂打工,1996年进入清华食堂做临时工至今。1999年起,先后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最近的托福考试中获得630分的高分,与清华英语高材生水平相当。因此他被清华学子誉为“馒头神”。跟清华学子过着迥然不同生活的张立勇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在菜台、窗口前要站上八九个小时。但他在工作完后,坚持自学看书,到课堂旁听。…  相似文献   

9.
“关中四大”近年来,陕人吴宓教授的日记、年谱等相继问世,对读者而言不啻是打开了一扇久闭的大门,让人隐约可以窥见其人的奥秘,进而曲径通幽,得以领略晚近学界以及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吴宓(泾阳人),其声名可谓为晚近学界的陕人之首。前者,他的生父吴建寅(芷敬公)曾就职于上海大学和国民政府监察院,晚年则在家乡颇有声望;他的叔父和嗣父吴建常(仲旗公)更是大儒刘古愚的弟子,历任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于右任的秘书长、国府监察委员等;还有一个姑丈陈伯澜,更是吴宓的“精神之父”和人生导师。有这样的背景,吴宓可谓得天独厚,很快崭露头角,他15岁始办刊,先后有《童子月报》《十二小豪杰》《陕西维新报》《敬业学报》《星星杂志》《陕西杂志》等,乃至1942年成为堂堂“部聘教授”,终成“关中四大”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大师的素心     
<正>1929年,吴组缃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次年转入中文系。毕业后,在清华研究院继续学习。读研究生期间,他曾选了国学大师刘文典的六朝文学课,在学期作业中,他骂六朝文学是娼妓文学,刘教授非常生气,就给了他一个不及格。但刘教授同时也托人带口信给他,只要他改变观点,就可以过关。当时,吴组缃已经结婚生子,全家要靠他的奖学金生活。一门课不及格,就意味着拿不到奖学金,而拿不到奖学金,全家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因为研读大学发展演变的情况,笔者对清华大学这所曾经文理兼备、大师辈出的一流学府关注已久。尽管1949年后清华被"改造",可仍以培养杰出的理工科人才而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近年来,清华文科复兴,凭着深厚的底蕴,很快在全国形成影响,这是国人有目共睹的。前不久遇见一位清华教师,闲谈间他列举  相似文献   

12.
<正>陈丹青之于陈丹青,实在是个好名字,一望而知其身份,且可以作为书名,意为陈述丹青事业,还可作为展览标题,意为将丹青的丹青陈列出来。肯定是后来改的。陈丹青引起我的注意,是在2006年,对于大学教育体制的批判,他在清华,与北大的贺卫方相呼应。对于这个提烂了的事件,他的作为就是犀利,潇洒。尽管他已说明公众对他的言论有些误读,他要说的并不只是教育制度与美术招生那么简单。在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言论转瞬即逝,没人用心领会的。他辞去了清华教职,安心画画写字。  相似文献   

13.
重点中学的尖子生,在2003年高考前夜因勇斗歹徒而多处负伤,他带伤走进了考场。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他距清华提档线还差44分,但最终被清华大学“特招”录取。  相似文献   

14.
诸宸个子高高的,身材瘦瘦的。诸宸是一个有着清芬淡雅气质的女孩,有着一双明亮的会说话的眼睛。她讲起话来语调平和,把我的心也带向一片宁静的天空……感谢清华老师和同学的关爱 自从1995年来到清华大学,诸宸先是就读于中文系,后是转到经济管理学院学习。现在26岁的诸宸在人文学院攻读研究生。一提起她的老师和同学,诸宸的话语里总是充满感激之情。她说她在清华的这些年里,学习虽然很忙,但仍然拿了多次世界冠军,这要特别感谢清华的老师和同学给她的关爱。 诸宸还记得刚刚来清华的时候那个有关“骄傲”的  相似文献   

15.
<正>李成:如果中美之间爆发冲突或战争,归根结底是由于误解和误判,而不是由于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差异,或是国际局势的演变布鲁金斯学会相信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这是我第一次在清华校园公开演讲。我不是清华校友,但是清华对我的职业生涯意义重大。24年前(1990年),在我撰写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论文期间,曾在清华做了几个月研究,主题是中国技术专家政治精英的崛起,我以清华为案例。12年后,在2002年,清华培养的技术专家在中国政坛占据了领导地位。8年前的2006年,我跟随布鲁金斯学会的专家访问团  相似文献   

16.
师恩似春晖     
霍嘉铭 《当代广西》2013,(17):45-45
高中三年匆匆而过,在准备着北上清华念书的日子里,突然深深地想念起老师们那一张张脸庞,不能自己。跨入南宁三中,我遇到的第一个班主任是姚树华老师。姚老师一直推崇高中以学习和运动为主,每当月考过后,他便带领我们去三中旁边美丽的南湖边散步放松。起初我只当这是一次考试之后的小小奖励,渐渐地,我明白这不仅是他给我们的一次放松的机会,更是教会我们如何给高中生活一个平衡而健康的支点。或许就是这种寻找平衡的方式,带给我一个松弛有度的高中三年。  相似文献   

17.
周培源传略     
三在周先生游学美欧期间,清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28年清华学校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由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升格为国立高等学府。清华学校改办大学之议始自1916年,但当时议而未行。“五四”运动以后,清华同仁要求改办大学的呼声又起。1921年学校始停止招收中等科学生,1925年又在学校内设大学部,同年招收一百名学生,是为清华第一期大学生。现在著名的科学家王淦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4月23日,对于两岸清华人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母校清华大学在这天迎来了她105岁生日。105年前,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作为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而成立。众所周知,因国民党败退台湾,清华人也因此分隔两岸。1956年,梅贻琦先生利用清华基金会经费在新竹成立了台湾清华大学。随着两岸关系不断缓和改善,两岸清华的交  相似文献   

19.
据说,年轻时的钱锺书在评价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时,有这样的言词:“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其他二位且不言,吴宓之“笨”似乎值得书写一二。  相似文献   

20.
金凤 《青年探索》2002,(1):57-58
在清华结情缘 这时,一件影响她一生的事情发生了,她认识了正在清华外文系三年级上学的钱钟书。 那是1932年春天,清华园的丁香、紫藤盛开,幽香袭人。和杨绛同来清华借读的一位同学是钱钟书的亲戚,带钱钟书来到古月堂门外。清华校规,男生不许进女生宿舍。杨绛刚从古月堂钻出来,便见到了钱钟书。 钱钟书当时已名满清华。1929年,20岁的钱钟书报考清华外文系,中、英文极佳,只是数学考了15分。校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